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連久 孫養學
摘 要: 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僅是農業增長的源泉,也是非農產業發展的基礎。利用1984-2005年西藏的統計數據資料,采用農業勞動生產率決定模型,從實證角度進行彈性分析。結果表明:現階段的西藏數量龐大的人力資源數量對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起著負面效應,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是以農業生產中的資金投入和人力資本投入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資金投入要素對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影響尤其顯著,這也說明了西藏農業生產還是屬于粗放型生產。
關鍵詞: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F30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1-0019-06
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農業是促成非農部門增長和全面經濟福利的發動機。[1]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之一——農業勞動生產率更是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關注。對以往的文獻資料整理后發現,盡管在研究方法和具體的統計結果上存在一定差異,但研究的基本結論是一致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農業增長的源泉之一。[2]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運用多元線性回歸,以各年的動態變化,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因素分解為人力資源數量、人力資本投入和勞動者資金裝備率三大因素,進一步分析了它們對農業勞動生產率變化的影響性。
一、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現狀和趨勢
勞動生產率,簡言之,就是人們從事生產活動的效率。它表示人類創造財富能力的提高。它同時也反映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內創造使用價值的能力。[3]本文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計算采取農業GDP除以農業就業人數來計算,即勞動者人均GDP。

通過表1,用當年價格計算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結果及趨勢為:從1984年到2005年,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但增長較為緩慢。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相比較低。但是,通過十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5年農業GDP與1984年相比翻了8.57倍,農業勞動生產率也翻了8.44倍。與同期國內農業GDP(2005年與1984年相比增長10.05倍)與農業勞動生產率(2005年與1984年相比增長9.13倍)相比可以看出西藏農業GDP與農業勞動生產率雖呈現同步增長的態勢,但低于國內同期平均水平。
二、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決定模型與數據處理
根據西藏(1984-2005年)勞動生產率的發展趨勢,擬采用C-D函數設立農業勞動生產率決定模型:
Y=AX1b1X2b2X3b3(1)
式中:Y——勞動生產率;
A——科技進步;
X1——人力資源數量;
X2——人力資本投入(采用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水平表示[4]);
X3——投入要素相結合的效率(擬采取資金裝備率——農業中所投入的資金與勞動力之比來描述該指標);
b1、b2、b3分別為X1、X2、X3的彈性系數。
西藏1984-2005年的具體資料見表2。
(一)數據平穩性檢驗
描述西藏勞動生產率決定模型是一個時間序列模型,因此必須進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根據單位根檢驗原理,通過Eviews5.0軟件對相關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由于所確定的參數是采取多元線性回歸方程LnY=LnA+b1Lnx1+b2Lnx2+b3Lnx3來確定農業勞動生產率決定模型的參數,因此,擬采取對各個變量取自然對數來考察)。在檢驗的過程中,本文主要根據系統的穩定性和模型的擬合優度來確定回歸的滯后階數,根據各個變量的曲線圖來確定在檢驗中是否添加常數項和趨勢項,其結果見表3。[5]


(二)協整分析
對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模型兩邊取自然對數,通過表2相關數據,并用Eviews5.0軟件計算得出多元線形回歸方程如下:
LnY=9.416519 + 0.165277LnX1 + 0.028461LnX2 + 0.810359LnX3 В2)
(3.113273***)(0.259847)(1.666973*)(13.49833***)
調整后的R2=0.9802
DW=1.573979
F=347.2472
第一步,用OLS法估計方程(1-2),并計算非均衡誤差(即:et=Lny-ny)。
第二步,檢驗et的協整性。根據表4可知,et為平穩序列,則Lny與投入要素Lnx1、Lnx2、Lnx3之間為(1,1)階協整。[7]

由于在勞動生產率模型中勞動生產率與投入要素存在協整關系,勞動生產率與投入要素的組合則表示了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即:勞動生產率與各個投入要素存在長期穩定均衡關系。
(三)建立估計誤差修正模型(ECM)
在勞動生產率與各個投入要素協整關系基礎上,用OLS法,利用Eviews5.0估計模型參數得到西藏勞動生產率的誤差修正模型如下,從各估計參數檢驗統計量來看,模型擬合結果良好。
LnY=0.0203550-0.331362LnX1+0.016060LnX2+0.626087LnX3-0.419238ecmt-1 В3)
В0.759968)(-0.571035)(1.253454)
(4.142657***)(-2.397528**)
У髡后的R2=0.5652
DW=2.171637
F=7.174597
三、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參數和要素貢獻率分析
(一)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參數分析
由于差分項反映了短期波動的影響, 因此,誤差修正模型是將短期行為與長期行為聯系起來的短期模型。它反映了短期波動是如何被決定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模型中誤差修正項(ECM)表示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各個投入要素的長期均衡關系,誤差修正項前面參數值的大小反映長期均衡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短期波動調整的力度和控制力度。[8]
1.誤差修正項(ECM)。從系統估計值看,誤差修正項(ECM)的參數為負值,符合其對勞動生產率模型的反向修正原則。當農業勞動生產率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將以(-0.419238)的調整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即:t-1期農業勞動生產率大于長期均衡水平一個單位時,二者的長期均衡關系將使農業勞動生產率減少0.419238個單位;若t-1期農業勞動生產率小于長期均衡水平一個單位時,二者的長期均衡關系將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0.419238個單位;這說明誤差修正模型偏離長期均衡幅度不大。
2.投入人力資源數量的參數值分析。投入農林牧漁業人力資源數量每增加一個單位將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0.165277個單位。短期(以一年為計算單位)中,人力資源數量每增加一個單位將使農業勞動生產率減少0.331362個單位,這說明在農業勞動生產率誤差修正模型中人力資源數量的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所得出的結果。由于一階差分又可以近似計算人力資源數量的增長率,由此可得:數量龐大的人力資源數量對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起著反向的拉動作用,這也說明了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西藏第二、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以及低于國內同指標同期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
3.投入人力資本的參數值分析。投入人力資本每增加一個單位將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0.028461個單位。短期中,人力資源數量每增加一個單位將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0.01606個單位,這說明在農業勞動生產率誤差修正模型中人力資本投入的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所得出的結果。從投入人力資本的彈性系數可知,由于人力資本投入長期以來偏少(相對于數量龐大的農林牧漁業勞動力,分配到每個勞動力手中的人力資本數量更少),導致人力資本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持續低迷,尤其是人力資本作為農業經濟增長的原動力還沒有顯現出其應有的效果。
4.資金與勞動力相結合效率的參數值分析。在農林牧漁業勞動力既定的前提下,在農業生產中投入資金每增加一個單位將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0.810359個單位。短期中,在農林牧漁業勞動力既定的前提下,投入農業生產中的資金每增加一個單位將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0.626087個單位,這說明在農業勞動生產率誤差修正模型中資金利用率的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所得出的結果。從資金裝備率的彈性系數可知,這說明投入農業生產中的資金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起著顯著的作用。
(二)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投入要素貢獻率分析
為求出人力資源數量、人力資本投入和勞動者資金裝備率對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率,可對(1)式兩邊取自然對數后求全微分得:
dy/y= b1 (dX1/X1) + b2 (dX2/X2) + b3 (dX3/X3)В4)
令dy/y=y,玠玐1/X1=x1,玠X2/X2=x2,玠玐3/X3=x3,則y,x1,x2,x3分別表示農業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源數量,人力資本投入和資金裝備率的增長率,對(1-4)式兩邊同時除以y,得:
1= b1x1/y + b2x2/y+b3x3/y(5)
(1-5)式中b1x1/y,b2x2/y,b3x3/y分別代表人力資源數量,人力資本投入和勞動者資金裝備率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率。[9]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λ)擬采取索洛余值法來計算,其計算公式如下。
Е=y-b1x1/y-b2x2/y-b3x3/yВ6)
(6)式中y分別表示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b1x1/y,b2x2/y,b3x3/yХ直鶇表人力資源數量,人力資本投入和勞動者資金裝備率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的貢獻率。
為了揭示各個因素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率,通過上述相關貢獻率理論以及結合表3,可得出各因素的貢獻率(見表5)。

通過表5可得,各因素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結論如下(剔除劇烈波動值①②③④ )。
1.人力資源投入要素對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分析。異常龐大的人力資源數量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度不高,個別年份的貢獻度為負值是勞動力流轉導致的結果,這也說明了西藏農業生產還是屬于粗放型生產。
2.資金投入對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分析。促進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避免資金成為制約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瓶頸,資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從表5來看,在農業生產中投入資金對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度較顯著。
3.人力資本投入對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分析。投入的人力資本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度偏低,這說明人力資本投入持續低迷導致的必然結果,結合上述農業勞動生產率模型中該指標的彈性分析可得,由于投入人力資本數量不多,導致該指標對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影響不高,因此,大力加強人力資本的投入力度是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并在今后西藏農業生產的轉型中會起到關鍵的作用。在1997年人力資本貢獻度異常高,這是1996年投入人力資本非常小所導致的結果,即由投入人力資本劇烈波動所導致的。
4.科技投入對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分析。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度較差。個別年份貢獻度為正值,大部分年份的貢獻度為負值,這說明在農業生產中科技應用范圍的有限與不足,這也反映了在農業生產中科學技術以及科技推廣的工作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改善。
結合上述農業勞動生產率模型中該指標的彈性分析可得,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加是以該指標為主要推動力的。個別年份貢獻度為負值,這是由于投入資金波動導致的結果。
四、提高西藏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勞動力流轉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1.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現勞動力流轉方面,鄉鎮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鄉鎮企業的支撐。鄉鎮企業與勞動力流轉有著天然的聯系,其根本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之一。鄉鎮企業植根于農村的二、三產業,這對提升農村工業化水平、挖掘農村服務業發展潛力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有著重大的意義。
2.實現工業化,鼓勵和支持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西藏具有現代化意義上的工業起步較晚,而且數量較少,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也偏低,有些經濟指標在國內同等水平下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也不高。我們應依托現有的優勢(主要是資源優勢),進一步加大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開發和發展力度,這能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進一步改善農業從業人數過高和勞動生產率過低的“兩難”局面,進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3.在現有政策的引導下,繼續保持第三產業的良好發展勢頭。第三產業與第一、二產業相比,其發展不僅有著很大的潛力,而且還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因為西藏的第三產業大多數行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諸如:民族手工業等等),所以西藏的第三產業有較強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吸納能力。
(二)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提高科技投入的力度
西藏不僅科技單位少,從事科研的人員與全國其他省份比也處于劣勢。科研力量也十分薄弱。因此,在現有科研投入計劃與現有高等、中等專業教育基礎上,利用有限的人力資源,增加科研投入的渠道,努力促進科研投入形式的多元化,并進一步完善科研投入落實機制,加強科研宏觀管理與協調,努力提高科技資源配置和運行效率。另外,加大對各級各類單位的培訓力度,繼續開展現有的科研單位人員深入實際生產當中開展定期定點培訓的活動,這也是提高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現實保障。
(三)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并努力實現投入資本的多元化和投入形式的多樣化
人力資本是一個人擁有的從事具有經濟價值活動的知識、能力、技能和經驗,主要是通過正規教育、在職培訓、醫療保健等多種投資獲得的。[10]因此,應該繼續追加人力資本投入,因為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主要形式[11],因此追加人力資本投入可認定為追加以往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教育投入。因為教育是全社會的責任,再基于西藏人力資源數量豐富的現實區情,應該在繼續加大正規教育的投入力度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10]而要發展職業教育,社會每個成員(包括個人、企業和其他盈利性團體)都應發揚主人翁意識,以現有的職業教育為依托,多方籌集資金,并努力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率。真正要發揮教育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作用,不僅要重視正規教育和職業教育,而且應重視除正規教育和職業教育之外的其他人力資本投資,努力實現人力資本投入的多樣化,實現用所投入有限的教育經費加快西藏信息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普拉布?平加利.農業增長和經濟發展:全球化視角的觀點[J].農業經濟問題,2007(2):9-17.
[2] 趙蕾,王懷明.中國農業生產率的增長及收斂性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2):93-98.
[3] 劉傳濟.勞動經濟學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66-67.
[4] 白菊紅.農村人力資本積累與農民收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243.
[5] 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43-146.
[6] 鞫晴江.道路基礎設施、經濟增長和減貧[J].軟科學,2006(5):52-54.
[7] 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6-358.
[8] 曹鑫等.城鄉居民收入——消費關系及其差異的協整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2):66-71.
[9] 申小莉,安龍送.湖南財政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2):17-19.
[10] 孫敬水.人力資本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中國農村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6(12):12-16.
[11] 張道金.人力資本對湖北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分析[J].農業經濟,2007(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