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酒樓驚現一元魚翅
金融海嘯帶來的消費寒冬,讓香港的餐飲業感受到“切膚之痛”。為了吸引顧客、重振旗鼓,香港有餐廳甚至推出一元魚翅,魄力非凡。
香港飲食業近期出現不少“跳樓價”,“1蚊雞(元)”菜式重現,不是普通家常菜,而是“1元龍躉翅”和“1元多寶魚皇”期望在逆市中殺出生路。
有“名人飯堂”之稱的龍皇海鮮酒家,主打貴價鮑參翅肚,以往每張臺消費額平均為1萬港元,現在一度跌至三四千港元。龍皇海鮮酒家繼11月推出12款18元至58元的精美小菜后,還將在12月2日至5日震撼推出“一元魚翅”,原價398港元的“古法龍躉翅”及“神草蒸多寶魚皇”以1元賣出,每家分店每天限賣30份。龍皇酒家飲食集團主席黃永幟表示,優惠期限結束后,如果經濟持續不景氣,會再想想更多優惠。
鴻星海鮮酒家集團的周記避風塘全日推出“1元煲仔菜”;佐敦附近多家茶餐廳都更換外賣單,套餐價格普遍下降5元左右,店主笑說賺少點好過沒生意;更有酒家推出以往未有聽聞的“酒席分期付款計劃”,結果都收到民眾一致歡迎。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則表示,飲食業在金融海嘯下生意額平均下跌15%至20%,要在逆市中掙扎求存,唯有推出優惠或減價,雖然利潤會下降,但這種辦法才能幫助業界在艱難困境中熬過去。
——摘編自《現代快報》2008年11月18日
若得救命錢年薪只拿1美元
美國汽車工業“三巨頭”——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向國會遞交整改計劃,以換得國會同意給這3家汽車公司救命錢。為顯示誠意,福特和通用的首席執行官均同意,如公司得到政府貸款,他們每年會只各拿1美元年薪。
這3家公司2008年11月沒能說服國會同意給3家公司共注資250億美元救急。國會要求它們拿出切實整改方案,期限是12月2日前。通用列出股權置換部分債務的談判計劃,還將討論出售旗下部分汽車品牌的計劃。但公司希望出售這些品牌,而不是將這些品牌的汽車停產。
3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11月赴華盛頓“哭窮”時,均坐專機前往。這種做法遭議員痛斥,也被媒體大肆炒作。有了上次的教訓后,3人決定“痛改前非”。美聯社說,穆拉利將從底特律坐小汽車前往首都。底特律距華盛頓大約840公里。通用公司首席執行官瓦格納將駕駛雪佛蘭汽車從底特律去國會。這種汽車用的是混合動力。通用和福特方面均表示,如果公司能得到救援款,兩位首席執行官同意每年只拿1美元年薪。
——摘編自《山西晚報》2008年12月04日
波黑推出“奧巴馬”西服
貝拉克·奧巴馬當選美國下屆總統不久,其優雅得體的穿著品位就啟發波黑一家服裝公司將旗下一系列高級男裝以他的名字命名。
波黑博拉茨服裝公司經理艾哈邁德·丘里奇說,被冠名奧巴馬的是公司的高端商務西服系列,這一系列服裝之前在波黑和克羅地亞銷量都不錯。
丘里奇說:“把它命名為奧巴馬顯然是因為(美國)當選總統是一名有品位且難得知道如何穿衣的人。”
丘里奇說,博拉茨公司也希望借此表達對美國的敬意。美國方面曾向公司提供資金,助其在上世紀90年代波黑戰爭后恢復生產。法新社說,博拉茨公司是波黑歷史最久的服裝公司,與歐洲多家知名制衣品牌廠商有合作關系。
美國駐波黑大使館說:“我們無法代表當選總統發表評論,但是美國大使館一向對象征波黑與美國友好關系的行為表示歡迎。”
——摘編自“新華網”2008年11月14日
“人肉營銷”幫網店拉客月入數千
“人肉營銷”是近來十分走紅的一個字眼,聽起來頗有些血腥味,其實是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大學生小陳就是一位“人肉營銷”工作者,現在,她每月可以賺數千元。“人肉營銷”說白了其實就是幫網店店主宣傳,幫需要網購的人進行導購服務,然后從網店獲得提成。
小陳今年20歲,她自己也經常在網上購物。幾個月前,她在某網站看到一個公告,說是幫網店店主賺錢就能獲得提成,于是嘗試著注冊了賬號。接下來,小陳一有時間就幫店主到各大論壇去發帖子,幫助店主推廣產品。沒想到,頭一個月小陳就賺了3000元。此后,小陳越發努力工作,幾乎每天都花2-3個小時在網上做“人肉營銷”,幾個月下來,收入更高了,最高的一個月達8000多元。由于小陳的成功率高,因此她的返點率平均在3%左右。
別以為這個過程很簡單,所謂營銷,其實還是有技巧的,所以有些營銷人員月入上萬,有些則只有幾百元。小陳認為,最重要的一點要選對“發傳單”的地方。此外,要讓推薦成功率高,還要掌握篩選店鋪的技巧。選擇店鋪也是一門學問,小陳說,作為一個好的網絡導購,不管別人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馬上能找出網上排前幾位、信譽好的店鋪推薦。
——摘編自《現代快報》2008年12月11日
老外炒股
杰克是我們公司的外籍員工,一個三十多歲的美國人。他看到我們公司人人都在炒股,也心動了,說想炒炒中國的A股。杰克對A股不太熟悉,想找一個人幫忙,我問他準備投多少錢到股市,他說要投十萬元人民幣。
于是我向杰克推薦了一只我們本地上市公司的股票。他并不急于購買,說要去這家上市公司考察一下。我說我一個月最多的時候買賣十來只股票,如果每買一只都去考察一番上市公司,連路費都賺不回來。他顯得很驚訝,說他們美國人往往是一生也就買一兩只股票,而且都是長期投資,一放就是三五年。
沒過幾天,杰克果真去那個公司考察了一番,我笑他太認真了,他說雖然投進去的錢不多,但是自己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還是親自去看看放心。他接著告訴我說,這家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很不錯,值得投資,他昨天開盤時已經全倉買入了。我說:“昨天買入這只股票的價位高了,你應該再觀望一下。”杰克笑著說:“我主要看重的是投資價值,買入價高一點也沒有關系。”
接下來的日子,我在看盤的時候也比較關注這只股票的行情,漲了我向杰克報喜,跌了就叫他別著急,他只是朝我笑笑,并不在意價格的漲跌。
過了一年,有一天杰克問我:“你還記得當初給我推薦的那只股票嗎?我前兩天已經賣了,10萬元變成了40萬元。”我驚訝得說不出話來,因為我在公司還是股票高手,經過在股市一年的摸爬滾打,不知道買賣了多少只股票,資金卻還沒有翻倍,他的收益卻遠遠大于我,看來成功的投資理念在哪里都是適用的啊!
——摘編自《特別關注》2008年11月
18年的手紙意見
事情發生在英國:從1964年起,就有一位名叫約翰·亨特的醫生給財政部寫信,稱自己曾做過英國駐奧地利和日本大使,因為自己患有痔瘡,政府機關提供的手紙比較粗糙,致使他的病情惡化,希望政府能給所有機關換用柔軟的手紙。而財政部則以“為納稅人省錢”的理由拒絕了他:根據測算,如果將硬紙換成軟紙,那么,每年將會因此多花13萬英鎊。
1969年,財政部打字室的女性工作人員也打報告,請求政府照顧一下“可憐的女性”,防止劣質手紙“傷害脆弱的我們”,同樣也被有關方面否決了。直到20世紀80年代,經過醫學專家的論證,有了“軟手紙更有益于健康”的專家意見支持,1981年,英國的公務員們才使用上了不那么粗糙的手紙。為這一天,他們等了整整18年。這從中可以看出英國官方在花納稅人的錢時,是多么地謹慎。
——摘編自《意林》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