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派記者 吳亞明
臺灣“行政院”18日表示,今年對外貿易、民間消費等展望不佳,預測臺灣今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97%“,若成真這將是史上最壞的經濟表現。為了避免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提升臺灣的經濟競爭力,島內產學界呼吁盡快與大陸簽署“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ECA)。有臺商表示,金融海嘯之后臺灣經濟“已進入加護病房”,如果再不救將出現大崩盤。對于島內企業界的要求,臺灣當局有關部門也表示,與大陸協商簽署CECA是既定方向,臺灣的“經濟部”甚至已經研擬完成CECA草案。但島內一些“臺獨”勢力卻將CECA“污名化”、“妖魔化”,他們認為“兩岸若簽署CECA,臺灣將徹底香港化”。對此,臺灣《中國時報》的社論呼吁,“別讓CECA再次陷入意識形態的爭議”。
什么是CECA?臺灣競爭力論壇總召集人林建甫解釋說,這實際上是“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的英文簡稱。它是介于FTA (自由貿易協議) 與CEPA(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之間。其主要基本構想是著眼于中止兩岸間包括關稅、經貿、投資等相關障礙,逐步構筑一個自由化的共同市場。“綜合經濟合作協議”的內容,包括逐步中止所有貨物的貿易關稅與非關稅壁壘,讓服務貿易自由化、創建開放和競爭的投資機制。此外,還可采取共同對外關稅及貿易政策,允許人員、資金、勞務、商品等自由流動。涵蓋金融業“登陸”,避免雙重課稅,增加兩岸投資保障等議題。臺灣想與大陸簽署此協議,主要還是希望借助大陸市場,增加經濟競爭力,避免臺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
據臺灣“中央社”的報道,島內六大工商團體2月12日聯合發表聲明,要求臺當局盡快與大陸簽訂CECA。聲明說,自2009年1月1日起,大陸與東盟間進口關稅稅率在10%以下的項目已降至零關稅。2010年“東盟十加一”成形后,大部分貨品關稅更將取消。六大工商團體憂心,臺灣的石化、機械、汽車等產品,一旦在大陸市場被取代并退出,未來想再重建將有極大困難。六大工商團體建議,可比照大陸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作法,與大陸洽簽CECA,通過“早期收獲”條款,針對攸關生死的關鍵產業,可先進行互免關稅或優惠市場開放條件的協商,協商完成者先執行,可立即解決業者生存危機。2月17日,臺灣區塑料原料公會理事長洪福源召開記者會,呼吁臺當局盡快與大陸簽署CECA。他還表示,“簽CECA是救臺非賣臺”。他認為,如果今年年底前臺灣石化、塑料、紡纖、機械等重點外銷產品,無法與大陸完成CECA談判,臺灣產業處境將十分危險。
對于島內業者的呼聲,臺灣當局有關部門表示,“與大陸協商簽署CECA是既定方向”,臺灣“經濟部”也表示已經研擬完成CECA草案并向“行政院”呈報,目前在等待“高層做出最后決定”。但綠營一些人士認為,與大陸簽CECA是“賣臺行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稱,民進黨反對與大陸簽署CECA,在未經“有效評估”與“社會共識”下,“貿然”簽署CECA,會“加深社會對立”,臺灣經濟過度受到大陸制約,將“可能成為中國大陸的附庸”。“臺聯黨”主席黃昆輝也宣稱,“與大陸簽CECA是把臺灣降為香港、澳門的地位”。
對于綠營的反對,臺灣《中國時報》的社論認為,事情還沒有開始,目前許多曲解CECA的論述已經陸續出爐,民進黨反對這個政策,除了重彈意識形態的老調外,最好也能提出足夠令人信服的論述,臺灣民眾已經給了民進黨8年的機會,結果又如何呢?如今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在即,全球金融海嘯肆虐未退,臺灣這個依賴貿易出口推動增長的經濟體,已經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和大陸簽CECA,也只是爭取突破困境的途徑之一而已,如果最后仍不免還是淪為意識形態的角力,那就真的令人非常遺憾了。▲
環球時報200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