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慧 劉 慶
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部分,其概念只是一個假設性概念,如何將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從農村流動人口中區別出來變成關鍵。改革開放已經有20多年,按照習慣,10年之差就等于是兩代人,以此將80年代初次外出的農村流動人口算作第一代,而90年代初次外出的算作新生代。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行為特點
新生代農民工由于自身年齡群體的特點,善于接受新事物且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他們在衣、食、住、行、休閑娛樂等消費方式有別于上年代農民工。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次外出的農民工而言,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中帶有很明顯的個人享受消費傾向。
(一)超前消費
隨著生活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改變那種用過去積累和現期收入支付現期消費的傳統觀點,逐步向現代消費觀念轉變,超前消費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超前消費在年齡層次上明顯年輕化,新生代農民工的超前意識比上一代農民工要明顯。新生代農民工在進行日常生活消費的時候,雖然工資收入不高,但這不是首要考慮因素,他們會根據自己喜好進行消費選擇,如就餐標準、住房等方面就表現的比較明顯。除了很少不考慮經濟因素以外,他們還很少把自己的工資寄回家,而是更多的都用于自己消費。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他們來城里的動因是息息相關的,他們出來打工不只是為了掙錢回家,更多的是為了尋求自我發展、追求城市生活機會以及享受現代城市的生活。
(二)品牌消費
改革開發以來,消費主義在中國有盛行之勢,品牌消費、個性消費不斷凸顯。品牌消費除了追求品牌商品的質量信譽,更多的是自我的一種宣揚和展示,由此而獲得一種心理的滿足。制度性身份在新生代農民工中已經逐漸被忽略,更多的將自己定位為城市中的平民階層。新生代農民工已經開始追求生活的選擇性,與傳統農民有了區別,他們在消費中更注重喜好、時尚、流行,這些都已具有大眾化的市民消費標準。品牌消費使新生代的農民工獲得了一種“群體成員感”,獲得了一種進入城市市民階層的感覺。但是盡管他們追求名牌產品,由于他們的經濟收入不高,受經濟狀況限制,仿制名牌成了他們消費的主要目標。
(三)追求自我發展
隨著經濟能力的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不滿足于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而開始追求消費方式的多樣化。消費方式的多樣性表明對自身發展的重視和個人生活質量的追求,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觀念逐漸轉向追求質量和享受型消費。受傳統文化和傳統消費觀念的影響,傳統農民工以追求物質消費為主,對自身的文化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消費花費相對較少。相比而言新生代農民工則更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并通過各種途徑充實在即,追求享受精神消費。從一定程度上說他們更認同城鎮居民的消費方式,追求自身發展,消費方式呈現多樣化,由此他們的消費觀念更傾向于城鎮居民。
二、影響新生代農民工消費行為的因素
(一)經濟資本的影響
盡管人們有選擇消費方式的自由,但也要經濟條件的制約。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工資收入不高,但是在經濟上已經可以不再依賴父母。加上個人的支出負擔越輕,消費行為的選擇性越大。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特點,大多年輕單身,他們的社會義務和家庭責任都相對較輕。支出分擔的減弱增強了新生代農民工消費行為的選擇性,這也為他們的城市化消費提供了有利的經濟條件。有自己的獨立收入,經濟上不再主要依賴父母,有了生活消費的自主權,這些都使他們有條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生活。經濟上的獨立成為這種自主選擇生活的前提,同時城市的多樣化商品和服務也為此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參照群體的示范
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和傳統農民工有著共同的農民身份,但是由于其青年群體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表現的求知欲更旺盛,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喜歡模仿城市中的市民群體。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家庭負擔較輕、打工動機多元化,這使得他們與第一代農民工在消費參照群體的選擇上有顯著差異。第一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活艱苦,負擔重,生活中更愿意以身邊的親戚朋友作為消費參照群體。由于新生代的農民工與城市年輕人有著同樣的年齡資本,加上學習能力強,喜好新鮮事物,因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向往城市生活方式,且更愿意以城市居民為參照群體來影響自己的消費行為。
(三)傳媒的推動
大眾傳媒給人們帶來了有關現代生活多方面的信息,提供新觀念,在形成個人的現代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媒經常在宣傳產品消費類型的同時,也在向消費者傳遞不同類型社會成員應有的認同框架的信息。在這種濃烈的城市商業氛圍的渲染下,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欲望不斷膨脹,逐漸接受城市的現代消費方式,慢慢走向市民化消費道路。傳統農民工的業余生活貧乏,以看電視、聽收音機、打牌聊天為主。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且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對城市社會信息網、報刊雜志上的信息,他們能在大量的信息比較中進行辨別,而不再滿足于上一代農民工的生存狀態,開始追求生活的質量。在傳媒的誘導推動下,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價值觀念逐漸向城市消費理念轉變。
三、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消費行為城市化建議
要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消費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消費層次上推動他們的市民身份認同。
(一)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的農民從農村來到城市,形成一個時代潮流。據公安部門和有關專家估計,目前全國流動人口已達一億人,其中有5000多萬人登記為城鎮暫住人口。由于種種原因,農民工在城市的勞動就業,工資待遇和生活條件境況很差,各種隱形和顯性侵害農民工權益的行為時有發生。公安部分從2001年開始著手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降低農民進城“門檻”。各地戶籍制度改革的共同目標是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從根本上打破“二元”戶籍管理模式;逐步放寬戶口遷移的限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為基本落戶條件。很多農民工在城市打工賺錢,但是城市卻不是他們收入的主要消費空間。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戶籍制度限制的原因,這個在很大程度上將農民工隔離在城市體制之外,迫使他們回到農村社區消費。另外戶籍制度的限制讓很多農民工在城市不能穩定生活,居無定所,讓他們不能在城市落戶,這都讓農民工內心有不安定心理,從而也影響了他們的消費行為。
(二)推行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農民工來自農村,大多生活都比較清苦,通過勞動獲得的份額也很少。雖然農民工群體的整體文化水平相比在農村中很高,但是相比城市居民。農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再加上他們又沒有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到城市后只能從事粗重型的體力勞動。但是相對農民工所付出的勞動而言,農民工的收入是較低的。不少農民工承擔了工廠中勞動條件最差、最艱苦的工作,但是經濟收入絕大多數只相當正式職工的一半,甚至
更少。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所完成的初次分配中只獲得較少的份額。
在制定城市社會保障體制時,也應該考慮將城市農民工包括在內。雖然法律上農民工也應享受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障,但是實際層面上,很多用人單位和雇工老板都只顧省事或多撈錢,而不執行相應法律。對于具體實施需要各級政府來承擔。還有大眾傳媒的參與。發展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事業,有利于引導農民工的消費行為,使他們在滿足目前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時,能兼顧自己的長遠利益。大部分有工作的農民工都能賺些錢回家,但是這些寄回家的錢很多都用在非生產性消費上,并沒有考慮到以后生活中的意外事件。而且隨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將來農民工的個人養老問題也是個很大問題。現在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除了盡可能保障他們目前的正常勞動外,還要為他們不能勞動的未來多加考慮。
(三)發揮新聞媒體的社會引導作用
新聞媒體作為一種輿論傳播的手段,在消除社會歧視和偏見上具有很大的作用。現階段,農民工和城市市民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由于相互之間不了解造成不少的偏見和誤會,如很多城市人都認為農民工素質低、不講衛生,經常違法犯罪等,而且常常是以偏概全,用對個別農民工的刻板印象認識整個農民工群體,而忽視了農民工對城市經濟發展和正常運行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所以,要正確運用新聞媒體的社會傳播導向功能,對于促進兩大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和諧、融洽的城市生活和工作氛圍,促進農民工群體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
(四)農民工要不斷自我發展
農民工在城市處于不利地位,很大原因還在于他們的文化技術水平比較低,因為文化技術的限制,他們很多只能從事一些又重又累的工作,經濟收入、生活條件上不去,在消費投入上自然也會減少,限制了農民工消費行為城市性的轉變。
首先不斷學習和發展自我發展意識。身處城市這個陌生而又信息萬變的環境中,農民工們也無時無刻不在通過各種方式一如學習職業技能、學習政策法規等一來謀求更好的職業和更高的收入。他們的自我發展意識表現在自我不斷學習上,而且表現在他們對于子女的教育的日益重視上。他們力圖使下一代能夠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以期待他們能有更好的未來。
其次是商品經濟意識的萌發和市場觀念的形成。城市是一個商品經濟的海洋,商品流通頻繁而發達,農民工需要不斷地參與商品生產和流通,在此過程中他們的商品經濟意識、消費意識等都得到了強化。同時,農民工在城市從事非農職業,勞動力的商品化無形之中會給他們某種潛在的暗示,促使他們對傳統的個體意識產生懷疑,即個人不再僅僅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個體,而是一個可以通過參與生產和流通創造更大價值的個體,認識到商品經濟社會給人們改變自身的命運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這一切都有利于農民工現代性的培育,使他們相信個人可以支配他周圍的環境,體現出個體的效能感。農民工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并獲得發展。必須熟悉市場經濟及其運行規則,樹立起適應城市發展的市場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