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元衛 劉衛容 蘇 波
【摘要】 病理學實驗課在醫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醫學學生成長為臨床醫生的必修課,如何提高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應當注重病理學實驗(實習)課教學的特殊規律及與之相應教學法的研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病理學;實驗課;臨床思維
病理學是醫學教育中的一門主干課程,在病理學教學中,實驗課占有重要的地位,帶好病理學實驗(實習)課,應當研究病理學實習課教學的特殊規律及與之相應的教學法,利用病理學實驗課的特點與優勢,加強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1 病理學實習的目的與要求
病理學實習主要是從形態學的角度,用直觀的方法,觀察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通過實習對病變的大體標本,組織學切片和其他直觀教具(電視、電影和多媒體圖片)的認真觀察來驗證課堂中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經臨床病理討論的學習,對臨床中遇見的各種問題,全面復習與疾病或問題相關聯的各種理論知識,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比較、分析、歸納和總結,讓學生學會自由的使用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臨床思維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病理學實習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本院與大多數醫學院校一樣多媒體化,網絡化實驗、實習環境已經基本構成,多媒體教學局域網、CA1課件已投入使用。但教學設置和內容、教學標本和資料的建設、理論課與實驗(實習)課學時分配比、師資隊伍構成及教師的知識結構還不盡合理,有待完善。
2.1 多媒體教學需揚長避短 多媒體教學系統教學特點明顯,在顏色、聲音、動作時空方面以它自身的獨特優勢能有效激發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尤其在醫學形態學實驗課程教學中直觀、形象、一步到位,效果顯著,幾乎不留想像空間。然而學生心智的開啟,抽象思維和想像力的培養靠的是課堂靈魂。課堂靈魂主要指教師的魅力,講課的藝術,語言的幽默感對學生心理所產生的正面影響,這是任何形式的媒體都不能替代的[1]。另一方面多煤體課件的制作一旦完成,教師就會對多媒體課件形成依賴性,很少去研究教學法及授課內容,教師備課熱情降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靈感與頓悟時常被扼殺,有的教師在應用多煤體教學過程中平鋪直敘,缺乏激情,一旦多媒體設備出現故障,很難繼續講下去,更談不上教學創新,教學針對性。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手段,需要全面地認識它的特點,只有根據所授課程的特點、不同專業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教師的自身情況,合理選擇制作多媒體課件,精心備課,恰當安排,才能有效地提高效率。
2.2 教學內容與學時的壓縮需注重實驗效果 目前本院和部分醫學院校一樣教學內容與教學時數較前明顯壓縮,教學時數分配上存在重理論、輕實驗、實習傾向,實驗課學時不充分,不同程度的影響了教學效果。病理學實習除驗證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外,更重要是訓練學生對病理學變化的觀察和描述能力,尤其重視觀察的全面性和細微性,重視實踐操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的訓練。由于實驗課學時的受限,需要對實驗(實習)課內容適當調整,減少學生動手較少、單純驗證課堂理論知識的實習內容和學時。同時,需要更新教學手段,利用顯微互動系統的教學手段,完成病理學實驗教學。但由于顯微互動系統的直觀、形象、一步到位,不留想像空間的實驗教學,使得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受到了限制。
2.3 教師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 病理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更是位于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依據病理特征的診斷是臨床醫學實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故病理學又是重要的臨床醫學學科。對病理教師而言,各種有關疾病的科研均需要以正確的病理學診斷為依據。病理檢驗積累的數據資料:包括大體標本、石蠟包埋組織和切片等,不僅是疾病科研的材料,更是病理學教學和病理學教師訓練的重要資源[2]。一位臨床實踐經驗豐富。知識面寬廣的病理教師,有大量典型的病例作為課堂實例,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活躍和生動課堂,而且組織教學靈活,得心應手,學生易記易懂,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近年來,一些綜合性大學將基礎醫學院與臨床醫學院完全分離,尤其是無實質性附屬醫院的大學,病理教師從事臨床實踐難,收集臨床資料難,從事臨床實踐的機會少。因而,病理教師常常是理論知識豐富,缺乏臨床實踐知識,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在指導學生病理實習時,常常只會看圖說話,難以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猶如一條腿走路。
3 提高實習指導水平 注重臨床思維培養
病理學實驗(實習)是一門高度實踐性學科,是醫學生成長為臨床醫生的必修課,課程學習的內容一般有大體標本、病理學組織切片觀察、描述,臨床病理討論和見習尸檢等形式。對醫學生來說,常常遇到的困難是對病理變化的正確描述,病理變化與臨床聯系,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利用好每具標本,每張切片,就實習所涉及的內容去查閱文獻,收集可用于教學的生動素材,去醫院尋找適合教學的典型病例,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將其靈活地應用教學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1 以理論為指導,用動態的觀點把固體的標本看活 病理學大體標本、組織切片中所呈現的病理變化只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幕或最終的結局,不是疾病全過程,實習課上教師應指導學生用已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邏輯推理,用運動發展的觀點把固體的標本看活,分析病變的來龍去脈,打破病理學的界限,對疾病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
3.2 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 利用典型的標本或切片圍繞某一疾病及相關聯的知識進行實習教學。例如在觀察心肌梗死的大體標本和組織切片時,要求同學們運用解剖學的觀點找出病變的部位,然后細致地觀察病變的大小、顏色、形狀和特征,并針對其病因病理、心肌梗死的好發部位與范圍、臨床表現及并發癥等一系列問題,要求同學們開展討論,弄清形態與機能,病理與臨床相互間關系,訓練同學們的聯想思維[3],將局部的、零散的知識系統化。
3.3 利用誤診病例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 利用臨床上誤診、漏診的標本為伏筆(懸念)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例如在腫瘤章節實習時,結合標本介紹臨床上誤將1名兒童下肢的良性腫瘤診斷為惡性腫瘤后,采取不必要的治療措施(截肢手術),使患者蒙受身心損害的實例,從剖析誤診的原因入手,對病例進行邏輯性推理,通過全面、客觀的分析,激發學生帶著發現問題的強烈興趣開始相關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
3.4 開好臨床病理討論會 每一章節理論和實習課結束時均進行一次臨床病理討論會,把學生現在廣為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選擇具有一定廣度(縱橫聯系)、深度(未講的部分內容)及難度(易誤診或已誤診)的病例,先把病例摘要和提出討論的目的和要求發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準備,主動到圖書館或上網查文獻,找資料,整個討論過程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起主導作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及爭論,把提問、回答、爭辨融為一體,生動活潑,使師生都能在互問互答中得到提高。通過討論一個疾病對一個系統疾病的認識都有啟發,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因此,一次充分準備的病理討論全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病理實踐與臨床相結合的學習及提高過程。
病理學實驗教學是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重要手段,只有潛心研究病理實習教學的規律和特點,不斷地完善教學內容和更新教學手段,才可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汪洋,王萬鐵.提問式教學法在病生教學中的運用.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6):81-82.
[2] 陳杰,李甘地.病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
[3] 文歷陽.醫學導論.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