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禹
在消化內科專家門診,一位53歲的王先生訴說患慢性便秘10多年之久,近幾年來主要靠服通便藥排便度日。這幾個月感腹疼、腹脹、腹部不適,有時便中還帶血跡,不知是咋回事。詢問病史得知,患者因便秘經常用番瀉葉泡水喝,有時還服復方蘆薈膠囊通便。我讓他到內鏡室查結腸鏡,結果診斷為結腸黑變病和直腸息肉。他,很納悶,問我啥是黑變病,是咋引起的?會不會癌變?能不能治好……
結腸黑變病是一種以結腸黏膜色素沉著為特征的腸病,具有非炎癥性、良性和可逆性的特點。臨床表現主要是慢性便秘、鈍性腹痛、頑固腹脹、腹部不適、肛門墜脹感。本病與頑固便秘長期服用瀉藥有關,特別是刺激性蒽醌類瀉藥,如番瀉葉、大黃、酚酞、雙醋酚汀、果導、蓖麻油、牽牛子或蘆薈等。此外,容積性瀉藥硫酸鎂、潤滑性瀉藥液體石蠟、滲透性緩瀉藥乳果糖、促動力藥西沙比利等,以及5-HT4受體激動劑替加色羅、聚乙二醇等,也可引發黑變病,但發病率比蒽醌類瀉藥低。還有部分慢性炎癥性腸病患者,即使沒有使用過瀉藥,也可導致黑變病,原因不明。
臨床觀察證實,服用刺激性蒽醌類瀉藥1~4個月,即可引起結腸上皮細胞受損,瀉藥中的有效成分可被結腸黏膜固有層中的吞噬細胞吞噬,吞噬細胞胞漿中的色素與瀉藥成分結合,能使結腸黏膜變黑。結腸鏡檢查可見結腸黏膜呈黑色、棕色或暗灰色。病理組織學檢查可見固有膜內有大量密集或散在的巨噬細胞,胞漿內充滿黑色顆粒。流調證實,黑變病患者中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顯著高于正常人群,而結腸息肉中的腺瘤樣息肉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50%以上可演變成結腸癌。
黑變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隨著瀉藥的停用,腸黏膜色素沉著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因此,防治黑變病主要是避免瀉藥(特別是蒽醌類瀉藥)的長期濫用。便秘的治療,如系器質性原因所致,要找出病因治療原發病,原發病治好了,便秘也就消失了;如系功能性原因所致,可通過生活規律化,合理飲食(適量吃富含纖維素的粗糧,如燕麥片、玉米、小米等),調暢情志,并養成良好排便習慣(不管有無大便,在固定時間蹲廁所,形成條件反射),使便秘得到糾正。總之,盡量少用或不用瀉藥,特別是不能長期服用大劑量的峻瀉藥。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現市場上出售的號稱具有“排毒養顏”、“通便減肥”作用的瀉藥,廣告說得非常誘人。這些瀉藥不僅起不到所說的效果,而且很易導致黑變病的發生,千萬不要亂用。
黑變病患者應定期復查腸鏡。如并發結腸息肉,要進行取材活檢,如是腺瘤樣息肉要用高頻電凝切除。若病理確診為結腸癌,則應及時行手術根治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