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濤

一方面是經濟的迅猛發展,一方面民眾卻感覺與東部“差距增大”。
“經濟結構的不合理、不完善!”這個觀點卻是得到政府和學界共識的。
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讓更多的民眾共享發展成果——陜西省正在用科學的發展觀不斷校正著前進的方向……
金融危機洶涌來襲,“調結構”已是大勢所趨,而陜西早已在行動……
步入持續較快發展軌道
在陜西省政府大樓上,一條紅色的橫幅在黃色樓體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上書的“堅定信心、統籌兼顧、拉動內需、實現我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24個白色大字,在這個金融危機肆虐的冬日,則令看到的人格外振奮。
“持續較快發展”,已成為外界評價陜西經濟發展的統一認識。
“陜西已經初步形成了在經濟上行通道持續運行的發展勢頭!”在2008年11月11日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專題會議上,陜西省省長袁純清為陜西經濟發展下了如此“結論”。這讓與會人員興奮不已。
來自陜西省統計局的一組統計數據則為袁純清的“結論”做了更為詳細的注腳:
1994年以來,陜西GDP增長速度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2004年以來,陜西省已經連續5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長速度。2007年增長速度更是創近19年新高,增速在全國居11位。而2008年前三季度增速也達到16%。
將時間再往前推,讓我們看看,改革開放30年來,陜西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008歲末,陜西省統計局推出了《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在第一篇《數字里的輝煌》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30年來三秦大地的巨變:
30年來,陜西經濟總量從不足100億元到突破5000億元,比1978年增長16.4倍。經濟學家分析認為,在“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是推動陜西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30年來,陜西省財政收入實現了重大飛躍,人民群眾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
“以前工資每個月只有幾十塊錢,全家人的生活全靠這點工資!”55歲的強先生是西安市長安區一名公務員。“那時,人一年到頭才買一身新衣服,過年才割點肉,不像現在,大魚大肉吃得大家都膩了。”強先生說,現在每個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資。據統計,30年來,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2007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比1978年增長了406.9倍。
以西安為例,讓我們去感受那些能夠看得到的變化。
十幾年前西安二環外還種著麥子,現如今,秦嶺腳下的長安區也成了一片開發的熱土。30年來,西安城市發展的承載力明顯提升,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水平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過去,家里有一輛自行車就算是高檔產品;現在,電腦、空調、等離子電視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
剝離這些抽象的數字,30年縱向對比,陜西的發展成果無疑令人頓生自豪感。
“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陜西既有充足的資源,又有巨大的潛力,尤其是在科教文化上優勢明顯。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重點產業,無論是經濟項目,還是民生項目,我省都有條件加快發展。而且我省西部大開發以來積累了持續發展的基礎。”展望未來,陜西省長袁純清自信地表示,“綜合分析,我省已經初步形成了在經濟上行通道持續運行的發展勢頭。”
“結構”成最大“瓶頸”
但與官方統計數字相矛盾的是,很多普通民眾卻不斷提出質疑:為什么經濟發展了,我們與別人的差距卻越來越大了?特別是近幾年自身感受卻并不明顯。
2008年10月29日,網友“楚漢”在其博客中發表了《廢都文化是陜西沒落的根本原因》一文。隨后,該文被各大網站及論壇紛紛轉載。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舉例說明: 2007年全國各古都城市的人均GDP和生產總值GDP,北京:55151元、9006.23億,南京:44179元、3275.00億,洛陽:25160元、1595.50億,西安:20915元、1737.10億。2007年被認為是陜西省19年來發展最好的一年,但西安在地級以上100城市排名(按人均GDP)中居96位,在“四大古都” 居然不如地級城市洛陽,更遑論南京和北京了。
作者在文中發問:陜西,一個根本不應該落后的地方,但它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卻緣何一步步地落后了?
“科教大省、經濟小省、收入窮省”——經濟學家們用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民眾的感覺,并將之定義為“陜西現象”。
統計數據顯示,即使在陜西經濟增速最快的2007年,經濟總量居全國第20位,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第26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國第28位。乍一看,這似乎為“陜西現象”做了最好的注腳。
陜西省省長袁純清也在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毫不避諱地指出:“發展滯后是陜西面臨的基本現實。”
而“經濟結構不完善”則被認為是形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這一點早已被政府和學界所認可。
陜西省發改委曾專門組織人員對此進行課題研究。在一份形成于2007年的課題文章中,陜西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被詳細地進行剖析:
從產業結構看,與全國相比,陜西的二產比重較高,而一產和三產略低;從區域結構看,陜西區域發展極不平衡,關中地區發展明顯快于陜北、陜南地區,大多數指標西安占到了全省的30%以上,有些指標甚至達到了70%左右;從投資、消費、出口結構看,陜西的投資比重仍然很大,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消費需求和出口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投資還是以國有和集體為主,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只占到很小一部分,資金來源中利用外資、自籌和其他資金和全國相比比重明顯偏小,出口仍以資源及初加工和簡單的機械加工產品為主。
從所有制結構看,陜西省法人單位中以內資企業為主,民間資本和區外境外資本的利用明顯不足。
由此得出結論:陜西省屬于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處于以“重化工業”為主要特征,并醞釀著“高度工業化”的工業化中期階段,需要大力推進戰略性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著名經濟學家張寶通也認為,重工業比重過大,輕工業落后且比例持續下滑,是陜西省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輕重工業比例失調,是陜西省廣大居民收入偏少、生活水平偏低主要原因,也是全省經濟落后的重要原因。”他認為,“這同時又是陜西省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輕工業發展的滯后,使陜西的“三農”問題變得更加嚴峻。輕工業以農副產品為加工對象,其發展滯后致使農副產品缺乏深層次的加工,產品附加值低。一方面,農民出售初級農產品,獲益較少;另一方面,缺乏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無法在加工過程中受益。這既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影響農副產品的商品化和社會化。
進入門檻低的輕工業發展的滯后,又導致了個體經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滯后問題。陜西省國有和集體工業的比例明顯高于全國、東部、西部的平均水平,而股份制經濟成分和外商投資比例很低。非公有制經濟在解決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沒有輕工業的充分發展,也會抑制對重工業產品的有效需求,從而對重工業的發展產生制約作用,輕工業的滯后拖了進一步工業化的后腿。
重工業的發展在增加人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的作用遠沒有輕工業那么大,盡管其發展可以促進區域發展,但更多地表現在“富區”上,而不是表現在“富民”上。尤其是國防工業(在陜西省的工業結構上有突出地位),由于其屬于“條條”管理體系,所以,對于地方社會經濟(“塊塊”經濟)的貢獻很小。陜西省科技力量雄厚的國防工業主要集中在中央駐陜單位,是由中央各部門設置和配備的,不是為陜西省的經濟發展而專門設置的;且大部分都是采用遷建式“移民”的方法搬來的,而不是在陜西省的經濟建設中培養起來的。這些嵌入的產業與當地傳統產業沒有融合在一起。各自循環,形成典型的二元結構,沒有使現代產業變成帶動地區經濟的增長極。
民生為本的經濟布局
問題的癥結找到了,如何對癥下藥?陜西應該如何調整經濟結構,讓更多的民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張寶通給出的答案是——在四個方面堅持“兩個一手抓”: 一手抓自主創新,一手抓引進、學習、推廣、應用;一手抓高新技術、裝備制造,一手抓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手抓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企業集團,一手抓民營中小企業;一手抓中心城市作用的發揮,一手抓縣域經濟的發展。
陜西擁有的科教資源在全國排名前列,但一直都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今后,陜西必須在大力發展科教的同時,又要善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做好推廣應用,真正把科教實力轉化為生產力。”
張寶通援引2005年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告訴記者,2004年陜西經濟總量由22位升至第19位,主要靠的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事實證明,只有加大類似勞動密集型產業,才能真正地解決就業和富民問題,“這才是以人為本的產業、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的產業”。
陜西地方國有資產擁有量在全國居后列,主要原因是民營經濟發展落后。雖然陜西民營經濟近年來也有所發展,但規模和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省市。而縣域經濟的落后也制約了陜西經濟的均衡發展。從城市空間發展看,陜西省的社會經濟活動高度集中在關中隴海鐵路沿線。而陜南、陜北地區中心城市數量不足,經濟實力不強;從城市規模等級結構看,大城市人口規模等級結構不合理,畸形發展,而中小城市由于經濟規模較小,發展緩慢,不能有效地擔負起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這使廣大小城鎮及農村居民處于較為貧困的境地,直接后果就是縣域經濟的落后。因此,必須盡快調整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建立完整的規模等級和結構合理的城市體系,逐步改變城市空間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一方面要控制西安與其他城市之間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另一方面要逐步打造地區性中心城市,使之發展壯大并成為所在區域的增長極,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陜西的產業至今依然是優勢不‘優,特色不‘特,應進行科學調整。”陜西省行政學院副院長、教授曹鋼認為,陜西應立足深化資源開發,發展循環經濟,做大做強以能源為重點的資源開發和深加工產業,農村要按照“大集中,小靈活”的布局思路,提高農村產業化水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霍學喜也向記者表示,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高風險”的劣勢企業,促進陜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結構。對于涉及“三農”的部分,霍學喜建議,政府應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關注勞動密集型產業、城鄉中小企業發展,為農村創造就業機會和為農民創造收入增加機會;關注生態、資源、環境產業發展,促進我省經濟良好、有序發展。
而陜西省發改委課題組也給出了推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進程的重點:
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優化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提高產業深加工水平;
加快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構建重點開發骨架,并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區域發展特色,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發展重點,構筑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
調整城鄉結構,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提升農村社會文化水平,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建立和完善城鎮體系,增強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
……
調整經濟結構,已成為政府和學界的共識。而一些領域的調整則早已展開。
大力發展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行業、產業,讓更多的人共享發展成果,早已成為陜西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之一。
2008年1月16日,在陜西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陜西省長袁純清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報告時指出,“今后五年,我們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整體推進和實施民生八大工程。”計劃在五年時間里投入1118億元用于教育、就業、公共衛生、社會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八大工程”的40個項目建設。
新華網對此評價稱:這是我國第一個省級五年“民生預算”。
陜西省委黨校陜西經濟研究所所長范增錄告訴記者,近幾年,陜西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如何讓廣大群眾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民生八大工程的實施,體現了以人為本、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加大了陜西解決民生問題與構建和諧社會的力度,是陜西建設西部強省的具體表現之一。
“今年(注:2008年)民生八大工程總投資將超過330億元。”在日前召開的陜西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副省長吳登昌報告了民生八大工程進展情況。他表示,預計2009年將安排民生八大工程總投資約4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