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曉光
摘 要: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經對資本主義進行過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資本主義觀。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是變動的,經歷了一個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過程。鄧小平在堅信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同時,肯定資本主義的積極作用,主張利用資本主義。江澤民在充分認識到資本主義必然被代替的歷史命運的同時,也看到了其發展的潛力,主張與資本主義合作來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三代領導人的資本主義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資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A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1-0083-08
黨的三代領導核心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過程中,對資本主義問題都曾經進行過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較為系統的資本主義觀,用以指導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深入探討和分析他們的資本主義觀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是變動的,經歷了一個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過程。從主張在相當程度上發展資本主義、利用、限制資本主義到消滅資本主義,而后又主張搞資本主義,再到把階級斗爭作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消滅資本主義。
20世紀2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毛澤東對中國資本主義進行了客觀地分析,主張在相當程度上發展資本主義。1925年12月,他在發表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分析,指出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是我們的敵人。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而中產階級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由于其動搖不定性,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這一認識為后來黨正確認識和處理與中國的資產階級,尤其是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問題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1939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因為肅清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物,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社會中會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展,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也是不足為怪的。資本主義會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展,這是經濟落后的中國在民主革命勝利之后不可避免的結果”。[1]650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在系統闡述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基本綱領中的經濟綱領時,對于資本主義經濟明確規定:“這個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后的緣故”。[1]6781944年7月,他在同英國記者斯坦因的談話中鄭重聲明:“我們堅信,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私人資本,在戰后的中國都應給予充分發展的機會,因為中國需要發展工業”。[1]671-672在1945年3月底召開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又明確指出,《論聯合政府》與《新民主主義論》的不同之處在于“確定了需要資本主義的廣大發展”,“資本主義的廣大發展在新民主主義政權下是無害有益的”。[2]2751945年,在中共七大的報告中,毛澤東強調必須“廣泛地發展資本主義?!彼f:“我們這樣肯定要廣泛發展資本主義,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保?]322-323在書面報告中他又解釋了“共產黨為什么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而在一定條件下提倡它的發展”的問題,他說:“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說更有利于無產階級?,F在的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和一個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3]1060在總結報告中他又強調:“我們提倡的是新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有它的生命力,還有革命性……它的性質是幫助社會主義的,它是革命的、有用的,有利于社會主義的發展的?!保?]384-385在這里,毛澤東不止一次地強調要“廣泛發展資本主義”,表明他的讓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有一個相當程度的發展”的思想,到抗戰勝利前后更加全面、具體、成熟。對此,他在《論聯合政府》中說得十分清楚:在中國,如果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3]1060直到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中,毛澤東還堅持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即使革命在全國勝利后,在一個長時期內,還是必須允許它們存在;并且按照國民經濟的分工,還需要它們中一切有益于國民經濟的部分有一個發展;它們在整個國民經濟中,還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1254-1255
從1948年中共九月會議到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前,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主張對資本主義進行利用和限制。在1948年9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他一方面重申了中共七大關于發展資本主義的精神,另一方面又鄭重指出:“現在點明一句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保?]145可見,他對資本主義在認識上有所倒退。同年10月,就東北局上報的《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的修改意見,他明確強調了對私人資本主義的“限制”。他說:“就我們的整個經濟政策說來,是限制私人資本的,只是有益于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才不在限制之列………即引導私人資本納入‘國計民生的軌道之上。而要達到這一點,必須經常和企圖脫出這條軌道的私人資本作斗爭”。[6]281不久,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明確提出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利用”和“限制”的意見。他說:“在革命勝利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于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在這個時期內,一切不是于國民經濟有害而是于國民經濟有利的城鄉資本主義成分,都應當容許其存在和發展?!蓖瑫r,他又強調,決不能讓它不受限制,任其自由泛濫,要對它“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縮性的限制政策”,如果認為我們現在不要限制資本主義,這是完全錯誤的,這就是右傾機會主義的觀點。[4]1431-1432可見,九月會議后,毛澤東在對待資本主義問題上已經由原來的強調“發展”轉向了“利用”和“限制”。
從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到1955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毛澤東在對待資本主義問題的認識上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由之前的發展、利用、限制轉向了消滅資本主義。新中國成立后, 1952年6月,他在中共中央統戰部的文件批示上說:“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故不應再將民族資產階級稱為中間階級?!保?]651953年6月,毛澤東明確宣布:我們現在的革命斗爭,“是要把資本主義制度和一切剝削制度徹底埋葬的一場革命?!保?]821955年10月召開的中共七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說得更明白:搞農業合作化“就會使資產階級最后地孤立起來,便于最后地消滅資本主義”。“使資產階級資本主義在六億人口的中國絕種,這是一個很好的事,很有意義的好事。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本主義絕種。”[7]198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全國大部分地區“過快”、“過急”、“過粗”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實現了消滅資本主義的任務。
但是在1956年底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態度又有所緩和,提出了“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思想。[8]1701956年12月7日,毛澤東針對“八大”以后個體工商戶明顯增加,自由市場日趨活躍,一些較大規模的“地下工廠”、“地下商店”紛紛出現的情況,明確指出“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的思想。他說:地下工廠“因為社會有需要,就發展起來。要使它成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爸灰鐣枰?,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梢蚤_私營大廠,訂條約,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沒收??梢蚤_投資公司,還本付息。可以搞國營,也可以搞私營??梢韵麥缌速Y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9]156遺憾的是,他的這些正確想法如曇花一現,在后來的實踐中并未得到貫徹。
隨著1957年反右斗爭的擴大化,階級斗爭被當作主要矛盾重新提出來。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他更進一步強調要“消滅資本主義殘余”、“割資本主義的尾巴”,把農村社員的自留地、家禽、果樹等所謂的“資本主義殘余”要收歸公社所有,把農村中的小商小販、家庭副業等“資本主義尾巴”加以取締。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其實是“讓資本主義絕種”戰役的高潮,全國上下“以階級斗爭為綱”,人民談“資”色變,可以說,晚年毛澤東在認識資本主義問題上已完全偏離了原來正確的軌道,步入誤區。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的資本主義觀呈現出搖擺不定的特點。至于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但是毛澤東的個人理想主義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拔逅倪\動”后,毛澤東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接受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關于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般看法,即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由于其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人類的理想社會是共產主義。馬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的嗜血性以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后,人民所遭受的帝國主義侵略之苦,使毛澤東對資本主義表示不滿,把資本主義與丑惡、侵略和奴役聯系在一起。蘇聯社會主義的勝利更堅定了他消滅資本主義,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共產主義的決心。因此,在他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消滅資本主義,建設理想的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始終是他的目標。但是由于受國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他在實現消滅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和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時對資本主義的態度曾一度出現緩和,這是由于革命和斗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毛澤東充分認識到了在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后的情況下,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必要性。因此,他在不同的時期發展資本主義是為他的消滅資本主義,實現理想目標而服務的。
二
鄧小平的資本主義觀是在他將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凸顯出來的。其特點是把資本主義放到歷史長河中去審視,既肯定了其對于封建主義的進步性,也認識到了其對于社會主義的借鑒意義和其固有矛盾的不可克服性。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資本主義同歷史上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一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種形態,在戰勝封建主義的過程中,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在發展生產力方面,“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0]274,277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但是“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保?0]33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方面承認由于歷史的原因,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現在還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另一方面又清楚地認識到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由此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等必然存在種種不可克服的弊端?!百Y本主義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百萬富翁的超級利潤,不能擺脫剝削和掠奪,不能擺脫經濟危機,不能形成共產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種極端嚴重的犯罪、墮落和絕望。”[11]169所以他堅信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取代資本主義,認為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
鄧小平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社會主義理論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最后將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中國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利用資本主義。利用資本主義建設我國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在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過程中,鄧小平強調必須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和智力;必須大膽的借鑒吸收資本主義各國的科學技術、科學管理方法、先進經營方式。
資金是生產過程和生產力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解決長期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必須充分利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鄧小平認為:利用外資,雖然中國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這個代價是值得的,也就是說中國的收益更大。引進外資不會導致資本主義。他說:“一個三資企業辦起來,工人可以拿到工資,國家可以得到稅收,合資合作的企業收入還有一部分歸社會主義所有。更重要的是,從這些企業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好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用于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樣做不會也不可能破壞社會主義經濟。我們倒是覺得現在外國投資太少,還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保?2]138-139鄧小平主張通過引進和利用資本主義智力來發展我國的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引進和利用外國智力的形式主要是邀請外國專家學者來我國,進行學術交流,或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或選派留學人員去國外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早在1977年鄧小平就指出:“有一批華裔學者要求回國……接受華裔學者回國是我們發展科學技術的一項具體措施,派人出國留學也是一項具體措施。我們還要請外國著名學者來我國講學。同中國友好的學者中著名的學者多得很,請人家來講學,這是一種很好的辦法,為什么不干?”[11]57“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對這個問題,我們認識不足,決心不大。搞現代化建設,我們既缺少經驗,又缺少知識。不要怕請外國人多花了幾個錢。他們長期來也好,短期來也好,專門為一個題目來也好。請來之后,應該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保?2]32在鄧小平引進和利用外國智力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采取的“走出去,引進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現代化建設的各條戰線上,留學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
針對我國科技水平滯后、管理經驗不足的狀況,鄧小平明確提出“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12]44他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提出的“科技也是生產力”的思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他認為,中國對外開放要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先進成果,來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他說:“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資本家拿來為資本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國家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我們要把世界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保?1]111“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于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我們引進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先進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11]133
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思想,提出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2]373
他批判“四人幫”的“寧要沒有文化的社會主義,也不要有文化的資本主義”的錯誤觀點,堅持毛澤東利用資本主義文化的方針,多次強調:屬于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
他提出要利用資本主義文化,提高教育質量。1977年7月,鄧小平在同教育部幾位負責人談教育工作時指出:要進口一批外國的自然科學教材,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編寫出新的教材,以后就拿新的教材上課。要組織一個很強的班子編寫大中小學教材。同年8月,他在聽取有關方面負責人關于教育工作的匯報時,又指出了利用外國先進東西編寫教材的重要性,他說:編寫教材,一定要吸收世界先進的東西,洋為中用,特別是自然科學方面。從最先進的東西教起,一開始就啟發學生向著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這就有希望了。
他強調必須要加強科學研究,加強國際學術交流。20世紀60年代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同世界水平距離差不大,但是后來我們耽誤了20年,結果和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的距離就遠遠拉大了。他指出:盡管我們損失了二十年或者三十年的時間,但我們可以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研成果作為我們的起點,洋為中用,吸收外國好的東西,先學會它們,再在這個基礎上創新,那么,我們就是有希望的。如對于國際領域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鄧小平非常重視,他多次提出要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加強同世界各國科學界的友好往來和合作關系。他指出:任何一項科研成果,都不可能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都是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一個新的科學理論的提出,都是總結、概括實踐經驗的結果。沒有前人或今人、中國人或外國人的實踐經驗,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論?如果不拿現在世界最新的科研成果作為我們的起點,創造條件,努力奮斗,恐怕就沒希望。
此外他還倡導大膽利用、學習世界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文化技術,在科學文化領域實行對外開放。他強調科學技術本身沒有階級性,社會主義國家應該積極加以利用。在教育方面,強調“教育要面向世界”,要求我們要向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吸收其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知識。指出:不但今天因為經濟文化比人家落后要向世界先進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即使以后我們趕上了世界的先進行列,我們也要虛心向別的國家和別的民族學習。要培養大批能使我國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杰出人才。
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過程中,鄧小平提出學習、借鑒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建設,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他認為,同資本主義相比,社會主義民主在制度化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他在回顧、反思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時說:“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于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保?1]333為什么在號稱擁有高度民主的社主義國家會發生像前蘇聯“大肅反”和中國“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悲???鄧小平認為主要是制度原因,即社會主義國家在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他說:“我們過去對民主宣傳得不夠,實行得不夠,制度上有許多不完善。”[11]176“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至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我們今天再不健全社會主義制度,人們就會說,為什么資本主義制度所能解決的一些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反而不能解決呢?”[11]333為了使社會主義國家不再重犯類似前蘇聯“大肅反”和中國“文革”這樣的悲劇,鄧小平反復強調要從法律上和制度上健全社會主義民主,他說:“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保?1]146
此外,鄧小平還主張大膽地吸收和借鑒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其他成果,改革現行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如,在選拔干部制度問題上,鄧小平說:“我們說資本主義社會不好,但它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膽的。它有個特點,不論資排輩,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從這方面來看,我們選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論資排輩是一種習慣勢力,是一種落后的習慣勢力?!保?1]2251980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堅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礙,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保?1]326并強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關鍵是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劫、輪換制度,對各級各類領導干部(包括選舉產生、委托和聘用的)職務的任期,以及離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況,作出適當的、明確的規定?!保?1]331在鄧小平關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思想指導下,黨的十三大決定借鑒和采納西方國家的公務員制度。為了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寄托在一兩個人的威望上”這種“很不正常”的現象,鄧小平提出要借鑒西方國家的退休制度,廢除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終身制,并率先垂范,為建立中國的退休制度做出了表率。他說:“這個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恐怕都比我們解決得好”,“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退休制度。比如軍官,世界各國差不多都是到六十歲退休。不過他們退休后可以在民間就業。文官,比如日本的外交官員,就是六十五歲退休,有的年齡更小??磥?,我們也需要有個年齡的限制?!保?1]387
三
江澤民的資本主義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與資本主義進行合作來發展社會生產力。
2000年6月江澤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四個如何認識”,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是其中的內容之一。在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這個問題上,江澤民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他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具有進步意義。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這一點得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肯定。二戰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又創造了遠遠超過以往數百年間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生產力,并在經濟關系、政治形式、國家政權結構與政權機制方面進行了調整,其變化令人矚目。江澤民指出:“自從社會主義這個資本主義的對立面在世界上出現,并且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方面千方百計同社會主義進行斗爭,另一方面,他們為了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和發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和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運行、管理機制作了不少自我調節、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做法”[13]79,“社會主義社會按照自身的規律在發展變化,資本主義社會也在自身的基礎上發展變化。”[14]97“目前,從經濟、科技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來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比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要高得多。這也是客觀存在,我們不承認、不正視也不行?!保?3]79資本國家生產關系的調整和生產力的發展緩解了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的矛盾,也表明了資本主義仍舊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他充分認識到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進一步強調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人類歷史發展總趨勢。針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和調整,江澤民指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并沒有觸動資本主義統治的根基,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性質,也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保?3]80資本主義目前雖然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其滅亡的客觀規律是不可能擺脫的。他說:“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全新的社會制度,它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任何新興社會制度的產生、鞏固和發展,必然是充滿犧牲奮斗,交織著成功和失敗的曲折過程?!保?5]252從本質上說,社會主義是優越于資本主義的,整個人類也終將擺脫資本主義社會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是由于所有現存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其建立之時具有嚴重的先天性不足,要“徹底改變這種落后的面貌,在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其前進途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和想像的困難和風險,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保?3]77但是無論社會主義的事業怎樣艱巨,“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看,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先進的社會形態,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人類進步的必然歸宿?!保?4]200江澤民的這些論述進一步強調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更堅定了人們對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心。
江澤民堅持和發展了鄧小平的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提出了加強與資本主義交流、合作,以促進社會進步的新主張。
江澤民認為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互補性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存和合作提供了基礎。他說:“世界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應該正視它、適應它”[15]331,“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國人民走過了不同的歷史發展道路,有著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延續著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世界多樣性的體現。”[13]114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他又指出:多樣性的世界文明具有互補性。他說:“多樣性產生互補性,相互依存帶來相互合作的需要。”[15]415“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的并存和互補,是促進世界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條件。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制度的差異,不應該成為相互疏遠和對抗的理由,而應該成為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動力?!保?4]261所以世界上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應該加強交流與合作。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對各自都有利。在經濟上,可以實現互利,“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和亞太經濟的發展,世界和亞太經濟的發展也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繁榮。”[15]417此外,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合作也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江澤民說:“國際社會應該共同努力,趨利避害,實現共贏共存,……這不僅是實現各國共同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要求。”[14]14而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也需要加強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江澤民強調:社會主義國家應積極學習、借鑒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合理利用資本主義。他說:“在過去長時期內,我們在對待資本主義問題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會主義同它對立和斗爭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會主義同它還有學習、借鑒、合作和利用的一面”。[16]205-206“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15]202同時,他還做了一些具體的闡述:“必須大膽吸收和利用國外的資金、先進技術和一切進步的東西,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14]25總之,對西方的一切先進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經驗和優秀文化成果,我們不僅不反對,而且要學習。他強調指出:“我們一方面要大膽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好東西,有些東西不僅要學,還要花錢去買;另一方面又要堅決抑制各種腐朽的東西和反映資本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準備了‘兩手,掌握了‘兩點論,我們的學習和借鑒工作就會廣泛正確地開展起來和長期堅持下去?!保?6]207在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文明成果時,江澤民強調不能“照搬、照抄”,要注重創新。他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覀儽仨氃趯W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堅持不懈地著力提高國家的自主研究開發能力。”[15]432只有“在學習、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強自主創新”,[14]396才能縮小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四
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的資本主義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納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7]
關于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十七大報告中也給予了明確的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1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不包括毛澤東思想,但不等于否定毛澤東時期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包括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繼承我們黨以往的理論成果和新的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懊珴蓶|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18]95毛澤東對資本主義的認識雖然是變動的,經歷了肯定—否定—肯定—否定的過程,更為重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立性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具有對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資本主義可能具有的積極作用認識不足等局限性。但無疑,他對資本主義認識的正反兩方面經驗,為以后鄧小平、江澤民的資本主義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特色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充分認識并吸收了其合理因素的基礎之上的。它借鑒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市場經濟和組織現代化大生產的文明成果,從這個角度講,毛澤東對資本的認識無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鄧小平的資本主義觀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客觀地認識資本主義,將其放到歷史長河中去考察,既認識到了資本主義自身矛盾的不可克服性,同時也肯定了資本主義的積極因素,因此主張辯證地對待資本主義,充分地利用資本主義。江澤民在充分認識到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的同時,也看到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存在著通過自我調節而獲得發展的潛力和空間。他意識到,今天,就時代的本質而言仍然是資本在發揮巨大歷史作用這一客觀事實。因此,他提出了加強與資本主義交流、合作,以促進社會進步的主張。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鄧小平、江澤民的資本主義觀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涵。
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的資本主義觀中都包含著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利用資本主義是發展生產力的需要。毛澤東的“在相當程度上發展資本主義”、“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鄧小平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學習、利用資本主義的思想以及江澤民的與資本主義合作的思想都是為了發展生產力。而發展生產力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此,從發展生產力這個角度來說,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資本主義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M].第2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毛澤東文集[M].第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 毛澤東選集[M].第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澤東選集[M].第4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澤東文集[M].第5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 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7] 毛澤東選集[M].第5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 毛澤東文集[M].第7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 共和國走過的路——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53-1956)[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鄧小平文選[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 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江澤民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 江澤民文選[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 江澤民文選[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17]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1).
[18] 涂小雨.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關系[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8(3):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