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慧
人大代表約見政府官員,聽起來似乎比較“新鮮”,被近年來的各種媒體報道冠之以某地人大“首創”、“創新”、“首次嘗試”之類的說法。其實,這在我國的法律中早有明文規定。
《代表法》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在閉會期間,代表可以提出約見本級或下級有關國家機關負責人。被約見的有關國家機關負責人或者由他委托的負責人應當聽取代表的建議、批評和意見。”由此可見,約見政府官員本來就是人大代表的一項法定權力。
正常行使法定的權力為何倒置為“創新”?實是法律賦予人大代表的權力被長期虛置所致。諸如約見、質詢、特別問題調查等權力在實踐中極少使用,處于長期“休眠”狀態,以至于包括部分人大代表、政府官員在內的人們早已遺忘或者是根本就不清楚。
在人大工作實踐中,人大代表行使職權,大多集中在召開人代會期間,如審議“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提出議案和建議批評意見及選舉產生有關領導人等。對“一府兩院”的日常監督有時僅滿足于參與視察、參加部門工作評議等方式,不能全面地行使好代表在閉會期間的職權。而約見政府官員,則進一步保障了人大代表日常監督作用的有效發揮。但可惜的是,這項權力大多時候都被束之高閣,沒有很好地使用起來。由于不經常使用,以致有的官員還不習慣于“約見”,不能積極配合。某地有位曾擔任過兩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工人代表,認真履行代表職責,行使監督職權,主動受理民眾投訴,約見各級官員,然而卻時常會受到抵觸,最后在新的選舉中因人為操作而“落選”。這也提醒人大代表履職的社會環境尚需改善,我們要為代表履行好職權不斷創造條件。
事實上,作為人大監督的一種形式,代表約見政府官員,不僅僅是人大代表的職權,更應當是人大代表的一種義務。因為,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選舉產生的,代表人民監督“一府兩院”的工作,要對選民負責,不能也無權懈怠。因此,人大代表不僅是“要我監督”,更應該是“我要監督”。
所幸的是,隨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人大代表的履職意識和政府部門接受人大監督的自覺性都在不斷地增強,各級人大代表約見政府官員、進行工作監督的事例逐漸多了起來,有效地促進了“一府兩院”的工作。早在2004年,江蘇省海門市人大代表楊德榮就通過市人大常委會的安排主動約見了市水利局局長,向其反映當年市政府重點工程之一——東灶港港區改造工程施工過程中發現重大安全隱患,引起了水利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并當場鄭重表態:立即著手展開調查研究,督促糾正施工錯誤,確保質量到位,保證給人大代表一個滿意的答復,給港區人民一個圓滿的交代,使這項投入近千萬元的關系民生大計的重點工程最終不致成為“豆腐渣”工程,為國家和人民挽回了可以預見的巨大損失。
隨著各地人大常委會在監督實踐中的不斷探索,人大代表約見政府官員的程序也越來越規范化、制度化,各地人大都在一些制度中將其細化。四川省宜賓市人大還專門出臺了《宜賓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約見國家機關負責人暫行辦法》,對約見前的準備(調查或視察)、代表向本級人大常委會提出約見申請的程序、約見對象、約見內容、約見對象的答復或整改意見、約見后的督察等內容作了詳細的規定,為人大代表在閉會期間依法履職敞開了方便之門,提供了制度保障。
代表約見,是法律賦予人大代表的一項權力,是人大代表執行代表職務的一種形式。但愿廣大的人大代表能達成共識,加強依法履職的責任感,主動、積極地行使法定權力,實現對“一府兩院”工作的有效監督。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