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
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一位腰纏萬貫,家有數萬存款的老人,卻每天在撿破爛。
劉老太今年73歲,丈夫在10年前去世。膝下二個兒子一個女兒,早已成家。劉老太每天去撿破爛,然后去廢品回收站變賣。吃的粗茶淡飯,衣著也很儉樸。她與大兒子生活在一起,平時總對別人說兒子、媳婦待她不好,不讓她吃飯。為此,工廠退管會和里弄干部找到劉老太的兒子,叫他孝順母親,不要虐待老人。劉老太的兒子深感委屈,說劉老太每月退休金1500元,就她一個人使用,房子的物業管理費、煤氣費、水電費,兒子全都包了。長年累月,母親只吃些蔬菜,肯定有許多錢,就是不知道放在哪兒了。單位干部感到此事有些蹊蹺,到附近銀行去查賬后大吃一驚,原來劉老太的存款有八萬之多。但劉老太對此矢口否認。后來,廠醫受退管會的委托,來到精神衛生中心,要求醫生出診。醫生經過檢查后告訴病家,劉老太息有老年性癡呆癥。此時,劉老太的兒子、單位和居委會干部才恍然大悟。
人到了65歲以后,無論是軀體還是精神活動,都會發生衰老現象:視力減退,出現老花眼;聽力減退,發生重聽;毛發變白脫落,皮膚出現皺紋,失去彈性;肌力減退,走路步態不穩,反射活動減弱……同時,大腦也發生了退行性變化,腦部血流量減少,神經細胞皺縮,神經纖維再生能力減弱,表現為思維活動遲緩,記憶力減退,理解困難,接受新事物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減弱。還有些老人興趣范圍變窄,主動性不足,辦事喜歡按部就班,不愿改變現狀。情緒固執,行動緩慢,動作笨拙不協調,甚者罹患老年性癡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藥科學的發達,人的壽命在延長,“六十歲小弟弟,七十歲不稀奇”。但與此同時,老年性癡呆卻在增多。這種病起病緩慢而隱匿,大多數家屬不容易及時發現,等到懷疑此病時,已經失去了及早治療的良機。如何早期發現此病呢?一般來講,老年性癡呆常有以下5個特點:
1病人個性發生了改變:個性改變是老年性癡呆最常見的,也是最引人注目的癥狀。家屬首先發現病人主動性變得不足,活動減少,孤僻,自私,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對人缺乏熱情,處事刻板固執,習慣于墨守成規,不愛變換環境。興趣范圍越來越狹窄,對親人漠不關心,情緒不穩定:常為一些雞毛蒜皮之類小事而大發雷霆。此外,病人還變得極端自私,對人吝嗇,只圖個人享受,不考慮他人利益。
2喪失辨別能力:不能正確辨別物件的貴賤,常將煙蒂、冰棍紙、廢布條等廢物當作珍品收藏,但一些貴重物品卻很輕易被人騙去。病人不注意個人清潔衛生和衣著修飾,有些老人還會干出缺乏羞恥和不道德行為。
3記憶明顯減退,尤其以近事記憶減退更為明顯:如剛吃完飯,放下飯碗去街坊串門,見別人在吃飯,卻對別人說兒媳不讓他(她)吃,出門后走不多遠,就不認識回家之路,常由路人護送回家;物件放好后回憶不起放在哪里,卻說被鄰居甚至子女偷去……病情進一步發展,還會不認識家屬,叫不出自己的名字,說不出自己的年齡,忘記自己是否結過婚,被人們稱為“老糊涂”。
4睡眠障礙:睡眠規律日夜顛倒。白天精神萎靡不振,呼呼大睡;晚上成了“夜神仙”,精神十足,影響他人休息。家屬勸之,患者非但不聽,還振振有詞,蠻不講理。
5容易并發其他疾病:此病患者均系老年人,體弱多病,抵抗力差,容易合并感染、外傷或其他疾病。而且老年人腎功能大多較差,藥物排泄慢,容易積蓄中毒而危及生命。
對于老年性癡呆的病人,護理比治療顯得更為重要。要保持足夠的營養攝入,又要飲食清淡易消化。要保持大便通暢,避免過度活動,但也不宜長期臥床。這類病人,外出容易走失,因此宜在病人衣服口袋內裝有家庭地址和聯系電話的字條。在生活上,子女要多關心些,冬天小心得肺炎,夏天要防中暑。
老年性癡呆雖然發病于老年人,卻并非每個老人都會罹患此病。有趣的是,患老年性癡呆的人始終不承認自己有老年性癡呆,而擔心自己是否會得老年性癡呆的老人,此時此刻的精神狀態往往是正常的。因此,老年人大可不必為擔心自己得老年性癡呆而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