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英

“其山自麓至巔,皆為陶場。土人燃火煉器, 彌夜皆明,值春夜遠眺之,熒熒然一鰲山也?!边@是明代同官八景之一——“爐山不夜”的陳爐鎮。
陳爐鎮在銅川東南方,蜿蜒上行15公里,一過宜古村便開始進山,古鎮就在山里。這里從南宋(金)元時期開始制瓷,經歷明、清、民國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鎮上幾乎家家以陶為業,陳爐也就以陶爐陳列而得名。
今天的陳爐,依然是一派古風古貌。這里的居民,大多依山而居,房屋多為窯洞,瓷磚砌壘,層層疊疊,遠遠望去,密如蜂房。這里的窯洞,構建奇特,這家的窯背,就是那家的場院,一臺一臺,縱橫交錯,猶如中世紀的古城堡,充滿神秘感。
環顧四周,這里是一片瓷的世界,墻壁是瓷的,臺階是瓷的,就連那彎曲的山路,也是用燒窯爐渣鋪成。再看那家家戶戶的院墻,也是用瓷片、盆兒、碗兒砌成的,當地人說,“用罐罐壘墻,經風耐雨”,“用罐罐壘墻墻不倒”。每當太陽出來,四處晶亮,刺眼耀目,仿佛牽著你走進那神話般的陶瓷神殿。
如今的陳爐,依然是陶瓷密布,在那窯洞式的作坊里,運轉著瀕臨絕跡的石輪。鎮上那星羅棋布的唐宋式馬蹄窯,臺階形疊筑的中世紀作坊,演繹著“一輪旋轉地浮空,范土為形物象工,熾炭烘爐如煉石,前民利用酬神功”的千古絕唱。
陳爐瓷業開創于南宋末年,到了明代已有800余戶,瓷業興旺,有“爐山不夜”的美稱。800余年來,這里幾乎家家以陶為業,父傳子承,代代相傳,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十來歲的小伙子、姑娘幾乎個個都是制陶的行家里手。
一把坩子土到了他們的手里,只見和上水,揉成團,摔巴摔巴,往轉盤上一放,上擁下擁,這提一下,那捏一下,就成了型。長短粗圓隨心所欲,中國古老的制陶技藝,在他們手中演繹和發展著。
如今陳爐燒造的瓷器,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粗瓷缸、盆、碗、壇、缽等產品外,品種更加豐富。茶具、酒具、文房用器,各類瓶、盆、燈、枕、人物、動物雕塑應有盡有。另有色釉仿宋青瓷、鐵銹花、黑釉制花、白釉制花等多種類型。
最值得陳爐人驕傲的,那就是仿宋代耀州窯青瓷20世紀70年代在陳爐陶瓷廠試制成功后,使這一瀕臨失傳的古瓷奇葩重放異彩。上世紀70年代末,陳爐瓷廠的瓷獅、龍紋杯碟初出國門,80年代陳爐瓷廠的仿宋耀瓷、民間工藝瓷走俏廣交會,行銷日本、法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以及我國港澳地區。仿宋耀瓷參加全國工藝美展,多次獲得優秀產品獎。
陳爐窯的燒造歷史,歷經南宋、金、元、明、清、民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那么,陳爐窯與黃堡窯場的傳承關系是怎樣的?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八大窯系之一的耀州窯中心窯場,為什么會由黃堡向陳爐地區轉移?陳爐地區古瓷窯遺址的分布范圍、燒造規模和文化內涵又是什么?
2002年7月,由耀州窯博物館、市考古研究所組成的陳爐地區古瓷窯遺址考古調查隊,在陳爐古瓷窯勘探調查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解開了困擾我國陶瓷自明、清到民國時期的斷代之謎,證實陳爐古瓷窯場是中國歷史上八大窯系之一的耀州黃堡窯場的繼承和延續。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耀州瓷專家禚振西研究考證,陳爐這幾個窯場以陳爐窯為中心,它發展到元代后期已經趕上和超過了同時期的耀州窯,陳爐窯的進一步發展不僅代替了耀州窯,而且已成為陜西乃至西北地區一個主要的燒瓷基地,在中國元代以后的北方燒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陳爐地區古窯遺址考古調查隊,歷時三個多月在陳爐、立地坡、上店三大古窯廠考古挖掘,共發現陶瓷燒造區30多處。持續了從唐朝以來,歷經宋、金、元、明、清至今1380多年的耀瓷燒造史。解開了陳爐窯和黃堡窯場傳承關系的千古之謎,那穿越歷史時空的千年陶韻,豐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人文景觀,使陳爐這個璀璨的渭北瓷城,以其獨特的魅力,享譽中外,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