高新鳳
【摘要】 目的 了解河南某衛校入學新生HBsAg攜帶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狀況,城鄉及性別感染狀況,為學校制定預防對策提供依據。方法 應用血清學方法檢測某衛校近5年入學新生HbsAg。結果 5年HbsAg平均陽性率為8.50%,至2007年下降至6.91%;HbsAg陽性率在性別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5,P<0.01),城鄉新生之間HbsAg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9,P>0.05)。結論 該衛校入學新生HBsAg陽性率已開始呈下降趨勢。HbsAg陽性率男生顯著高于女生,城鄉差異無顯著性。
【關鍵詞】肝炎表面抗原;乙型;結果分析;學生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全球性傳染病,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地區之一。有關資料報道,全世界約有3億多人攜帶乙型肝炎病毒,我國HBsAg攜帶者約有1.2億,攜帶率約為10%[1]。病毒性乙型肝炎是導致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還與肝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為了解HBV流行趨勢和特點,以便掌握在校學生HBV感染狀況,尋找防治對策,筆者對河南某市衛生學校5屆新生HbsAg攜帶情況進行檢測與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某市衛生學校2003-2007年5屆入學新生6221人,男2410人,女3811人;其中來自城鎮的新生2820人,來自農村的新生3401人。
1.2 方法 空腹采取肘靜脈血4 ml,分離血清后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雙抗夾心法檢測HbsAg,酶標儀為美國產BIO-RAD450型,質控血清購于衛生部臨檢中心,ELISA試劑盒為上海科華公司產品。
1.3 資料分析 新生資料分不同年份組、城鄉組和男女組進行比較,應用χ2檢驗對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
2 結果
2.1 不同年份HbsAg陽性率變化趨勢 2003-2007年新生HbsAg平均陽性率為8.50%,至2007年下降至6.91%(χ2=19.31,P>0.05),HbsAg陽性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2.2 城鄉新生HbsAg陽性率 2003-2007年來自城市和農村的新生HbsAg平均陽性率分別為8.30%(234/2820)和8.67%(295/3401),城鄉新生之間HBV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9,P>0.05)。(見表2)。
2.3 男女新生HbsAg陽性率 2003-2007年男女新生HbsAg平均陽性率分別為10.54(254/2410)和7.22(275/3811),性別之間HBV感染率差異有顯著意義(χ2=6.35,P<0.01)。(見表3)。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某衛生學校2003-2007年新生HbsAg平均陽性率為8.50%,低于我國普通人群陽性率(10%)[2]水平。這與近年來初、高中學生普遍接種乙肝疫苗有著密切的關系,應擴大學生乙肝疫苗的接種面。檢測結果還顯示HbsAg攜帶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可能與近年來乙肝疫苗的廣泛接種,人們的防病意識不斷增強,生活和衛生條件普遍改善和提高等有關。城鄉新生HbsAg陽性檢出率,可能與目前農村生活條件改善,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過渡,城鄉間的差異逐漸縮小有關。HbsAg陽性率男生顯著>女生,與文獻報道一致[3]。可能與男生社交面廣,喜歡戶外活動,又不太注意個人衛生有關。
由于慢性患者和無癥狀攜帶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多年,并可通過體液、生活密切接觸傳播給健康人群,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染源[4]。學校是人口集中的地方且集體聚集生活,易造成人群中相互傳染。因此,建議學校:①開展乙肝預防教育保健知識課程,宣傳乙肝防治知識;②加強對乙肝疫苗的預防接種;③對HbsAg攜帶者而無肝炎癥狀及體征的學生,加強觀察和隨訪;④對有肝炎癥狀及體征的學生,必須隔離治療。學校通過以上幾點,采取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乙肝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賈文祥.醫學微生物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00.
[2] 朱伯相,吳桃林.某中專學校Hbs感染與發病情況追蹤調查.中國學校衛生,1999,20(4):259.
[3] 王登山.新入學大學生7372人HbsAg攜帶狀況.中國校醫,2000,14(1):31-32.
[4] 彭文偉.傳染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