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蘭 吳懷芹 陸鳳清
【關鍵詞】心肌梗死 ;心理護理;體會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壞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缺血、缺氧。筆者在心臟內科工作近20年,注意觀察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生病期間的心理變化,發現年齡、性別、病種相同的患者其心理狀態卻大不相同。因此,要求護理人員注意觀察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而宜,采用適宜的方法做好心理護理。
1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
根據臨床觀察,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可大致歸納為3類。
1.1緊張型 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區疼痛而有瀕死感,多數有恐懼、思想高度緊張,不敢翻身,甚至不敢睜眼睛;有人甚至留下臨終遺囑,多見于情緒不太開朗的人。針對此類型患者,應對他們進行安慰、解釋、開導,勸導患者消除不良情緒,讓患者了解到良好的心里狀態對疾病的康復所起到積極作用,不良的情緒對疾病的危害,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思想顧慮與精神緊張,同時做好患者親屬的工作,使他們能與醫護人員一起共同為患者早日康復積極工作
1.2 松弛型 患者表現為無所謂,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認或縮小自己的病情,尤其是初期的疼痛緩解以后,認為自己的病好了,因而不聽醫護人員的勸告,擅自過早下床,做過多活動。針對此類型患者,告誡他們不可麻痹大意,讓他們了解到此病的重要性,反復向他們及家屬講解有關心肌梗死的誘發因素,飲食要求及預防措施,囑其隨身帶急救盒,活動范圍及活動量不宜過大,飲食易清淡易消化,不能吃的過飽,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活動量循序漸進,避免過急、過累、過于激動,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
1.3 平穩型 患者都比較隨和,不易急躁激動,能適應新的環境和安排,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正確對待疾病。這類患者雖病情較重,但一般均恢復較好。針對此類型患者,要讓他們了解有關心肌梗死方面的知識,使他們對自己的疾病有所認識,這樣對他們的疾病康復起到了促進作用。
2 心理護理
由于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推動了心理護理學的發展,心理護理已日益為廣大護理工作者所重視。心理護理學是指護理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技能,通過護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極影響,幫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狀態。護士是人們身心健康的維護者、指導者、教育者,作為一名合格的護士,除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優秀的心理品質和精湛的業務技術能力外,認真觀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反應及需要,并予以及時實施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要根據患者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職業、病情輕重等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有效提高護理質量。
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緒和情感的生理表露,無論是護士對患者或患者對護士的面部表情都主要是思想情感的流露,護士對患者的表情是以職業道德為基礎的。情緒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健康的恢復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某些心血管患者,當焦慮、恐懼、憤怒和激動時常有心率、心律的改變。患者情緒好壞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其中醫護人員的語言態度、舉止行為是直接影響其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護士與患者接觸最多,常常會遇到一些患者不配合的情況,此時應以高度的同情心與愛心,多與患者交談,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耐心勸說,給予正確解釋,不能采用生硬的態度或簡單的方法,否則,會使患者情緒大受影響,使患者心情不暢,造成不良的心理狀態,導致病情加重。
2.1 恐懼不安的心理護理 科學講解有關冠心病的診治知識與院內狀況。保持病房安靜,亮度適宜。盡量減少不良刺激,將多次痛苦性操作集中在一段時間內完成,盡可能避免患者看到其他危重患者被搶救的場面,減少探視次數和探視時間。加強交流,建立融洽和諧的護患關系。對患者提出的與疾病有關的問題,以合適的方式和語言向患者解釋。通過言談舉止向患者傳遞自信的信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及心理狀態,從而減少患者恐懼的心理。
2.2 悲觀的心理護理 使患者看到病情的好轉與進步,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調動體內的積極因素,有助于疾病向好的方面轉歸。還要認真細致做好生活護理,使患者感到生活的溫暖,爭取有效的社會和家庭支持。多給患者以積極的暗示,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3 孤獨的心理護理 為患者創造安靜溫馨、溫濕適宜的環境,加強交流與溝通,視患者如親人,并經常給予鼓勵支持,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加強病房的巡視,運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及評價,使護士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在一起。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面對現實,使患者能從各方面感到溫暖、安慰和照顧。在心理上有安全感、親切和信任感,能重新樹立自信和自我價值感,減輕孤獨心理。
2.4 焦慮的心理護理 幫助患者克服不利于疾病的生活習慣和嗜好,使患者保持清潔舒適。護理要周到,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并及時向患者通報疾病好轉的信息。向家屬交代患者病情變化時要盡量避開患者,與家屬交談爭取有效的家庭支持。向家屬強調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語言,協調好同病室病友間的關系。根據病情指導聽音樂、讀報,在合適的位置放置鮮花,或是張貼1張宣傳畫使病房環境幽靜,分散注意力,減輕患者的焦慮心理,使之保持最佳心理狀態,增強治愈疾病的信心。
3 小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也日益增多,已成為常見的死亡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表現為持久的胸骨劇烈疼痛,可放至左側肩背部或表現為腹痛、牙痛等,可伴有發熱、惡心、嘔吐等癥狀,屬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本病可并發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發病突然,病情兇險而恢復較慢,受到不良刺激如情緒波動、飲食過量、寒冷刺激、精神緊張、大便不通、運動過量,均可導致病情突然惡化,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再梗死而危及生命。
實踐證明,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防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不僅吃藥、打針、儀器治療是治病,安慰、解釋、鼓勵也是治病,心理護理現已被提升到意識日程上來,不能忽視心理護理對促進康復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