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成
解決失地農民問題,根本出路在于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構建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與農村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給失地農民平等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千方百計保障他們的合法利益和長遠生計,讓他們居住有房、保險有份、就業有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受益者、參與者和擁護者。
(一)提高補償安置標準和資金保障能力。要按照“既確保失地農民不因失地而影響原有生活水平,又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經濟規律”的原則,調整征地青苗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辦法,提高土地年產值標準和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制定合理的片區綜合地價,保證失地農民等面積重置新房和社會保障等支出的需要;可以考慮推行留地安置、集體土地入股、農用地依法流轉等失地農民補償安置辦法。
(二)扎實抓好失地農民的住房安置。要讓失地農民“居者有其屋”,確保他們不因住房問題影響生活質量。一是要完善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和程序。按照“先補償安置,后拆遷建設”的原則,用制度規范房屋評估、拆遷和安置行為,保障拆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是要妥善做好安置工作。三是要改進還房小區建設管理辦法。還房小區要納入城鎮規劃,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努力達到既方便群眾生活、又有利于增加就業、保障經營收益和加強管理服務的要求。
(三)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要按照“以土地換保障”的思路,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延續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讓失地農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免除后顧之憂。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要包括三層內容:一是低保,二是養老保險,三是失業保險。
(四)積極扶持失地農民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農民失地等于失業,要讓他們心甘情愿離開土地,必須實行勞動就業城鄉一體化,努力幫助失地農民解決就業問題,順利轉型成為城鎮居民。
(五)大力推進土地資源節約和集約化利用。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是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適當減少失地農民增量,降低經濟發展成本的戰略選擇。在努力保障建設和發展用地的同時,主要應采取三條措施提高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效益。一是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密度,科學測算土地投資控制指標,合理限制工業和建設用地占地規模,全面推行工業集中發展,積極鼓勵企業利用現有土地進行改擴建,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不批建低容積率高檔住宅區,全面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積率。二是盤活存量土地,大力清理和收儲閑置土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潛力。三是做大土地增量,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合理配置和優化各區域土地資源功能;通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發整理國有河灘地等未利用地,做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規模。
(六)建立工作保障機制。要建立組織保障、紀律保障、經費保障、制度保障、督查推進“四保障一推進”工作機制,標本兼治,重點治本。工作中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彌補歷史欠賬,切實解決征地拆遷補償安置中的補償不到位、安置不落實和其他應該解決而且能夠解決的問題,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一手抓制度建設,制定規范性文件,強化征地拆遷程序管理,建立征地調節基金,建立失地農民就業安置和社會保障制度,讓失地農民的合法利益得到制度性保證,形成預防失地農民問題產生的長效機制。
(作者單位:甘肅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