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瑞華
摘 要:文章通過對科技革命的簡要回顧和闡述科技革命改變了國際競爭格局,論述了我國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綱領的積極應對并取得了輝煌成就。
關鍵詞:科技革命 信息化 經濟 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1-290-02
在跨入21世紀的歷史轉折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特征是冷戰結束和科技革命將人類社會發展推入了新的一輪競爭。這輪競爭的特點是:以經濟為核心,以科技為基礎,以全球為競爭場。
一、科技革命史的簡要回顧
近一百年來,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期間有三個比較穩定的增長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世紀90年代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約20年。這是第二次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轉變到壟斷階段的關鍵時期。第二個時期,是二戰后從1950年到70年代的20多年。這是戰后新科技革命興起之時。其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以較穩定地發展,歐亞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建設的道路上取得相當大的成就,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政治獨立的國家,開始致力于經濟發展。第三個時期,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這個新的增長時期剛剛開始,是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高科技產業大發展時期,被稱為信息技術革命,這實質上是一場關于知識創造、加工方式和使用方式的革命。
二、科技革命改變了國際競爭游戲內容
1.把科技革命經濟競爭變成了“無硝煙”的戰爭。二戰以來,發展中國家大多是生產和出口原料和初級產品,而發達國家則是生產和出口制成品、特別是高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產業的交換,名義上是等價交換而實際上是不等價的交換。據統計,戰后發達國家從石油輸出國掠走的石油財富達2000億美元以上。1951~1973年,發展中國家由于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不等價交換,損失1300億美元;而1950~1973年,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總額僅為252億多美元,從中獲利潤高達596億多美元,后者為前者的236%。
2.科技革命成為經濟競爭前沿爭奪的焦點。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為了在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中獲取更大的利益,都在根據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導向,極為靈活地調整產業結構。西方發達國家將大量資金投向高技術產業,而將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向發展中國家。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以此為發展機會而進入世界經濟大循環后,受益匪淺。而科技的迅速發展又通過爭奪工業霸權而加劇了經濟戰。為了戰勝對手,工業發達國家圍繞科技的發展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誰握有更多的先進技術,并能最先把這些技術應用于物質生產之中,誰就能擁有經濟、軍事乃至政治上的優勢,掌握戰略主動權。
3.科技革命進步加快了市場邊界的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間經濟與科技的聯系和交往比過去一切時代都更加密切和頻繁。新科技革命進一步推動了生產的國際化、商品的國際化、資本流動的國際化、勞動和人才的國際化、金融貨幣的國際化、信息的國際化、經濟協調的國際化以及科技合作的國際化。
4.科技革命催生科技經濟一體化。即科技與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交織的總趨勢,是當代科技與經濟發展中最顯著的共同趨勢。目前許多國家都在宏觀政策、基礎設施、社會發展、管理體制等方面,努力創造使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條件,實現科技為經濟發展作貢獻的目標。
三、世界科技革命引發新的競爭
科技革命決定了美國經濟在90年代的強勁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起,美國就傾力發展高科技,著力于經濟結構的改造。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美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比我們通常理解的更加深刻和廣泛。美國的信息-服務型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比我們預計的更快。它正在使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經濟結構和社會分工乃至人際關系,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實行“軟式制造法”的企業越來越多。
近年來,正在美國進行的新的科技革命有著廣泛的內容,它并不僅僅限于信息的革命,但信息革命在其中占據先導地位。美國學者認為,信息革命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比工業革命更為深刻。目前美國的各行各業都在加緊向電子網絡化方向發展。在美國經濟的增長中,高技術產業在其中占據的份額比建筑業和汽車工業等傳統支柱產業高得多,后者各占美經濟增長的14%和4%。而27%要歸功于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產業除了本身發展快外,還有帶動其他行業發展的強大能力。如微軟公司每增加一個職位就可以為其他行業增加六七個就業機會。高技術產業的效率也是美國得以降低通貨膨脹率,增加出口,提高公司盈利率的重要原因。同歐洲、日本相比,美國經濟出現比較良好發展勢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信息產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其重要性排在建筑業、食品加工和汽車制造業之前。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服務的出口,已相當于產品出口額的40%。美國依靠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到2007年生產率比10年前提高20%~40%。
作為美國的頭號產業,信息產業對美國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高科技產業是美國近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
信息技術及信息產業動搖了傳統商業交易的基礎,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相繼問世的信息產品及服務提高了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增強了美國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
信息技術,特別是因特網技術大大推動了美國的企業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生產力。
科技革命的競爭由地球升級到太空。1959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月球3號探測器,它從月球背面的上空飛過,拍攝并向地球發回了約70%月球面積的圖片。
1965年3月至1966年1月,美國共發射了10艘兩人駕駛的“雙子星座”號飛船。“雙子星座”號計劃是阿波羅計劃的輔助計劃,用來驗證載人飛船軌道飛行活動等技術。
1969年7月16日至24日,人類完成首次登月任務。
2003年9月27日,歐洲成功發射了它的第一顆月球探測器“智慧1號”,標志著歐洲探月活動正式開始。
2007年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為期一年的月球探測活動。
四、應對科技革命,我國在積極行動
在未來的知識經濟社會里,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力將取決于國家范圍內的知識創新與求知活動的活躍程度。國家創新能力和求知能力的大小不但要看國家經濟活動參與者(包括個人與機構)的創新能力和求知能力,而且要看在國家范圍內是否存在一個促進求知和創新的社會機制。
1.要貫徹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方針。以科技革命為龍頭高新技術企業和知識產業的迅速發展,為科技與經濟的融合奠定了基礎。高新技術企業是科技與經濟融合的細胞,具有較高的R&D密集程度。國外高新技術企業的R&D經費占銷售額的比重多在3%以上,高者可達15%以上。此外,高新技術企業具有較密集的人才資源,主要從事高新技術的創新研究、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等工作。近20年來,世界高新技術產業持續發展,對我國形成了嚴峻的挑戰。主要工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中的比重已達到40%,高技術產品在進出口貿易中的比重也達到40%~50%。已經遠遠落后了的我國必須急起直追。應對這些挑戰,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其工作重點,首先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處于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時期。要適應國際環境的新變化、適應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就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
2.要切實貫徹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方針。要落實好大力推進企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鼓勵、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要推進產學研結合,培育創新型企業,健全和完善現代科研院所。還要充分發揮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的集聚、相鄰和輻射作用,加大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產品的支持力度,擴大創業風險投資范圍。
3.要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發展觀,并為處于關鍵時期的中國進一步確定了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目標: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推動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經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我國提出科技創新的基本指標是,到2020年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到3%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因此,我們只有不斷提高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并將之切實貫穿于各個工作環節,才能把握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
從中華民族實現千年奔月夢,到科技創新北京奧運會留給世界的印象,這是我們中國人民以急起直追科技革命大勢,闊步面向未來的起點;這是提升我們中國國際競爭實力的展示。足以證明,我國科技革命的輝煌已初見端倪。
參考文獻:
劉大椿,劉蔚然著.知識經濟:中國必須回應.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11)
(作者單位:中共山西省翼城縣委黨校 山西翼城 043500)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