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關鍵詞】紅斑狼瘡;系統性;男性;闌尾炎
1 病例
患者男,18歲。主訴因“發熱伴顏面部紅斑半年”于2008年3月14日收入住院。患者半年前無明顯誘因的出現發熱、顏面部紅斑,伴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不適,體溫最高達40℃。入院前曾在多家醫院就診,按“發熱原因待查?”進行抗感染治療,病情無明顯改善。入院查體:T 37.6℃,P 110次/min,BP 110/90 mm Hg,顏面部皮膚散在紅斑,指、趾末端甲周紅斑,咽部充血,口腔多發潰瘍,心率110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部無壓痛及反跳痛,雙手指間關節腫脹、紅、痛,雙下肢未見浮腫。實驗室檢查:血WBC 9.47×109/L,Hb 125 g/L,ESR 83 mm/h,尿蛋白+++,24 h尿微量蛋白定量3980.4 mg,ANA+,Asm+,補體C3 0.4 g/L,C4 0.085 g/L,血中查找到狼瘡細胞。臨床診斷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性腎炎”。根據診斷結果,確定治療方案如下:①甲潑尼龍80 mg,靜脈滴注,1次/d,連用兩周后減量至40 mg,1次/d,2周后改為甲潑尼龍片24 mg口服并逐漸減量至8 mg/d維持;②雷公藤多甙20 mg口服,3次/d;③銀杏達莫,黃芪,羥氯喹等對癥支持治療。上述治療3周后,患者突訴腹痛,查體T38.2℃,面部紅斑較前明顯減退,右下腹麥氏點壓痛、反跳痛明顯,尿蛋白﹢﹢,ANA-,血WBC18.19×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84.4%,ESR14 mm/h,腹部超聲檢查提示闌尾炎征象,考慮急性闌尾炎。遂調整治療方案:①將甲潑尼龍改為甲潑尼龍片24 mg每天晨起一次口服;②抗感染治療:頭孢曲松鈉2 g,靜脈滴注,2次/d;洛美沙星0.4 g,靜脈滴注,1次/d;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含替硝唑0.4 g),靜脈滴注,2次/d;③其他治療不變。調整方案治療10 d后,患者主訴無發熱,無腹痛;查體:腹部無壓痛反跳痛;實驗室檢查示血象正常;腹部超聲檢查示正常,遂停用抗生素。患者病情穩定后,出院回家,每天晨起口服甲潑尼龍24 mg1次/d;雷公藤多甙20 mg,3次/d。以后依病情調整用藥劑量,患者病情穩定。
2 分析
2.1 該患者起病半年以來,一直沒有得到確診,從而延誤了治療時間。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好發于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男性患者相對較少,約占患者總數的4%~20%,性別的差異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影響胸腺腺素產生,抑制T3細胞的活性,促進淋巴細胞的異常分化,產生大量的自身抗體,從而造成多臟器的損害[1]。SLE發病性別的傾斜性及復雜的臨床表現,使得男性SLE患者易被誤診或延遲診斷。近年來男性SLE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希望通過研究了解男女SLE的特點,以減少男性SLE患者的誤診及漏診的概率。
男性SLE患者的發病年齡、主要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與女性病例類似,但在臨床上仍然存在較大區別,主要有:①男性患者面部蝶形紅斑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女性患者,這可能與雌激素營銷血管舒縮運動有關,而血管舒縮運動與對蝶形紅斑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1];②男性患者腎臟損害的發生率以及嚴重程度明顯高于女性患者,目前認為男性SLE患者腎臟受累率高且程度重,是男性SLE患者預后差的一個指征[2];③男性患者血小板減少的發生率高于女性患者。
2.2 SLE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多個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據臨床統計,大約40%左右的SLE患者在發病時或病變過程中出現消化系統癥狀[3],但大多數消化系統表現是非特異的,既可能是SLE本身發生血管炎引起的消化系統器官受累的表現,也可能是治療過程中藥物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還可能有其他系統的受累(如腎、皮膚、肌肉、心、肺、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病變)引起的消化道病變等等。該病例發生急性闌尾炎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①SLE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②SLE本身可引起免疫復合物沉積致小動脈脈管炎,空泡性病病導致胃腸運動障礙、黏膜炎癥[4];③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大量長期應用,容易發生感染。近來,SLE患者院內感染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有資料報道其發生率在46%~49%之間,且男性SLE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發生院內感染[5-6]。
感染是SLE常見的并發癥,也是SLE患者死亡常見的原因。為降低SLE患者合并感染的幾率,應針對各種危險因素采取積極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①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狼瘡活動;②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是治療SLE的主要治療藥物,但兩者合用會加重機體免疫缺陷,因此必須嚴格掌握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使用的適應證和劑量;③一旦患者出現感染跡象,應積極尋找導致感染的原因,合理應用抗感染藥物,避免濫用抗生素;④避免把感染誤認為狼瘡活動而盲目加大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用量,導致病情延誤。
參考文獻
[1] 張曉,陳順樂.男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臨床與實驗室特征探討.臨床內科雜志,1994,11(4):33.
[2] 王彩麗,劉玉香,王海燕,等.男性狼瘡性審驗50例臨床與病理分析.中華內科雜志,1995,34(12):827.
[3] 曾學軍,董怡,等.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消化系統臨床表現157例.中華消化雜志,1999,19(1):42.
[4] 林庚金.臨床消化系病.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4:215.
[5] 徐剛,徐琦,余開梅.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醫院感染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362-364.
[6] 陳松波,吳和紅,蔡錦楠,等.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醫院感染分析.中國臨床醫生,2006,34(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