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偉
全身怕冷型(年老體弱者和青年女性多見)
臨床癥狀:全身怕冷,常打哆嗦;喜開暖氣、烤火或以電熱器取暖,喜趁熱飲食;穿著臃腫,出門常低頭彎腰,睡覺常綣縮一團;有喜夏厭冬傾向,表現為夏天精神爽利,出汗較一般人少;冬天精神不振,其癥狀如前所述。測量體溫無發熱。
應對方法:加強保暖,穿純棉保暖效果好的衣褲和棉襪棉鞋;在家開暖氣、烤火或用電熱器取暖,出門戴帽子手套,盡量選擇有暖氣的交通工具。調整飲食,多吃高熱量食物(如肉、蛋、禽、奶、糖類等,但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壓者不宜),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鐵性貧血者可口服鐵劑,并補充維生素c,多吃雞血、豬血和豆制品;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者宜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腸蟲癥者口服驅蟲藥,如腸蟲清等。
手足發涼型(青少年和在辦公室工作者多見)
臨床癥狀:手足無故發涼,足部發涼常上延及膝;手足發涼以靜坐時明顯,并隨靜坐時間延長而加重,即使戴手套穿棉鞋也不起作用。因軀體不怕冷,故不喜開暖氣、烤火或用取暖器取暖,由室外進入溫暖室內即感熱不可耐。
應對方法:平時多運動,以增強手足血液循環。早、午和晚上睡前各用熱水浸泡手足30分鐘,睡前最好用生姜煎水(生姜100克打爛,加水500毫升煎20分鐘)浸泡,以刺激手足穴位,加強御寒效果。手足多汗癥者,可用明礬水(明礬30克打碎,加水500毫升煎30分鐘)浸泡手足;患有雷諾氏病(手足冰涼,陣發性紅白或青紫交替,年輕女性多見)者可口服調整植物神經功能藥,如谷維素,擴血管藥如山莨菪堿和維生素E等。
易患感冒型(平素體質虛弱和患慢性病者多見)
臨床癥狀:或為全身怕冷,或為手足發涼,或全身怕冷和手足發涼兼有;易患感冒,即使積極治療也不見效,遷延不愈,但春暖花開后自然好轉,次年冬季再度發作。到醫院檢查無異常發現。
應對方法:加強全身和手足保暖,盡量不接觸冷水、冷物,飲食宜熱。本型多屬腎陽虛,癥見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頭目眩暈、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舌淡胖、脈沉弱;或伴陽痿、不孕、浮腫等,可口服腎氣丸。在防寒保暖的基礎上接種流感疫苗,以增強機體抵抗力。
血壓偏低型(消瘦老人和青年女性多見)
臨床癥狀:血壓偏低,皮膚溫度降低,伴有體弱、疲憊、四肢無力等癥狀,以及腦供血不足所致的頭暈、頭痛、黑朦或暈厥等,易誤診為感冒、發熱、腦動脈硬化、神經性頭痛等。測量血壓多低于90/60毫米汞柱。
應對方法:從躺位、蹲位或坐位轉為站立位的過程要緩慢,以免造成腦供血突然不足。盡量穿偏緊的衣褲和彈力襪子,以幫助血液回流。飲食偏咸一些,可使人多喝開水,增加血容量,使血壓升高。運動鍛煉時避免出汗,沖涼時避免水溫過高,以防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a-受體激動劑,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