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輝
由案例聯想到2008年7月份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開播的22集電視連續劇《名校》,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社會問題劇。它以百年名校育慧中學開辦英凱理科班作為全劇情節展開的線索和矛盾沖突的焦點,將獨生子女教育這一牽動當今中國社會、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呈現于觀眾面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思索。
中國曾有過優良的家庭教育傳統,“養不教,父之過”已成為這種家教傳統的濃縮,并深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基因而綿延千年。在傳統家教中,我們既有“孟母三遷”之典范,唐太宗李世民“遇物而誨”的家教良方,也有皎潔月光下“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的溫馨與詩意。
然而,這一優秀的家教傳統正日漸式微,面臨著“斷流”的險境。現代社會在帶給我們豐富的物質享受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快著工作節奏,加大著工作強度和難度,增強著物質在我們視野中的比重,裹挾著我們。使得我們無暇他顧。正是在這一深刻變化的社會背景下,注重倫理和言傳身教的傳統家庭教育失范了。這種失范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一種是父母教育責任的缺位,如佟機長、張一白、楊依榕們的忙于事業,甚至也包括左吳之父的汲汲于利的所謂事業“打拼”;一種是把孩子看作是完成自己當年未竟之理想的“替身”,眼中只有考試、重點大學,不見孩子鮮活生命的林星竹們;一種是只養不教,將孩子作為自己晚年生活慰藉的祖輩,如張燕純們;還有家庭教育的錯位,表現為對孩子的畸形引導或一味袒護,如劇中左吳的父母等。
家庭教育的失范使孩子的人格成長、情感發展在其最為關鍵的第一階段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培育,再加上“一個中心”(獨生子女)的家庭倫理的倒置。更加劇了這些孩子的自私、冷漠、缺乏愛心與易走極端。
我們亟須思考和建立新型家庭教養方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差異、所處區域的不同、經濟條件的差別、家庭成員的社會角色及個性等因素,都決定了這種新型家庭教養方式不可能是一種模式化的方式。但良好和諧的家庭教養方式應有其共同的特點:它以成人把孩子視為獨立、完整的生命而相互尊重作為出發點。注重孩子未來幸福和當下幸福的協調性、一致性;以現代孩子迥異于父輩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作為思考的起點,因勢利導,即程頤所說的“隨其資而誘之”;它以良好的親子關系為關鍵,父母密切關注孩子的成長。努力讓自己成l為孩子成長的伙伴,讓家庭成為孩子可休憩可游弋的心靈港灣;它以經常性的親子活動為連接點。家長可以進行親子共讀、郊游、野餐、體育健身等活動。并形成相對穩定的活動形式,使之成為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事件”,達到潤物于無聲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