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男
[摘要]多媒體在教學中能有效地提高學員的學習效率,使學員能夠采取主動學習,實現創造性學習的目標,使教與學的信息雙向化,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課堂多媒體教學逐漸走向普及化,但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存在許多問題,特別是課堂多媒體教學應用在認識上存在一些的誤區。在肯定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的同時對于課堂多媒體教學應用的不足做客觀闡述和說明,并提出比較可行的解決辦法,借此來探討課堂多媒體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 媒體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20163-01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把文本、圖形、形象、視頻圖像、動畫和聲言等運載信息的媒體集成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的一種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是信息領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學上,它既能向學生快速提供豐富多彩的集圖、文、聲于一體的教學信息,又能為學生提供生動、友好、多樣化的交互方式。
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是因為它有以下特點
(一)超媒體結構。傳統的媒體,不論是書本報刊還是音錄像,都只以線性的方式,順序地組織內容,而人的思維常常是跳躍的、聯想的,唯有計算機才能夠提供超媒體的結構形式,可以按照人的思維習慣組織信息。
(二)表現力強。信息除了有文字、聲音、視頻影像以外,還可以創造出MIDI音樂、圖像、動畫這些新型的信息載體。行為心理學認為,學習起因于對刺激的反應,認為把學習者置于一個穩定的環境中,給它以特殊性刺激,當它做出明確反應時,也就已經產生相應的效果。利用豐富的媒體既具有特殊性的學習方法,又能使學生更接近學習的內容。另外,利用CAI課件,易于進行重復練習,促進學生記憶。而且,CAI課件所提供的反饋信息有很好的強化作用和引導作用。
(三)交互性強。人類正在進入高速發達的信息化社會,人們已不滿足于那種傳統的,被動的接收信息的方式。他們要求參與創新,追求個性發展,也唯有計算機可以提供多種的人機交互手段,以滿足這種需求。認識理論認為,刺激作用于學習者的感官,是神經系統產生相應的活動。它是從內部心理過程來解釋人類的行為相互作用的結果。概括這種理論,學習過程就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志愿、需要、興趣和愛好并利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對當前的學習內容做出主動的、有選擇余地的信息加工過程。
(四)可以進行網上傳輸。當今的世界已構建起一個以光纖為骨干的全球通訊網,隨著信息壓縮和傳輸技術的改進,計算機多媒體無疑將成為網上最重要也最具有表現力的信息載體。
隨著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和發展,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高度發達,高度文明的信息社會,現代教育技術已開始進入多媒體發展階段,多媒體及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普遍使用將帶來教育、教學方式的重大改革。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之可以逐步表示圖像、動畫、聲音、視頻,使得豐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模擬仿真,可以出現虛擬的世界,幾乎所有具體學科的研究對象都可以實際表示,故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是教育技術在知識表示方面的重大突破。
二、多媒體教學的特點
與以往任何一種先進媒體的應用相比,多媒體技術的引入,使傳統的教育方式發生了更深刻的改革,教育質量和教學效率也有了顯著提高,其中關鍵的因素是多媒體信息對教育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傳統知識的傳授,基本都是用語言描述的,雖然也可能重現客觀世界,但很抽象,學員需要領會,在腦中努力拼湊,去重現客觀存在,這是相當困難的過程,然而,有了多媒體技術,就可直接把現實世界表現出來。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人們主要是依靠語言、文字以及數據來表示、傳遞和處理信息的,即:學校的教學活動主要是培養和培訓學員的抽象思維能力。然而,當人類進入新的知識領域,這種二維的教學模式很難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求,而多媒體技術為人類的多維思維提供了一種能對多種媒體信息進行表達和處理的最佳技術和方法。將多媒體技術引入教學過程,使學員能夠真正進入視覺、聽覺與觸覺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將抽象邏輯思維與具體形象思維融為一體,使之變為共同參與學習進程的多維動態方式,突破了抽象邏輯思維的難點和局限,使教學活動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維習慣,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和更高的學習效率。
多媒體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先進教學手段。多媒體的恰當運用,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促使學生始終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學會學習,提高能力。學生當堂學習新知識,當堂消化吸收,無須課上損失課下補,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事實表明,許多好課使學生久久不忘,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多媒體教學可產生優良的視聽效果。因為人的視覺、聽覺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獲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體教學有利于信息傳遞和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儲存。其特有的優勢對學生產生一定強度的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果沒有注意,感知就不會產生強烈觀察力。而觀察力是在感知過程中并以感知為基礎形成起來的,離開了感知也就沒有了觀察。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引人入勝,可以不斷提高學生注意的品質,使學生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
多媒體能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中常有一些宏觀的自然現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長時間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無法讓學生親眼看見;一些微觀的事物和微小的變化,無法通過儀器設備讓學生進行觀察,這些都是課堂教學難點。多媒體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直觀具體、感染力強的感性認識材料,使學生看到了事物在運動、發展、變化。真情實感取代了憑空想象,難題無須多講,“百聞不如一見”。學生通過聽、視、評、悟充分感知原先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適應了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從而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眾所周知,人類的感知行為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和觸覺三種不同的形態。多媒體信息可以方便地適應不同個體在認識形態上的種種差異,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以往形式單一、直線展開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從而激發起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引起學員學習的興趣,更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人的學習過程是通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傳遞到大腦,經過分析、綜合從而獲得知識與經驗的過程,但是,僅通過單一渠道所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實踐證明,同時通過視覺和聽覺所獲取到的信息最容易被人接受而且容易記憶。可見,從增進記憶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角度考慮,在學習過程中同時使用多種感官是何等的重要。而多媒體系統完全提供這種學習環境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學員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各個器官的功能。如多媒體技術中的文字、圖像、動畫、視頻可以作用于視覺;旁白解說、示范朗讀、背景音樂可以作用于聽覺;一致的界面,友好的交互式操作則更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眼、耳、手等器官的協同作用。
將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引入教學中,主要引入的是多媒體的概念和方法,目的是將多維的教學媒體信息用于超媒體結構實施有效的組織,運用多媒體技術的靈活多樣,生動逼真、便于控制,易于控制的特點,使全方位的立體信息空間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運用,去引發學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能滿足個體化的學習要求。這種媒體和電腦的完美結合,可以促進人類感官與想象力相互結合,以全方位的立體空間產生出前所有的思維空間和創造靈感。這種充滿創造性的學習過程,是其它任何一種教學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參考文獻:
[1]丁興富,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突破口:從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課堂教與學的新生代技術[J].電化教育研究,2004.(11):8-12.
[2]何克抗,教學系統設計[M].2002.10:P3.
[3]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 & James D,Russell,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M].臺北:心理出版社,1995.
[4]楊學良、邵佩英、龐軍,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