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宏
房顫(心房顫動的簡稱)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約占心律失常患者總數的1/3,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據統計,我國約有1000萬以上房顫患者,其中65歲以上發病率為4.0%,75歲以上為15.0%。這些患者都應進行抗凝治療,以減少血栓病的危險。
房顫患者抗血栓首選華法林
心臟搏動將血液泵向全身,為組織器官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房顫時心排血量減少1/4以上,甚至導致心臟結構變化,如心腔擴大和心肌病變:心房沒有有效的機械收縮,血液在心房內流動紊亂、緩慢。極易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后引起腦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中風是房顫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病性房顫病人中風發生率是正常人的5.6倍,瓣膜病房顫病人中風發生率是正常人的176倍;而且房顫引起的中風后果更為嚴重,致殘率達25%左右。死亡率達25%。85%的周圍血管栓塞與房顫有關。因此,血栓病是房顫治療的重要目標。
目前預防房顫血栓形成的藥物有抗凝藥物(華法林)和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兩大類,臨床上公認華法林的療效優于阿司匹林。國際大型臨床研究表明。房顫患者用華法林治療,每年卒中發生率可從4.5%降為1.4%,危險度降低68%;而阿司匹林可使危險度降低36%,幾乎相差一半。
如何合理應用華法林
食物、藥物及遺傳等因素均可影響華法林的作用,因此。正確應用華法令十分重要。
1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對持續性房顫患者,凡高齡(年齡>60歲)、高血壓病、半年前有短暫腦缺血(TIA)發作或缺血性腦卒中或體循環動脈栓塞史、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任意一項危險因素者。應用華法林預防性抗凝治療。若有嚴重心功能不全(IV級)、嚴重高血壓(血壓≥180/110毫米汞柱)、半年內有急性冠狀動脈病變等心臟病因素;以及抗凝藥物過敏、出血性體質、外傷傾向、近半年有腦血管病變史、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非心臟病因素等,應列為禁忌證。
2選擇合適的劑量:目前國內外公認的血液檢測指標是國際標準化比值(INIL)。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凡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的房顫患者,無論是否合并有栓塞的高危因素,也無論年齡大小,INR的靶目標均定為2~3。只有調整華法林劑量使INR維持在此值,才能保證使用華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防治并發癥:華法林抗凝治療的主要并發癥是出血,若發生輕度出血,或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至正常的2.5倍以上。應立即減量或停藥。嚴重出血可靜注維生素K10~20毫克,以控制出血,必要時可輸全血、血漿或凝血酶原復合物。
4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1)可增強華法林抗凝效果的藥物:第2、3代頭孢霉素抑制維生素K1增強抗凝效果:甲狀腺素通過增加凝血因子的代謝率,增強抗凝:安妥明增加抗凝,機理不明;肝素通過自身的抗凝作用增加抗凝作用。(2)通過其他機制增加華法林出血危險的藥物:阿司匹林和其他非固醇類抗炎藥;大劑量青霉素抑制血小板功能。增加其出血的危險。(3)增加華法林血清濃度的藥物:華法林是兩個相等的異構體R和S組成的消旋混合體,S異構體的清除受到保泰松、戒酒巰、滅滴靈的抑制。甲氰咪呱抑制R異構體的清除,但對抗凝作用的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