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兵
是否患了糖尿病,應去醫院檢查血糖。經常采用的是查早餐前空腹血糖和早餐后2小時血糖,如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大于或等于11.1毫摩爾/升,即可懷疑為糖尿病。但偶爾一次血糖超標,并不意味著一定是患了糖尿病。因為有很多誘因可引起血糖一時性升高,如創傷、應激和妊娠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標準:連續2次(不在同一天)通過靜脈抽血,檢測到的血糖值大于或等于上述標準,即可診斷為糖尿病。但餐前、餐后血糖畢竟屬于瞬間血糖,只能反映抽血時的血糖水平,同時受一系列因素影響,如空腹血糖水平與肝臟葡萄糖生成速度和數量、肝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相關:餐后血糖水平除與進食種類、數量相關外,還與基礎血糖水平、餐后胰島素分泌量和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關。可見這兩種方法的診斷價值和糖化血紅蛋白相比,有明顯的差別。
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監測的金標準
糖化血紅蛋白是血中葡萄糖和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結合產物,它和血中葡萄糖水平呈正比關系。糖化血紅蛋白中最常見的為HbAlc,所以常以HbAlc作為糖化血紅蛋白的代名詞。由于紅細胞在血液內壽命大約為120天,因此,HbAlc的高低值能反映過去2~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HbAlc是臨床上糖尿病常規監測的指標之一,如果HbAlc在正常范圍內,說明在一段較長時間內血糖控制較好。因此,HbAlc是評價長期用藥治療效果以及預測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發展的可靠指標,被學術界公認為是糖尿病長期血糖監測的金標準。
監測糖化血紅蛋白的臨床意義
糖化血紅蛋白的正常參數是4.5%-6.3%。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為小于6.5%。但歐美專家認為這一目標實踐起來有困難,可能會增加低血糖的發生率。相關指南建議小于7.0%為控制目標。
1糖化血紅蛋白升高可預測心血管病的危險性:對1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HbAlc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的危險性增加15%:對2型糖尿病患者,HbAlc每升高1%,冠心病的危險性增加18%,卒中發生率增加17%。有人對一組HbAlc大于5%的糖尿病患者追蹤觀察顯示,HbAlc每升高1%,其未來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性增加21%。英國一項大型研究也證明,隨著HbAlc水平的下降,致死性、非致死性冠心病和心臟猝死、卒中及外周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均有明顯下降。
2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可控制糖尿病的血管并發癥:大量研究證實,將HbAlc有效控制在較低水平,可顯著降低微血管并發癥。國外一項大型研究證實,HbAlc每降低1%,患者出現糖尿病相關終點事件或死亡危險性下降21%,微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降低37%。HbAlc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心肌梗死、微血管病變等并發癥的概率就越低。而當HbAlc大于6.5%時,不論是大血管病變或微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都將明顯升高。因此,為掌握病情變化,糖尿病人初診時就應測定HbAlc。在此后的治療過程中,血糖控制未達標或正在調整用藥時,應每3個月檢查一次,血糖控制達標的患者應每半年檢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