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昆
癌癥患者自殺事件,不少醫院都有發生。某大學附屬醫院,去年跳樓患者4例,全部當場死亡;某腫瘤醫院5年來跳樓人數近20人,僅一例搶救過來;某大型三甲醫院,五成以上癌癥晚期患者產生過輕生念頭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患了癌癥并且已經到了晚期,對死亡的恐懼和疾病的疼痛會讓他們變得異常脆弱,有些人無法承受這種壓力而選擇自殺。如何加強這些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可能出現的自殺行為?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走訪了我國著名腫瘤專家、中華醫學會心身學會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導師何裕民教授。
四成癌癥患者有自殺意念
一位57歲的胃癌患者患癌后精神處于崩潰狀態,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為了不拖累家庭,他選擇了上吊自殺……
一位62歲的老人得知自己患癌后,神情落寞,郁郁寡歡,整日唉聲嘆氣,精神恍惚,也不配合治療,病情急劇惡化。一天早上,老人趁醫生、護士和病友不注意,悄悄一人出走,與一輛疾馳而過的汽車相撞
“我們在多年來的臨床工作中發現,大約有四成癌癥患者會有自殺的意念。許多患者得知自己患癌后思想壓力巨大,出現恐懼、失望等情緒,最終導致自殺。其實,真正的罪魁禍首并非疾病本身,而是病人心理負擔過重,以致引發心理危機。而此時,科學合理的危機心理干預往往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焙谓淌谡Z氣沉重,開門見山。
三大原因引人關注
據介紹,癌癥病人的自殺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還有部分是經濟因素。
1精神因素:突然得知自己得了癌癥,對任何人都是個極大的刺激。有些癌癥病人不能正確認識癌癥,以為得了癌癥就意味著死亡,心理接受不了,感到生不如死,最終選擇自殺。
2肉體因素:晚期癌癥患者承受的巨大痛苦是超乎想象的,長期服用止痛藥會上癮,而且人體會產生抗藥性,必須不斷加大藥量。這時癌癥患者生存質量極差,如有些膀胱癌患者,切除膀胱后每天帶著尿袋生活,他們覺得這樣活著沒有尊嚴,不如死了。
3經濟因素:家里窮,治病已經花光了錢還欠很多債,患者心理壓力很大,覺得連累了家人尤其是子女,還不如早點了結。有一位60多歲的阿婆,住院多次,一天子女在病床前因為經濟原因當面爭吵,當天晚上阿婆就跳樓了。
心理干預讓患者走出生命沼澤
“要站在病人的角度給病人幫助,讓病人把所思所想說出來,才能真正幫助病人走出沼澤。”何裕民教授告誡說。
據何裕民教授介紹,癌癥患者的心理危機干預一般分為兩類情況:一是確診初期,忽然驚悉自己思了癌癥,陷入了心理危機狀態,需要予以干預。類似情況還包括治療一階段后,發現治療失敗或又見復發、轉移等。不過,后者的干預通常要簡單些。二是經過了痛苦漫長的治療,情況不見好轉,患者身心疲憊,陷入漫長而難以自拔的心理危機狀態。前者稱為急性心理危機干預,后者則稱作慢性心理危機干預。當然,對那些尚不知情的患者沒有必要干預,以免畫蛇添足,反添其亂。
一些癌癥患者雖經積極治療卻未見好轉,有的則進入了晚期階段,基本上康復無望。這時的危機干預,何裕民教授細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真的到了絕對晚期,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病人最需要的是晚期的臨終關懷。另一類情況是雖不樂觀,但還不至于嚴重威脅生存:應對措施得當,病人還是能夠帶癌長期生存的。對后一類患者的心理干預問題,何裕民教授認為主要是“二個目標”的問題:
一是調整期望目標。這一階段的腫瘤患者往往把期望目標定得太高??傁霃氐字斡砩贤耆珱]有癌細胞。其實是不現實的!現在癌癥治療目的已從過去不顧代價徹底殺死癌細胞,轉向強調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發展。對這些晚期患者,我們要強調:活著就是成功!目標的調整,對這類患者走出心理危機非常關鍵。
二是幫助設定近期最低目標。比如說,孩子還有幾個月要考大學了,承諾幫助他一定活到能看到孩子考上大學;實現了,再一步一步調高目標。在這一延續過程中,很多人不知不覺中度過了5年、10年,走向了接近康復。須知,人有明確追求時,誘發出來的生命潛能常是巨大的。有可以實現的短期目標,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與動力,就可能產生奇跡。
活生生的病例是患者信心源泉
33歲的李先生5年前查出鼻咽癌。看到診斷結果后,他首先是不相信,繼而又感到怨恨,老天太不公平,為什么偏偏這樣對待我。之后感到無比悲傷,人生旅途剛剛開始,父母養育之恩還沒有報答,而自己就要離開這個世界。
李先生上述心理變化大約持續了一個星期。期間他對醫生的話根本聽不進去,拒絕一切治療。這時,醫生請來已康復20年的鼻咽癌患者與他交談,告知鼻咽癌的治療進展,使他樹立抗癌信心。幾天后,李先生走出恐癌陰影,開始配合治療。而漫長的治療過程讓他十分焦慮,放療的副作用開始動搖他的信心。這時心理學幫助了他。經過心理干預,李先生就像變了一個人,除了主動配合醫生治療,還與其他患者談心,幫助他們渡過心理難關??祻鸵院?,李先生系統地學習了心理學知識,并取得了心理咨詢師資格,如今經常從事癌癥患者的心理咨詢工作。他告訴記者:“要戰勝癌癥,首先從戰勝恐癌心理開始”。
邀請已康復的腫瘤患者與住院患者交心座談,或者為新病人介紹身患同種癌癥的病人,讓他們單獨溝通,這種以成功的抗癌事例為患者樹立信心的方法,已經成為上海市科學保健康復協會幫助患者疏通心理的“常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