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雁蕓
摘要: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國家形象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總體表現為由漸進地融入國際體系發展為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由“和平發展”戰略的確立深化為“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以傳統的發展觀演進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關鍵詞: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國家形象:變遷
中圖分類號:D8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09)01-0005-03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里,中國日益成為國際事務中的重大參與者和建設者。國際環境和中國人觀念的轉變使中國國家形象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中國國家形象的變遷方向與全球進步的潮流是一致的,即:由漸進的融入國際體系發展為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由“和平發展”戰略的確立深化為“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以傳統的發展觀演進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一、由漸進的融入國際體系發展為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改革開放前,中國在對外關系中堅持意識形態至上的方針,對于當時的國際機制持懷疑批判的態度并且抗衡現行國際秩序。聯合國被視為兩個超級大國的角斗場;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等組織被視為西方發達國家的工具;世界軍控與裁軍條約、機制被視為捆綁發展中國家的繩索;甚至一些民間的和平運動、人權論壇也被批判為資本主義和現代修正主義的傳話筒,起著麻醉世界人民革命斗志的作用。總之,當時中國認為承認或加入這些機制,國家安全就會受到威脅,甚至有可能被和平演變。
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逐步融入國際體系,但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更愿意加入多邊經濟組織和機制,而對各種多邊安全組織和機制則采取謹慎觀望或有限參與政策,擔心一旦加入就要受到制約或被孤立。在實施開放政策的最初十幾年內,除了缺乏制度性規定、較為松散的論壇外,中國從來沒有作為主要發起國參與建立任何多邊組織或機制。同時,中國一直強調自己仍是發展中國家,爭取和接受了許多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大量援助、資金和技術,而對救助其他國家及聯合國的維和行動顯得并不熱心。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中國國家實力不斷提升,中國不但積極融入國際社會,對于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中國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戰略訴求。亞洲金融危機成為中國負責任大國理念全面形成的重要契機和關鍵推動力。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中國政府不僅正視自身不斷上升的地位,還進一步著重突出了對大國責任的強調。此后,“負責任大國”就成為中國政府很多重要場合為自己公開界定的身份,也成為中國進行外交實踐的基本理念依據之一。當前,中國積極承擔國際責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層面:成為地區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中國加強周邊經濟區域的塑造,逐步成為亞洲地區的經濟戰略帶和戰略縱深區域。中國加大向周邊國家開放國內市場的力度,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間雙邊經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發揮了中國經濟火車頭對周邊經濟的拉動和輻射功能;中國積極參與亞歐會議的對話機制,促進亞歐兩大洲相互間的貿易與投資,積極為本地區經濟發展創造更大的國際空間。與此同時,中國也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當前,全球經濟增長變緩,再加上去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經濟處于低迷狀態,此時中國經濟獲得了迅猛發展,它彌補了美國高科技經濟泡沫破裂所帶來的經濟發展動力缺失,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為全球經濟的發展提供“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的繁榮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國際事務層面:在國際安全領域,中國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全面核禁試條約》、《生化武器條約》等,主動接受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戰略武器的限制;在人權領域,中國重視與西方國家的人權對話,積極加入國際人權條約體系,倡導發展權、生存權,反對多重標準;中國還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在國際反恐、反核擴散、減災防災、聯合國維和等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等;中國發揮自己在東北亞和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積極斡旋,創建對話機制,在推動安全對話、凝聚地區安全共識乃至未來構建安全機制方面發揮積極影響。
(三)人道主義層面:中國幫助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例如,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優惠貸款,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落實中國對非洲各國作出的承諾,包括減免債務、增加援助、幫助他們培訓培養各類人才等。作為惟一擁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多次在相關場合為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減免和經濟發展爭取更多的權益和優惠條件,為其發展爭取機會。
二、“和平發展”戰略的確立深化為“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
建國后,由于國家領導人對國際體系的認知是“戰爭與革命”,因此,在內政上必然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以備戰為中心,不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同志復出以后,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冷靜地分析國際局勢,基于國際體系為“和平與發展”的意向,提出了“世界大戰在短時間內不會發生”、“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等科學論斷。他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在鄧小平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思想的指導下,我黨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迫近的看法,將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更加明確地作為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目標,使中國成功實現了與各國具有全新內涵的和平共處,進而成功啟動了中國的和平發展新世紀。
當今世界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安全問題特別是非傳統安全問題尤為凸顯,于是時代向各國提出了新要求,向中國的和平發展顯示了新導向。為此,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思想。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既是國內建設和諧社會、追求和平發展的自然延伸,也為和平發展戰略的實現提供保障。
(一)和諧世界是和平發展的深化與傳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無論在國際形勢的判斷還是自身的國際定位上,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從國家對外戰略來看,相繼提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題,中國堅持走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多邊主義和新安全觀,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重大命題與理念。和諧世界的理念是中國反思并重新確立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對外戰略的標志性成果,它是和平發展戰略的傳承與深化,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對外戰略的轉型。建設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要求新世紀的中國促進實現共同安全以爭取和維護持久和平;不僅促進自身和各國全面發展,而且促進各國彼此之間發展的協調和均衡以促進持久發展。通過用持久和平與持久發展取代一般和平與發展作為目標追求來提升和平發展的層次,拓展和平發展的空間。顯然,這一外交理念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和國際關系理論的創新。“對內堅持和諧發
展,對外堅持和平發展,這兩方面是一個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都有利于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和諧世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探索,它堅持國家和諧與世界和諧、國家利益與人類利益相結合的新視野,提出新的世界發展觀;它深化了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認識,不僅突出了和平與發展,而且強調了二者之間的關系,創新了時代主題論。
(二)和諧世界為和平發展的實現提供保障。和諧世界的新理念不僅在價值層面上為國際社會勾畫了藍圖,力圖引導國際關系的走向,同時也體現了對現實世界,特別是現實國際關系的回應。當前國際社會中的許多不和諧現象,歸根到底,是由于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帶來的。和諧世界是持久和平、穩定安寧的世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和平;和諧世界也是—個人人都能享受到發展成果,促進普遍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世界。只有促進全球協調、平衡、普遍發展,才能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與穩定。和諧世界的思想繼承和豐富了和平共處與和而不同的思想,顯示出對國際社會結構特征和演化脈絡的深刻理解及對和而不同規律的更深刻認識。同時,和諧世界理念也顯示出日益處于主動有利位置、自信和有所作為的中國將從自身做起,努力克服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和超越沖突性政治,創造一種使和平與發展能持久實現的氣候及體制架構的堅定決心,這一思想具有鮮明的前瞻特征。無疑,以建設和諧世界的思想指導中國外交,中國和平發展將不斷取得新成就。
和諧世界思想的提出,改變了由西方大國占據國際價值制高點和壟斷國際話語權的局面,有利于我國爭取國際道義制高點,為我國軟實力建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
三、傳統的發展觀演進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改革開放前,由于國家領導人對國際體系的認知是“戰爭與革命”,因此我國一直認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是迫在眉睫。我們的好多決策,包括一、二、三線的建設布局,“山、散、洞”方針的制定都是從這個觀點演繹出來的。鄧小平復出后,對國際形勢和世界戰爭與和平問題作出了正確判斷,指出和平與發展是我們時代的新特征,提供給中國一個可以發展經濟的“機會”。鄧小平反復告誡全黨:“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在這一正確思想的指導下,黨和國家的戰略方針進行了調整,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為我們全面投身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理論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社會整體發展卻體現為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暴露出我國傳統發展觀的缺陷和不足。這主要包括對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環境、資源諸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忽視,對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的忽視等,這些問題客觀上為變革舊的發展觀、提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巨大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吸取了國內外發展的經驗教訓,借鑒了國外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和理論的進展和成果,英明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即從的傳統發展觀向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轉變,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重視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顯然,其中不僅有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發展的指標,而且有政治、社會、文化、科技諸方面的發展指標。這體現出我黨已從過去片面側重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轉變為注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可持續發展諸方面全面協調發展,在認識上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二)人的發展觀的變革。“以人為本”批判和克服當代以消費主義為主導的全球化經濟模式下重物質輕精神、重科技輕人文、見物不見人、人被物役的畸形文化傾向,積極鼓勵和支持一切有利于人性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思想和行為,營造出一種面向人、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教育人的人性化文化氛圍。“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顯然,它們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了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自然與社會之間追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三)資源觀和環境觀的變革。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一種以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為代價的經濟高速發展的模式,因而導致經濟與資源、環境、社會諸方面的矛盾日益激化。這是一種無視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單純經濟效益的功利主義觀點,是一種以物為本而非以人為本的不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導致以揮霍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錯誤行為。因此,我們改變了不考慮資源和環境因素的單純經濟增長方式,以科學發展觀來破除人類中心主義,樹立保護和節約資源、愛護生態環境的新的資源觀、環境觀,樹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觀,倡導和貫徹循環經濟理念,使我國經濟走上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由于內政方針和外交政策不斷的演進,使其國家形象轉變為更加友善、更加務實、更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正在通過改變自身而改變著國際社會,并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陳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