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駟
一、美國次貸危機及其危害
美國次貸危機又稱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是美國的一些金融機構向信用度低、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人提供住房按揭貸款,因大量借款人不能如期償還貸款,致使貸款風險集中爆發而引發的金融危機。次級抵押貸款起源于美國,因為美國房貸機構根據信用調查和評估,將貸款申請人細分為優質貸款市場、次優級的貸款市場和次級貸款市場。為了刺激經濟發展,美國在2001年到2004年間一直實行低利率,帶來了房地產市場的異常繁榮,房貸發放數量逐年攀升。但2005年美國進入升息期,按揭貸款的借款人還款負擔逐步加重,房地產市場逐步疲軟,次級抵押貸款債務人支付困難,壞帳加劇,次級貸款經營機構陷入困境,直到2007年8月次貸危機的全面爆發。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使全球金融、經濟遭受重創,其影響的深度、廣度和持續時間超乎人們的預料,危害性集中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全球金融市場信心遭受重創。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道瓊斯和納斯達克指數接連大幅下挫,30多家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先后停業,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政府接管,雷曼倒閉,ALG被迫國有化,美國和歐洲的多家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大型銀行和保險公司紛紛暴露遭受重創,一系列重大標志性事件的接連發生對金融市場信心造成嚴重打擊。
二是全球金融機構損失巨大。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其破壞性十分巨大,目前預計損失總額將超過1萬億美圓,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后爆發的幾次金融危機中損失最大的一次危機。到2008年9月美歐大型銀行機構和保險公司已經報出的損失總額接近7000億美圓,中小銀行、對沖基金等也相繼暴露出巨大損失。
三是全球實體經濟遭受嚴重沖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已通過多種渠道影響實體經濟,全球經濟已嚴重滑坡,多數發達國家已陷入經濟衰退。IMF已將2009年全球GDP平均增長速度從原來預計的3.7%大幅下調到3%以下,其中美國經濟已出現收縮陷入衰退,歐元區2009年將下降到零左右,英國經濟將陷入負增長,日本經濟也將處于持續低迷狀態。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
次貸危機發生在金融管理水平相對較高、金融監管體系較為完備的美國,這對剛剛步入商業化、經營管理水平較低、金融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的我國商業銀行而言,無疑是敲了一次重重的警鐘。次貸危機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如下啟示:
一是商業銀行應認清我國房貸市場固有風險。盡管從整體上看我國房地產市場處于繁榮期,但參照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我國房貸市場面臨不少風險。首先,我國房地產泡沫大,信貸資金在房地產投資來源中的比重高,房貸潛在風險大。近年來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類似于2001年到2004年間的美國,需求旺盛,房地產業發展迅猛,房地產價格非理性上漲,商業銀行向房產商和購房人大量發放貸款,信貸資金在房地產投資來源中的比重高達60%,如果出現市場疲軟、房價下跌和利率走高等情況,將會出現大量的房貸壞帳。其次,我國的信貸征信系統及信用評級體系尚不完備,對借款人能否還款缺乏科學的技術手段。美國因建立了完備的信貸征信系統和信用評級體系,容易掌握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貸款發放是就能準確判定貸款等級,如優質貸款、次優級貸款和次級貸款等等。但我國的信貸征信系統還很落后,對個人信用也沒有專門的評級機構,對房貸申請人的資信調查評估仍處于原始階段,對購房者沒有進行信用評級,更多地依靠單位性質或收入證明等來判斷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信用風險大。再次,我國在房產評估、房產清償和房產交易市場方面存在不足,房貸風險較大。由于評估技術方法混亂,房產評估公信度低是我國房地產評估市場的現實問題,房產價值高估問題較為突出,同時我國關于生活性必需住房抵押房屋在執行過程中的法律障礙問題,以及二手房市場發育程度低帶來的房屋變現能力差等問題,都加劇了我國房貸市場的特有風險。
二是商業銀行應嚴格把握信貸準入關。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風險,把好信貸風險關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頭等大事,堅持把貸款發放給有還款能力的客戶是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的基本準則,需要嚴格遵守。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問題,就在于房貸機構沒有嚴格堅持貸款標準,把貸款大量發放給了沒有還款能力的客戶而集中爆發的信貸風險問題。借款人信用度低,或收入證明缺失,或負債較重等等,從理論上講都是屬于限制發放貸款對象,但在美國卻因為資產證券化這類衍生金融工具轉移或掩蓋了發放貸款的風險,使次級貸款有廣闊的成長空間。與此相反,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在房價下跌超過50%的情況下,香港銀行的貸款拖欠率卻控制在1.5%以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一直未放松基本的貸款條件及其客戶選擇。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總結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加強信貸業務中的風險控制與管理,在沒有建立完備的信貸征信系統和信用評級體系之前,要廣泛而深入地開展調查研究與資信評估,應想盡一切辦法全面掌握客戶信息,認真核實收入證明材料、價值評估資料、保證能力資料等客戶信息材料的真實性,準確判定還款資金來源,嚴格堅持貸款標準,嚴格審查借款人資格和條件是否具備、用途是否符合規定、抵押物是否真實、評估價值是否合理等內容,優選客戶,不向無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發放貸款,避免貸款發放中的操作風險。
三是商業銀行應審慎進入新業務領域。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損失最嚴重的大都是那些在風險不清的情況下,盲目進入不熟悉和缺乏風險控制措施的新業務領域的金融機構,或盲目開展金融創新的金融機構。如美國次級貸款證券化金融創新不但沒有割斷信貸源頭風險,反而模糊了風險界限,次級貸款經過借貸、擔保、打包、信用增級、評級和自從組合等各種操作,表面上違約風險被控制在較小范圍,資產安全性
提高了,但作為基礎的貸款出現風險后,
所有包含次級貸款成份的產品都 除了問題,而資產之間的關聯模糊不清,很多金融機構不清楚持有的產品包了多大的次貸成份,有到底能造成多大程度的損失,市場的猜疑和恐慌心理紛紛傳播,加劇了風
險的積累與積聚,風險集中爆發的破壞性
就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美歐的不少大型銀行機構、保險公司、中小銀行和對沖基金在次貸危機中得到的最大教訓,就是沒有把握好創新的“度”,在風險不清的情況下盲目跟進,進入不熟悉和缺乏足夠風險控制措施的業務領域。購買美國次級貸款債券都帶來了巨大損失,。我國商業銀行在融入國際化的進程中,對業務創新、產品創新有強烈的沖動,對涉足國際金融市場的新業務領域也有強烈的需求動因。次貸危機告戒我們,商業銀行在涉足新業務領域,或進行業務創新與產品創新時,必須持審慎態度,應牢固樹立風險管理理念,按照風險可控的原則穩健經營,將創新建立在長期、穩健的發展戰略規劃之上,并認真處理好創新和規范、發展的關系問題,不打無準備之仗,不盲目進入不熟悉的領域,不盲目發展新業務,不盲目上新產品。
四是商業銀行應批判性借鑒美國式風險管理。我國商業從專業銀行發展到傳統商業銀行,再發展到現代商業銀行和上市公司,每一重大改革都借鑒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金融業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美國商業銀行管理的先進性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但次貸危機也暴露出美國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包括金融產品過度創新,以及先創新后規范管理等突出問題。我國商業銀行應貫徹全面風險管理戰略,加強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全過程風險管理,努力提升風險管理和監控能力,在業務創新和發展中審慎運作,合規經營,自覺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實現商業銀行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