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峰

2008年,地處西北重鎮的陜西廣發英雄帖,在繼江蘇、河南等地之后,大舉改革官員選拔制度,面向全國公開選拔具有金融工作經驗的市長助理,書寫了干部公選的“陜西樣本”。
全國遍撒英雄帖
2008年12月20日,一直處于暖冬的陜西大幅降溫,但是在省委大院內,黃海清等10名即將赴任的市長助理卻絲毫感不到寒意,這一天,這些準市長助理們要接受省委書記的親自訓誡。
按照相關程序,公示期滿后,10名擬任人員將分別到崗。根據公開選拔的程序和要求,所有人選到崗后,直接進入公務員序列,試用期一年,試用期間享受正處級干部待遇,其中,西安市市長助理享受副廳級干部待遇。
至此,陜西10個省瞎市在全國范圍內公開選拔市長助理的活動初步告一段落。
“為加大我省各省轄市金融工作力度,經陜西省委研究決定,面向全國公開選拔10名市長助理??荚嚪止P試和面試,面試根據筆試成績來確定,在考試之外,還要考察參選人員的情商、品行、能力等6項內容。”2008年陜西省公開選拔市長助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該活動源于2008年9月,當時陜西省內的眾多媒體用大幅的版面報道了陜西面向全國“海選”市長助理的新聞。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全國上下引起熱議,因為此次陜西省不僅是首次面向全國選拔官員,而且還一次拿出10個省轄市市長助理的職位來進行選拔。
中國的官員公選之路,從上世紀80年代起至今已有20多個年頭了,而陜西在2008年舉行這樣的高官公選,從其實際意義上來看,對全國的政府官員選拔可謂是破冰之舉。
從民主出發,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項基本要求。近年來,江蘇、山東、湖北等地積極探索試行公選黨政領導,取得一定成效。此次在陜西推行的全國公選具有金融經驗的省轄市市長助理,不僅有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更是促進了陜西的民主建設。
而對于人才的選拔,重要的是是否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陜西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張邁曾說:“在考察工作業績、才能上,要多使用量化考察,要注重檔案資料分析,注重考察對象以往的各方面表現,在當前表現和一貫表現中,要重視一貫表現。”
從大范圍報名到嚴格的審查資格,再到筆試、面試,都是廣大干部群眾能夠看得到的,而且即使競選者入圍到最后環節,多項的考察內容也會使渾水摸魚者原形畢露。
此前的2003年,江蘇省金壇市就從廣大競選者中選拔出金壇市長,在既有的框架下邁出了制度創新的第一步。
而此次陜西省轄市市長助理的選拔更具有目標性,記者在招聘公告中看到,對選拔的市長助理人選有著學歷、年齡等方面的要求,但最主要的還是偏向于參選者的金融經驗和能力。公告中明確注明“需有8年以上的金融工作經歷,有金融工作實績;在近3年的年度考核中應為稱職以上,職務在應征前還須是任職時間超過兩年的中央金融單位副處長、省級金融單位中層管理崗位副職、省轄市金融單位副職及其以上領導職務,或有其他相當職務?!?/p>
有評論文章稱,作為一種新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為干部選任制注入新的內容和活力,其創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其不拘一格選用人才的方式值得推崇。
記者在跟蹤采訪的過程中了解到,本次公選共有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湖南等全國18個?。ㄖ陛犑?、自治區)的428位人才報名。其中來自金融系統的成員最多,達到130人,占到74%,當中職級最低的也是個副行長。公選辦相關負責人說,“這也說明陜西本次公選求賢若渴的心態。”
經過筆試、考察、再筆試、面試等環節,2008年12月12日,陜西省委常委會專題討論并通過了10名擬任人選名單。專業人士稱,該級別干部的選拔,能夠在省委常委會上研究討論,也顯現了省委對此次公選的重視程度。
地方政改陜西發力
為了能使選拔出來的人才真正發揮各自應有才能,2008年12月20日,在省委常委會會議室內舉行的歡迎會上,陜西省高層對他們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先是引用著名作家柳青的話寄語10位市長助理。他說:“人生的道路雖然很長,但緊要處就是關鍵幾步,希望你們都能走好這一步?!壁w樂際引用的話,表現出他希望這些“新官”盡快轉換角色、發揮所長、勤政廉潔,為陜西發展發揮力量。
此時,無論是在陜西的政壇還是民間,這10名準市長助理們被人們賦予了太多的含義和符號。因為他們不僅是“政治明星”,更是日后直接制訂各市經濟發展重大決策的參與者之一。
雖然陜西此次公選的市長助理們沒有像南京公選時那樣搞電視直播,也沒有去搞廣播、網絡的直播,但省委書記親自訓誡、省委常委會親自討論都還是首開先河,這讓黃海清等10名準市長助理們還是緊張了一回。
訓誡過程中,趙樂際還建議擬任的市長助理們到單位以后,要多到農村去住幾晚,特別是上海、廣東這些發達地區來的同志,要知道陜西的農民是怎么生活的,在想什么,基層組織在想什么,做什么。
趙樂際說:“一定要與當地的人民群眾盡快建立起感情。對群眾有無感情,當干部的面貌會大不一樣。一個干部對群眾沒感情,對別人不尊重,只抬著眼睛往上看,琢磨周圍這些關系,就會飄著,沒有底氣?!?/p>
在公選已然成為常態的當下,陜西為何在2008年突然發力?許多專家學者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結合當下中國的大環境,也不難從中看出端倪。
2008年,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對中國都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尤其是在政治生活上,從年初到年尾,黨政干部公開手機號碼、上網接觸民意等做法層出不窮。同時以張春賢、薄熙來、汪洋、仇和為代表的政改先鋒更是掀起聲勢浩大的解放思想大討論,為下一步的改革造勢,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在這些政改先鋒中,當然也包括陜西的趙樂際。2008年7月,在陜西進行的干部整頓大會上,趙樂際曾直言要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尤其是談到政治體制改革時,趙樂際更是表示,要從具體的干部身上做起。
由此也不難看出陜西為何在這個時間段拋出陜西的首次全國公選。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民主”一詞在十七大報告中出現了60多次。胡錦濤強調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
有了來自中央的支持和動員,改革者們也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寬松環境,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這也是地方政改最大的動力。
干部公選的陜西樣本
“熟悉金融業務”、“注重實際工作能力”,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副主任李延長認為,要從眾多人才中側重選拔出符合這兩個要求的最適合人選,“公選是最好方式之一”。
李延長說,自己一直在密切關注公選的進展情況,“筆試脫離書本,面試不僅要有知識積累還需要良好的氣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是對過去干部人事的改革和創新”。
其實在陜西省內,對于黨政干部的公開選拔早就有了先例,同時包括人大代表及基層村組織兩委會、政協委員的選舉和提名也都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同年5月,西安市碑林區就通過公選,任用了一批年輕且業務能力出色的科級干部。
在經過實踐的證明之后,陜西省內這些勇于在干部人事上進行改革的市區和單位,都總結出許多受益的經驗,同時公開選拔出來的領導干部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兌現著自己當初的承諾,努力工作。
為何各級改革者們紛紛選擇公選是很多媒體追問的問題。陜西省委黨校的一名觀察人士指出,由黨內民主擴大至人民民主,是中國發展民主的一條道路。
在黨的十七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干部人事改革的八字方針: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因此,以公選來打破在干部任用上的固定模式,既有意義上的革新,也擴大了民主,所以說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是擴大黨內民主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無獨有偶,2008年3月底,南京47名市政府組成人員進行公選。同月,河南公選辦發布消息,將向全國公選60名省直副廳級和高校校級領導干部。進入7月,貴陽也通過公推公選產生了4位區縣黨委書記……在2008年的中國政治語境里,“公選”突然變得“熾熱”起來,形成了一股強勁的熱潮。
相比之下,此次陜西的公選呈現出年輕化、專業精、等級高的特點,這些在選拔公告中要求的年齡、學歷和能力中就有表現。同時該官員還說:“公開選拔是一種典型的‘賽馬方式,而不是‘伯樂相馬”。
陜西擬任各市的市長助理于2008年12月22日開始為期一周的培訓后即赴崗位,陜西人事改革已經完成了破冰的任務,催生出來的干部任用新生態模式勢必會成為陜西今后的又一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