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當歲月翻開新的一頁時,全球經濟還未從金融風暴的陣痛中醒來。
2009年,是我國經濟增長面臨挑戰的一年,同樣也是充滿發展機遇的一年。
這一判斷,是基于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在激流勇進30年之后,正全面駛入攻堅克難的“深水區”。陜西省副省長景俊海說:“國家這一次下了很大的決心,雖然是應對金融危機,但不完全是,它是要加速中國經濟的轉型,要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增長,平穩較快、協調增長。”
因此,與其說應對金融危機影響,不如說是一次機遇!
當前經濟回調,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只是一方面。還有這一輪經濟周期性下行,即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經濟周期的波動使它進入了回調期。但正是周期性下行和國際金融危機兩個力量的疊加,使此輪回調用力過猛。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危機與機遇往往是孿生兄弟。因此,面對危機,我們不能因它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們更應該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蘊藏著的發展機遇。景俊海說:“自從中央提出4萬億投資規模之后,很多省、很多部門都拋出了本系統、本區域的投資規劃,非常大。所以,這個對陜西來講可能就是一個機遇。”
溫家寶總理曾提出,面對危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們在堅定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的同時,也要辯證地看待這次“危機”。基礎是我國的經濟面很好,中國人口多、市場條件大,回旋余地大。其次,中央即將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將為中國經濟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
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從變化的形勢中捕捉和把握難得的發展機遇,培育有利因素,才能獲得更多話語權。
對于企業,這次危機將是練好內功的契機;引進高新設備和高新技術,吸引高層次的人才;在國家擴大內需的帶動下,交通、電網、電信等基礎設施投入將進一步加大,重大裝備建筑施工、冶金、建材等行業的企業也將獲得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企業要善于化解危機,趨利避害、抓住機遇在逆境中獲得更好的發展。有一位民營企業家說得好:當前這場危機就像一場大雪,凍死了弱苗,留下的一定是好的。應當看到,當前是企業抓基礎工作、加強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夯實管理基礎,全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
對于農村,“城鄉統籌兼顧”被提到重要位置,土地流轉的系列新政策及進一步解放農民、釋放農村生產力的改革剛剛開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正在轉變,同時也孕育著中國內需中重要一環的突破。
對于市民,擴大內需十項政策措施,把解決突出民生問題擺在重要位置,且擴大投資、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也為未來擴大消費創造了條件。如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進廉租住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農村沼氣、飲水、通路、通電、郵政工程;加快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提高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民和低收入群體收入,以及發展農戶小額信貸和消費信用等。這些都有利于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擴大消費。
而這一切,對個人、對企業都孕育著新的機會。
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宏觀框架中,東部率先、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四大板塊”正在互動、互補、互相促進。對于西部,溫家寶總理說:國家將堅定不移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西部大開發支持力度不應減弱,不能減弱,也不會減弱。但從諸多方面看,在國家在完成區域發展布局后,“人為”制造政策階梯的空間變得很小,西部將面臨新一輪發展著力點的變化,特色產業和市場驅動將成為西部發展的新一輪源泉。
一切都存在機遇,一切都是挑戰。
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前行,更有足夠的理由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