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權政 王永利
摘 要: 從哲學的層面來分析當代中國利益沖突的表現、利益協調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其解決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的途徑。中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必然引起代際之間、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及既得利益者與爭取利益者之間的利益矛盾與利益沖突,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落后的社會生產力;新的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充分建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機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
關鍵詞:和諧社會;利益沖突;利益協調
中圖分類號:C9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1-0101-05
利益沖突是指不同的利益主體在爭取利益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沖突,是人們在獲取利益過程中彼此之間的矛盾趨于激化所表現的一種對抗性的互動過程。利益沖突有縱向沖突和橫向沖突之別。所謂縱向的利益沖突就是指個人、集團、國家以及人類之間的沖突;所謂橫向的利益沖突就是指個人與個人、集團與集團、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當代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鄉村社會向城鎮社會,從同質的單一性社會向異質的多樣性社會,從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全面轉型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人們的利益觀念、利益行為以及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都正發生著一系列新的變化,社會生活中縱向和橫向的利益沖突空前凸顯。
一、當代中國社會利益沖突的主要表現
(一)代際之間的利益沖突日趨突出,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獲取利益的速度已經超過了自然界存在的利益對象的自我更新速度,加之激進的個人實利主義的盛行,使當代中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實現的過程中削弱了對未來的關注。因此,目前國人在總體上獲得利益滿足的同時,卻對整個民族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下一代人的利益也因此而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目前所擁有的許多“利益”是以犧牲我們的長遠利益,犧牲下一代人的利益為代價的,我們的所謂“滿足”只不過是對下一代利益的“提前消費”。顯然,如果我們對這種代際之間的利益沖突熟視無睹,不聞不問的話,那么,我們給下一代人們留下的就不僅僅只是一個巨大的毫無用處的“垃圾場”,而且很有可能是整個民族自我毀滅的“墳場”。代際之間的利益沖突具體表現為:環境污染、資源浪費、能源緊缺、森林植被破壞嚴重、生態失衡等問題開始展現在國人面前。可以說,我們的下一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已經為我們今天的經濟增長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面臨著嚴峻挑戰。因此,如何能合理地協調代際之間的利益沖突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次級利益群體與高級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日趨激烈
現階段,隨著個人權利意識的覺醒以及個人主義價值觀在我國社會生活的抬頭,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沖突,無論就其范圍,還是就其激烈程度而言,都是中國傳統社會所無法比擬的。從我國社會的現實狀況來看,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為個人、集體和國家利益之間的利益沖突,具體來說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國家利益之間的利益沖突時有發生。一方面,個人的正當利益被隨意侵犯的情況仍時有發生。盡管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已經為人們所認可 ,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事實上就是以承認個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為前提的。但在現實中,個人的正當利益得不到應有的認可和足夠尊重的情況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人把國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對立起來,片面強調國家、集體利益的至上地位,否定個人正當的利益要求,從而嚴重挫傷了個人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有些人置集體、國家利益于不顧,片面地追求個人利益,有利則為之,無利則不為,利大則大干,利小則小干。更有甚者,為了個人利益,置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于不顧,鋌而走險,以身試法。此外,還存在著次級利益群體與高級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即集體與國家爭利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集體作為利益主體的地位明顯增強,這當然有利于調動和提高集體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但是,有些部門和單位,為了小集體的利益,置國家法律和政策于不顧,巧立名目,強取豪奪,有時甚至不惜與國家執法機關相抗衡。這種集體利益本質上只能是一種集團利益,但是,由于它打著集體利益的招牌,并且容易使那些利益相關的人形成一定的集團力量。因而,既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又具有極大的威脅性和破壞性,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
(三)既得利益主體與爭取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已成為制約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難題
在自發分工的條件下,任何一種社會制度的建立都必然會造成一批既得利益者,他們憑借自身在這種社會制度下的特權地位,大肆攫取非常利益。因此拼命維護這種社會制度以及這種社會制度所賴以存在的思想基礎,就成了既得利益者在社會變革中唯一的選擇。社會主義社會仍處于半自覺分工時期,自發分工仍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因此,一些人仍然可以通過占據特殊的分工地位而獲取非常利益,尤其是當一些社會權力缺乏有效制約和一些當權者缺乏自律時,這種情況尤甚。改革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指出:“在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我們不熟悉的、預想不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尤其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涉及的面很廣,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復雜情況和問題,一定會遇到重重障礙。”[1]這里所說的“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其實就是人們的既得利益,有的人害怕喪失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會自覺不自覺的成為改革的阻力。20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同志又一次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事情要人來做,你提倡放權,他那里收權,你有什么辦法?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的改革。”[1]顯然,這里所謂的“人的障礙”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為了保護自身的既得利益所設置的人為障礙。改革是一種利益關系的調整,在這個調整過程中,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必然會受到沖擊,一些爭取利益者的利益則會得到某種程度的實現。就此而言,在整個改革的過程中卻始終面臨著既得利益者與爭取利益者之間的沖突,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這種沖突將更加激烈和尖銳,如何迅速有效地協調他們之間的沖突無疑是我們繼續改革所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
(四)同一利益主體的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之間的沖突日漸嚴重
物質利益體現了利益主體對物質需要的一種經濟分配、物質享有關系,是以物質需求對象為實際內容的利益類別。精神利益是以精神需求對象為實際內容的利益類別。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精神利益的追求將會愈來愈迫切,實際需求也越來越高。筆者這里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之間的沖突實際就是指同一利益主體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無法同時實現的矛盾,是指人們為了實現物質利益而對精神利益追求的削弱甚至犧牲,或者是人們為了實現精神利益而對物質利益的放棄。從本質上講,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應該是現實人利益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即使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矛盾,也應該統一在現實人的實踐活動之中。現實的人在獲取物質利益的過程中同時也應該是獲取精神利益的過程。例如人類的飲食就并不僅僅是胃的生理需要,飲食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人們在享受吃喝的同時也同時得到賞心悅目的精神利益方面的享受。同樣人的精神利益的實現也應該蘊含在物質利益的實現過程中,離開了物質利益的實現,精神利益的實現就只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精神幻想。但是,在社會實踐中,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往往被一些人視為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利益,它們彼此之間原有的聯系已被割斷,甚至有人把兩者置于對立的兩極。
二、當代中國社會利益沖突的原因分析
在社會結構全面轉型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對原有的不合理的利益關系進行重新調整。需要指出的是,進行利益協調之前必須明確我國社會利益沖突的原因。
(一)初級階段相對落后的社會生產力是當代中國社會利益沖突的根本原因
舊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經濟充分發展,這就使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必然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時至今日,雖然國人的生活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但我們必須明確,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相對落后的生產力使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相對匱乏,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人民群眾則迫切需要在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上獲得較大的轉變和改善,這就會使得人民群眾在消費品的分配方面利益矛盾突出、利益關系緊張,并由此派生和出現許多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使我國社會的利益協調陷入困境,利益沖突開始突現。總之,相對落后的生產力是產生利益矛盾和沖突的最終根源,并且制約著利益矛盾和沖突的解決進程及協調程度。
(二)舊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利益格局尚未建立,是當代中國社會利益沖突的直接原因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使得所有制關系、分配關系等社會經濟關系都發生深刻的變化。舊的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完全建立,利益群體發生新的分化,利益關系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結構決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樣化。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分配形式,還有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多種非按勞分配的形式,如以社會福利基金形式實現的社會分配,以非勞動收入實現的經營收入等等。這就決定了不同利益群體的存在,決定了不同收入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利益差別并因此而產生的利益矛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分配形式的多樣化決定了經濟利益實現形式的復雜化,從而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內部的利益關系趨于更復雜,利益矛盾更尖銳。由于分配方面拉開了差距,一方面出現了一批比較富有的利益群體,同時還存在著靠利息、紅利、股息為生的剪息利益群體。另一方面,又有相當一部分靠工資為生的普通干部、職員、知識分子等,甚至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貧困群體。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場機制和上層建筑的具體形式,也是當代中國社會利益沖突的主要原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市場不發達,這既是經濟落后的表現,也是經濟發展的障礙,更是利益沖突的主要原因。隨著改革的深入,市場在資源配置和利益協調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得到發揮,這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也是經濟進步的重要標志。但是,由于目前我國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場本身的負效應,在實行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往往出現市場失靈和利益協調失范的現象。社會主義市場建立初期,市場主體的發育尚不成熟,市場規則尚不完善,這種狀況,不僅由于市場主體的競爭力不強而制約著它們對市場競爭的參與力度,而且也由于市場的不平等競爭而影響著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愿望。結果導致在大量的經濟活動和利益協調中并未完全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市場機制不僅不能引導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反過來又影響市場主體的正常發育,不僅不能通過市場有效、合理地分配利益,反過來反而使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矛盾更加復雜和尖銳。另外,從目前來看,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利益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傳統社會的利益主體表現為單一性。普遍利益和群體利益消融了個體利益,個體利益只能在服從或從屬于普遍利益和群體利益的情況下才能得到肯定和實現,從而掩蓋了利益沖突與矛盾。現代社會的發展,使以往利益主體的單一性讓位于利益主體的多樣性。而隨著利益主體多元化的形成,物質利益原則得到肯定,競爭機制逐步確立。但是由于我國多層次的分配調節機制尚未健全,很容易出現分配不公的現象,使不同利益個體和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收入產生巨大的反差。從理論上講,上層建筑對此應該有所作為,但初級階段上層建筑的不完善、不成熟,尤其是政治上層建筑的某些弊端和缺陷,強化了本來就已經很突出的利益矛盾。
三、當代中國社會利益協調的途徑
當代中國社會的利益協調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體到協調對象而言:一是對利益客體有效供給對象的調整;二是對利益主體的觀念和行為的調整;三是對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調整。
(一)生產力途徑
利益沖突的協調過程歸根到底就是解決利益主體與利益對象之間矛盾和沖突的過程。因此,為了滿足國人的需要,最為根本的辦法就是盡可能地滿足人對外在對象的占有和消耗,盡可能提供充足的利益對象。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趨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同時還存在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產生的根源就是相對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因此,從根本上看,各種利益矛盾最終只有通過不斷發展生產力的途徑來加以解決。鄧小平指出:“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的最主要的條件。”[1]只有通過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才能為徹底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并且為解決由此所派生的各種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創造前提和條件。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和諧社會實現利益協調的基礎性途徑,離開了經濟發展,離開了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對象有效供給水平的提高,和諧社會的利益協調就喪失了物質基礎,利益協調就會成為一句空話。但是,發展生產力并不是利益協調的惟一途徑,當代中國社會利益協調還需要其他的途徑。
(二)道德途徑
人具有什么樣的意識與動機無疑將對人的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而人的行為能否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則直接決定著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發生利益沖突的可能性和沖突的激烈程度。[2]因此,如果能夠對利益主體的觀念、行為直接進行有效地控制使之規范化、合理化的話,那么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自然就會趨于協調,這種力圖通過規范和調控利益主體的觀念來調整利益主體的行為,并進而實現利益協調的形式,就是利益協調的道德途徑。道德途徑的本質就是通過有效調整人的利益觀念、逐利動機及求利的價值取向來實現利益協調的一種方式。我國由于從根本上消滅了統治階級,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也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的經濟制度,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矛盾不再具有對抗性。因此,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和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完全可以有效地協調當代中國社會的大部分利益沖突和利益矛盾。社會主義道德依靠輿論的力量、人們的信念、教育等力量來規范、約束或鼓勵人們的行為、觀念和逐利動機,以此來協調人們的利益關系,并進而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利益觀,但我們絕不能因此而擴大社會主義道德在利益協中的作用。事實上,單純的道德協調存在著兩個致命的缺陷:一是它以承認一定社會利益制度的合理性為前提;二是容易導致禁欲主義和制度規范的弱化。因此,為了使道德在利益協調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對個體的逐利動機的合理性加以確認以調動個體追求自身利益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對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進行適當的調節以使人們明確自身逐利行為的界限,從而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實現的同時不至于犧牲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三)政治途徑
利益協調的政治途徑, 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實現。第一,建立適當的經濟協調制度。我國只有建立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適合調動不同利益群體積極性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尊重貢獻的各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合理的分配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調動起勞動者的積極性,協調好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和利益矛盾。第二,利益協調必須有民主協調制度做保障。我國必須發揮政治上的民主,通過民主的反作用來調節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這就需要我們充分了解各利益主體的特殊利益,統籌兼顧,制定正確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政策,使各利益集團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三,增強法律協調利益沖突的作用。我國目前的利益主體是極其復雜的,面對多樣化與多層次的利益群體體系,我們必須有一個強制性、權威性的法律協調機制,這樣才能使社會維持在一定的秩序之內,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紛爭。我國法律是全體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它真正體現了整個社會的利益,因此,我國法律應該也能夠有效地協調全體人民的利益差別與矛盾,保證全體人民的利益得以實現。第四,承認個人利益合理性的基礎上,應不斷完善利益的表達機制。首先,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多元利益主體追求各自利益基礎上的經濟,離開了多元利益主體的存在與發展,離開了各個利益主體對自身利益的主動追求,市場經濟將不復存在。因此,承認個人包括各種利益主體有意識地爭取自身利益和維護自身權益的合理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但是,承認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并不意味著個人就可以不受約束地追求自身的利益,甚至可以依靠犧牲他人、集體和國家利益來實現自身的利益,也不意味著我們不再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其次,目前,各利益主體的獨立性明顯增強,市場開始逐漸成為我國社會利益協調的主渠道,過去完全由政府來執行的利益協調功能開始由市場來承擔,許多人的利益要通過市場本身來協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要求仍然缺乏必要溝通的話,那么,一方面不僅容易導致官僚主義、徇私枉法等嚴重侵犯人民利益的現象發生,而且容易將政府直接推向各種利益沖突的風口浪尖,從而引起各利益主體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也可能會因為對彼此利益要求及滿足的程度缺乏準確的認識而發生激烈沖突。從目前來看,各個利益主體都認為其它利益主體所獲得的利益高于自己所獲得的利益,從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失衡感和不滿情緒。[3]因此,我國目前必須盡快完善利益的表達機制,賦予某些社會性的中介組織應有的利益表達功能,以此來疏通、排除和緩解不滿情緒的利益宣泄渠道。除此之外,還應建立使各方利益主體能夠參與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能夠順暢充分地表達自身利益要求的新機制,這對于提高各利益主體對改革的承受力,對于在新形勢下實現和諧社會的利益協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蘇宏章.利益論[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