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北辰
養生與其他活動一樣,有其自身的內在規律。明代人王象晉,70歲時辭官還鄉,90歲時還能著書立說。有人向他討教養生秘方,王老吟詩作答:“問予何事容顏好,曾受高人秘法傳;打疊身心無一事,饑來吃飯倦時眠。”
長壽老人謝覺哉在其《長壽歌》中寫道:“遇事不惱,走路不跑,吃飯不飽,睡覺要好。”可見遏事不惱是長壽的共同秘訣。近讀《養生延年詩》:“無憂無慮亦無求,何必斤斤計小籌。明月清風隨意取,青山綠水任邀游。知足勝過長生藥,克已樂為孺子牛。切莫得隴猶望蜀,神怡夢穩慢白頭。”知足常樂也是長壽的經驗之談。
唐代名醫孫思邈少年時體弱多病,最終卻享年101歲。在他百歲高壽時,仍能看書和寫字。詩人盧照鄰向其請教高壽秘訣時,孫思邈答曰“養生必先自慎。”一曰慎情志。淡然無為,神氣自滿。勿汲汲于所欲,勿狷狷懷忿恨。二曰慎飲食。他認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令生”,提倡“常學淡食”,反對“飲酒過量,飽食即臥”。三曰慎勞逸。他認為“養生之道,節欲小勞”,并在《千金翼方》一書中創立了“天竺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認為每日能堅持三遍者,一月之后“百病皆除,補益延年,能食、明目、輕健不復疲乏。”
孫思邈將其養生之道,用詩歌形式概括起來,朗朗上口,好懂易記。至今他的家鄉陜西耀縣孫家原的藥王廟內,還完整地保存著明代隆慶六年,秦王朱守中所鐫刻的這首養生詩:“怒其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宜役,當念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云鼓,晨興漱玉津。妖神難犯己,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常節五辛。安神宜悅樂,借氣保和純。壽夭休論本,修行在本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詩中所謂的“鳴云鼓”,即叩齒36下。“漱玉津”指早上醒來后,以舌攪上下腭,待津生滿即咽下。“平地可朝真”句中的“真”,是指修行得道之人。因孫思邈是道家,后世又稱他為“真人”。孫思邈的養生詩,亦可算作孫真人養生的座右銘。
養生健身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多管齊下方能奏效。《十叟長壽歌》可以幫助世人開闊思路,給人以啟迪:“昔有行路人,海濱逢十叟。年皆百余歲,精神加倍有。誠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壽。一叟拈須曰:我弗嗜煙酒。二叟笑莞爾:淡泊甘蔬糗。三叟整衣袖:服勞自動手。四叟拄木杖:安步當車久。五叟摩巨鼻:空氣通窗牖。六叟托赤顏:沐日令顏黝。七叟穩四旋:太極朝朝走。八叟理短須:早起亦早休。九叟頷首頻:未作私心求。十叟軒雙眉:坦坦無憂愁。善哉十叟詞,妙訣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