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讓史前之勁風吹徹四方

2009-03-12 09:00:14程起駿
柴達木開發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文化

程起駿

青海境內共有巖畫十四處。多集中在海西、海北、海南三個自治州。其中以格爾木市野牛溝巖畫的制作年代最早,畫面最多,蘊含也最為深厚。這是先祖留給后人的一筆特殊而寶貴的文化遺產,拙文試就其人文價值及開發前景呈一得之見。

野牛溝巖畫的意蘊詮釋

野牛溝在郭勒木鄉西80公里處的昆侖深山中。此處山巒起伏入云,在四道梁的南坡上,有一排排高低錯落的青色巖石,從遠處看,好似一段荒廢傾圮的古城墻,巖畫就刻在這些巖石上,共有5組,45幅畫面,180個形象。這些巖畫以十分簡練的藝術手法,描繪出先民們祭祀、狩獵、放牧、馴養、舞蹈、巫術、圖騰崇拜等多種場景,豐富多彩。各組畫自成一體,但又相互關聯,組成了一條遠古的畫廊。每幅畫都值得細加評說,受題材所限,現挑幾幅具有代表性的畫面,加以詮釋。

一、中國最早的一幅西王母像。畫面中為一身穿長袍,頭著戴勝冠,面目和善的青年婦女,左手舉一鳥,右畫日、月。此女服飾奇特,肩齊日月,氣勢不凡。筆者認為這是中華最早的一幅西王母像。《山海經》記:“有大山名曰昆侖之虛……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又記“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西北。”但此畫中為何不見虎齒豹尾?須知,早在殷商之時西王母就聲名在外,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就有“燎祭西王母”的記載。老子、莊子的著作中都多次提到西王母。西王母與黃帝、堯、舜的傳說很多,但從商代到漢初,西王母的外貌有過三次重大的變化。大致是西王母由一個原始部落的頭人到虎齒豹尾的大王兼大巫,再到“天資掩藹,容貌絕世”的女神。《山海經》成書于春秋戰國之時,故那個時期的西王母已是“虎齒、豹尾、戴勝”。但在周穆王西巡時見到的那位西王母,看來就是一個稍加打扮的美少婦了。與這幅巖畫上的西王母大致相同,時間上也相吻合。著名的巖畫學者湯惠生先生用微蝕法測定,此畫成于3200年左右。有的學者認為此畫是“鳥卜師”之圖,事出《冊府元龜》:“東女國,西羌之別神……每至十月,今巫者賣肴詣山中,散槽麥于空,大咒呼鳥,俄兒有鳥如雞,飛入巫者之懷,因剖腹而視之,每有一谷來歲必登,若有霜雪,必多災異。”這是吐蕃之古俗,但吐蕃在唐初才進入青海,要比畫形成晚1700多年。野牛溝及巖畫中也絕無農耕之痕跡。因此,這幅畫畫得可能就是“虎齒豹尾”前的西王母,她頭冠戴勝,手執青鳥,肩挑日月,這都是有史料及傳說可證,這里就不詳說了。總之,這幅畫非同凡響,絕無僅有。

二、連臂踏地舞圖。畫中的先民們手拉著手在跳舞,場面十分熱烈,你仿佛能聽到那高亢而原始的歌聲,感受到舞者歡悅的心境。令人驚奇的是畫中的場面,竟與青海省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五人舞蹈彩陶盆上的場景十分相似。此盆年高五千歲,二者畫得都是古羌人娛神娛人的事,為一脈相承的關系。此種舞步對后世影響甚大,今日歐亞大陸的民向舞蹈以及藏族“鍋莊”,都保留了其基本的舞蹈元素。

三、狩獵圖。畫面上有二位獵手挽弓欲射,獵人前面是一頭鹿,兩頭野牦牛。野牛巨角隆肩,體形肥壯,其勢兇猛,暗示著狩獵的危險和獵物的豐碩。其中,最前面的一頭野牛背上,站著一頭小野牛,憨態可掬,其意為母牛護著小牛犢。二位獵手體形驃悍,同時彎弓搭箭,引而欲發,發而必中的立意十分明確。但二支箭頭只對準了一牛一鹿,而明顯地讓過了那對母子牛。這幅畫如實地記錄了遠古時期的昆侖人,已懂得了不射殺母畜和小畜的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是古人的原始生態觀,并刻之于石,昭示后人。

四、鳥人圖。畫中一人鳥頭人身,張臂馬步而立,下垂一足或為鳥尾,鳥頭左顧,猛鷙沉毅,其勢雄渾,大有王者之相,這是一只神鳥。中華上古各族都崇鳥,《山海經》記:“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建國之始,有鳳鳥飛來向助,成為帝師,文武百官都由各種鳥兒分司各職。郭沫若先生著文說“古人蓋以鳳為風神。”凰為太陽鳥,故古畫中有金鳥,其后鳳和凰合而為一,成為一種吉祥之鳥。《山海經?前次山經》記:“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太平。”《詩經》記:“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里玄鳥成了天帝的使者,造就了一個輝輝煌煌的商國,而西王母的取食者為青鳥或三足鳥,此鳥具天之青色,踞昆侖之山,也就是昆侖鳥。據《大荒西經》描述,青鳥為赤首黑目,多力健飛的猛禽,古籍又載西母曾派出鳥首人身的九天玄女,相助黃帝戰勝蚩尤,故這幅人鳥圖有可能就是神格化了三青鳥,或早期傳說中的九天玄女。古羌人崇鷹,這在宗日文化和卡約文化的彩陶和骨刻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上的鷹飾紋雄健威猛,口叨大蛇,飛翔天宇,文化意象是能降魔除惡。這和今日藏族崇鷹的意象一脈相傳,并有所延伸,即鷹能載人的靈魂升天,故野牛溝的這幅鳥人圖,是華夏各民族都崇拜鳥的又一印證。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中原及巴楚地區崇鳥文化合而不同,詮釋著中華鳥文化的源遠流長。

五、駕車巡視圖。畫面上是一大群牦牛在廣闊的牧場上覓食,上部有一獒犬守護,中上部一輛二馬駕車,車身正齊堅實。其意象是一王者或大首領乘華車在巡游自己的領地和畜群,其乘車者很可能就是西王母。說明早在三千年前,昆侖山中的先民們已掌握了造車的技術。在其它兩組巖畫中,還有未完成的或卸了馬的車二具,說明用車已較普遍,其生產力和社會形態已有了較高的水平。

六、圍攔圍獵圖。畫面上有三處象征圍欄的框形圖案,有三位獵人,其中一人張弓搭箭,另二人張臂呼喊,從不同方向圍堵野牛入欄,上部畫一獵犬相助。此畫說的是先民們已掌握了圍欄技術,即類似今日的“草庫侖”,是一種較為高級的圍獵技能。

七、原始生態圖。畫面上有三人騎馬放牧,一條獒犬相護,牧場上有駱駝、牦牛、鹿、馬等多種動物形象。它們在同一草地上覓食,結伴奔馳。其它畫面上還畫出野牛、野馬、野駝形狀。野牛尾如巨輪,角如山狀,野馬立鬃,野駝駝峰小而尖或畫為三峰,這些生物特征已被作畫者所掌握。百年之前,野馬在格爾木地區大量存在。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其專著《荒野的召喚》一書中寫到:“野馬,蒙古人稱澤利克阿都。在柴達木西部靠近羅布泊地區,它們總是大群聚集著。”最后一匹野馬于1960年被都蘭縣狩獵隊的東曲乎所擊斃,具體地點大致就在可可西里邊緣,野駝在今日柴達木地區西部還有遺存。說明了在巖畫形成的那個時代,這里水草豐茂,野生動物很多,人與家畜、野生動物在同一藍天下和睦相處,反映了先民們樸素的自然觀和古代柴達木西部的生態狀況。

野牛溝巖畫的人文價值

一、野牛溝巖畫的史學價值。巖畫顯示了昆侖先民們的生存方式、價值觀念、宗教情緒、巫術祭祀、圖騰崇拜、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表達了先民們的自我意識,頑強的生命力,與天地融溶共存的強烈愿望,是有關中華文明起源的寶貴文物和實物遺存。其文化內涵十分深厚,處延十分廣大。野牛溝巖畫與我國的陰山、賀蘭山、昌吉等地巖畫同為北方游牧文化遺存,相互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但野牛溝巖畫有著獨特的意蘊和地域特色,為中國的歷史、考古、民族、人種、宗教、藝術諸多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和物證。深入研究野牛溝巖畫,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增強民族間的認同感,構建和諧社會,開發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均有著現實而又深遠的意義。

二、野牛溝巖畫印證了昆侖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莽莽昆侖,橫空出世,是中華大地的脊梁,承載著五千年民族跋涉的魂魄,成為中華各族共同崇敬的第一神山,因此,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昆侖有著不解的緣份。起于三代的傳說和先秦典籍中,都記有中華創世之神,而且伏羲、女媧、黃帝與昆侖關系密切,并記“昆侖之丘,實惟(黃)帝下都。”這座建立 在昆侖山頂的宮闕輝煌壯麗之極,還有黃帝游樂的花園,叫懸圃,美妙難言,登之即可達不死的境界,昆侖山為百神所居,而西王母為昆侖之主神。于是便產生以西王母為核心的昆侖神話系列,如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夸父追日、赤師行雨、嫦娥奔月、刑天舞干戚、共工觸不周山,以及其后加入的子牙學道,白蛇盜草、蟠桃大會等。昆侖秘境還有眾多的怪神、惡魔、巫覡、異獸、神木、靈花、瑤草、佳禾、美玉、奇石,萬物皆有,千奇百怪,令人匪夷所思。在神話與歷史的結合部,又有了西王母助黃帝戰蚩尤;舜為帝時,西王母千里迢迢來獻象征吉祥圓滿的白玉環致賀;上古賢德之君都曾向西王母學治國之道。《荀子》記:“堯學君疇,舜學于務成,昭禹學于西王母國。”周穆王西巡與王母結盟,成為千古佳話,漢武帝恭敬有加地請西王母賜不死之妙藥等等。上述神話傳說與史實氣貫天地,脈通古今,縱橫萬里,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拼搏、精于思考、勇于創造、自強不息、寬恕仁厚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感嘆地說:“萬民皆服西王母。”魯迅先生則作了一個綜合性的評語:“其最為世間所知,常引為故實者,有昆侖山西王母。”這就是昆侖文化的精神凸顯。

何為文化?《尚書?堯典》曰:“經天緯地曰文。”《易經》記:“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昆侖文化具有經緯化成天下的功能,這就是昆侖文化的終極價值所在。一種文化的產生,總是和特定的地理環境,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的活動相關,是昆侖這座鐘靈毓秀,至圣至尊的大山,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民。由她那渾沌博大的胸懷中,煥發出的精神力量,經五千年的涵養積蓄,生化為惠風雨露,從青藏高原浩蕩而下,吹遍大河上下,大江南北,神州華夏,兼容并蓄,終成為中華文化的主干和根基。

野牛溝的巖畫,雖只是這個文化主干的一枝,經緯中的一個節點,但它所具有特殊意蘊是不能忽視的。除前面提到的西王母像、鳥頭人身、連臂舞等圖像的歷史蘊含外,其蹲踞形人圖也值得一述。圖中的人像舉頭張臂下蹲祈禱,為裸體。湯惠生先生認為蹲踞人形是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巖畫中常見的現象,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現象。中國的蹲踞人形最早出現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其意蘊涵蓋了古人的天地觀、創世觀、生殖崇拜等多個領域。湯先生綜合各家之說,認為蹲踞人形最早的文化意象是對天的崇拜,進而演繹為最早的天字。《說文》釋天曰:“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野牛溝的蹲踞人形意象高邈蒼涼,形似一個天字,又似人祈禱之狀,將天與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足證三千多年前的古人有著很高的創意和表達能力。其后,這種蹲踞人形主題又與中國古代神話相結合,“產生了一個新的著尾的生殖形象,這就是大家所熟習的女媧”,而“女媧”是搏土造人,創世的始祖,故蹲踞人形也是生殖崇拜的源頭所在。這幅蹲踞人形與圖一西王母像,圖四鳥人像,還有一些本文沒有列舉的神秘畫面和神秘符號,與昆侖神話的起源,女媧的形成等可能有著某種內在的關聯,從而也就參與了經天緯地、化成天下的文明進程。

三、野牛溝巖畫是一份寶貴而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巖畫形成于三千年前,那個時代的古人,自然沒有接受繪畫技術培訓的可能。但畫風古樸凝重、形象生動,意境神秘玄妙,說明古代畫家的創作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巖畫具有寫實、夸張、傳神、襯托等特色,如狩獵畫面,都極力夸張獵物的兇健,以襯托獵者的英武。不少畫面上眾多牲畜和野馬、野牛、野駝平面布置一起,畫家特意用凸顯野牛的角尾,馬匹的不同形態、野駝的尖峰等區別同一動物家畜和野生之不同,其含意深厚,狩獵場面都是二人以上的集體行動,說明古人早就知道團結一致好處多的道理。

追本求源,野牛溝巖畫的本意是行巫術祭祀,故具有了一種特殊的神秘感,和穿越時空的藝術魅力,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今人觀巖畫,在蒼涼恬淡的大底色上,以天地為畫框,從這些恢宏的畫圖中,我們看到的是三千年前古先民生活的場景。有緣深入昆侖萬山叢中,似與先民們同喜同悲,便會有一種返璞歸真,本我認知的情懷涌動于心田。感悟歲月悠悠,千古一瞬,你仿佛感受到野牛群奔騰之雄風;獵人的飛鏑聲聲,中箭獵物無處逃遁;雪豹在峻嶺之顛騰挪怒吼;駝群在曠原上從容邁步;雄鷹排隊翔于藍天白云之間;先民們裸體祭天的禱詞直達天庭,似在有無之間。這一切都是一種精神的特殊享受。而考古學家、藝術家、作家、詩人、雕塑家、歷史學家,在這些遠古的藝術品前,將會見智見仁,各得所需,靈感洶涌,受益良多。因此,野牛溝巖畫是一份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資源,有待開發。

開發野牛溝巖畫資源之我見

一、建立中國第一家巖畫博物館。巖畫是有關人類起源最為古老的一種藝術作品,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分布,中國巖畫遍布全國各地,在世界巖畫的殿堂中占有獨特地位,其豐厚度、包容量、獨一性都無與倫比,而野牛溝巖畫則是中國巖畫的一朵奇葩。世界各國都無一例外地將巖畫作為各級博物館的重要收藏品,發達國家都建成了自己的巖畫博物館。鑒于昆侖山及昆侖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的特殊地位,野牛溝又處在昆侖山的腹地,而被昆侖懷抱的格爾木市,為四A級旅游城市,是這樣一批文化資源的擁有者。因此,格爾木市完全有資格和條件建成中國第一家巖畫博物館,有利于構建“文化青海”,能夠有效地提高青海省特別是格爾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有利于全方位的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必將收到很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格爾木巖畫博物館應從大處著眼,高起點入手。展出內容不但應包含青海巖畫的主要作品,還應兼顧省外各地巖畫的代表作及世界巖畫的精品,適當加入與巖畫有關的羌藏石文化、佛刻、石雕、磚雕藝術。使展館具有極大的文化底蘊,盡可能多的包容性,大視野的觀賞性。其基本主體思想應該是,把巖畫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源頭之一,形象地再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軌跡。在展品布置上應充分利用先進的復制造型技術,聲光電諸多元素,使巖畫博物館具有藝術欣賞、學術研究、科普教育、文化交流等多種功能。

二、打造野牛溝主景區旅游品牌。經過多年的努力工作,野牛溝已成為格爾木市的重要景點之一,但從品牌的角度,觀其內涵和外延,還有所欠缺,對一個觀光客來說,提供的旅游產品也較單薄。野牛溝位居昆侖的心腹地帶,地處昆侖玉珠峰、玉虛峰、玉虛洞、瑤池、納赤神泉、龍鳳宮、青藏鐵路第一高橋等著名景點的中心,因此,野牛溝和野牛溝巖畫,就成為昆侖文化的中軸線。從宏揚昆侖文化,有利旅客瀏覽,凸顯格爾木文化底蘊,加強景區管理等各方面考慮,應將野牛溝打造為昆侖文化的主景區,使野牛溝成為昆侖文化的中樞和窗口,現提出如下建議。

1.野牛溝應呈報為世界文化地質遺址。野牛溝巖畫內容與昆侖神話相互印證,昆侖文化遺址品位高,文化意象久遠,同時野牛溝為道家昆侖派的發源地,西王母的主山,也是佛家的圣地和遠古先民祭天祭祖宗的場所,具備了呈報世界文化地質遺址的各項要件。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地質遺址”的界定“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演變過程中,由于內外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遺留下來的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面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水體、地質災害遺址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野牛溝涵蓋納赤神泉、8.2級大地震遺址,各種奇特的自然景觀,故有望呈報成功。當前,可作積極的探討和論證,一但呈報成功,就成為天下知名的金名片。

2.推出昆侖祭山節品牌。中華民族歷來崇山、敬山、愛山,而昆侖山在中華民族中享有很高的地位,特別是近年來有不少海內外的尋根問祖者、朝圣者、香客、觀光客進入昆侖山,虔誠祭山祭祖尋根,說明了廣大層面對祭拜昆侖的精神需求,推出昆侖祭山節有著廣泛的人文基礎。我們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從發展特色旅游資源著眼,推出昆侖祭山節品牌,作為昆侖文化節的主場大戲,力爭得到國家的認可,使其規模達到祭黃陵、孔廟的規模。

3.建造“燎祭西王母臺”。這是祭祀昆侖的主祭場,也是昆侖祭山節的必要配件。野牛溝現有一處類似神龕的祭祀建筑,為民間所修,其規模之小,實在與昆侖山之高,昆侖文化之大不太相配,需要一個大型祭祀臺。此臺也就是燎祭西王母之臺,應修在野牛溝的適當地點,造型要雄渾博大,質樸粗獷,而且應與昆侖靜穆,莊嚴、清虛、神秘的氛圍相協調,切不可搞成巍峨輝煌的仿古建筑群,也無需高達百米的美女造像。建議此臺吸收北京天壇、地壇的形制,二層,上圓下方,取天園地方之意。臺體用花崗石砌就,代表天圓的上層刻昆侖神話,代表地方的墻體刻野牛溝巖畫代表作。臺上無塑像、無建筑,取天大而無形之意,給游客以更大的想象空間。

祭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器時代人們就有了成套的祭祀儀軌,進入封建社會祭祀活動從民間到王室,都是頭等大事。《左傳?成王十三年》記:“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即國的頭等大事第一祭祀,第二是處理好民族關系,可見祭祀在當時是何等重要。野牛溝原本就是一處古羌人祭天祭祖,祭西王母,巫覡行法問卜的大型場所,制作巖畫的本意是勒石記事和驗卜,故祭祀的方式也應以燎祭為主。燎祭是祭祀方式之一,分祭天、祭神、祭圣王三種,具有一套嚴格的程序儀式及祭詞,就連祭者的服裝,樂舞都有明確的規定。《周禮?春宮》曰:“凡舞有蛖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這些歷史掌故可融入時代新意,古為今用,作為現代燎祭昆侖和祭西王母的儀程參考。燎祭延續了數千年,內容上各地和各民族都有了鮮明的地域人文特色,但藏族的煨紅桑、白桑,則保留了燎祭的基本內容,可融入燎祭西王母的議程之中。凡香客、團隊祭祀昆侖西王母的規模可大可小,管理者可為燎祭提供收費服務,這樣做,祭祀昆侖山西王母就有了歷史的根和現實的意了。

另外,應在燎祭西王母臺之前的適當地點,修一座山門,作為昆侖山和野牛溝的山門,燎祭臺的附屬建筑,很有必要。這個門最好也不要搞成千篇一律的牌坊式,可否用昆侖巨石壘砌成門的造型,上面用甲骨文刻“昆侖之門”或“懸圃靈境”。《山海經?海內西經》記:“昆侖之虛,門有開明獸守之,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山。”依此,可用整塊巨石雕一九首人面的虎神守門,則效果可能不錯。

三、請出屈原為昆侖文化增添精氣神。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是昆侖文化最早的研究者,最成功的傳播者。他的不朽巨著多以昆侖說事,特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名著,記述了大量的昆侖原始神話,這是研究和發掘昆侖文化最權威的資料。昆侖山和昆侖文化因為有了屈原而光焰萬丈,精氣神倍增,因此,應深入研究屈原與昆侖的關系。昆侖文化的整體構建,文化格爾木的打造,城市市標的樹立、城市大建筑的造型裝飾,以至街區廣場的命名等,都應考慮到屈原效應。他的千古名句:“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參螭。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駕青虬兮參白螭,吾與重華游兮懸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兮齊光。”二千三百年前的屈原,神馳萬里,魂游昆侖,而野牛溝巖畫的制作年代與屈原生活的時代相重合,屈原的詩作頓使昆侖有了一種崇高、圣潔、神秘之感。這些名句,可視為昆侖文化、格爾木市的經典廣告詞。格爾木市已經有了多座標志性的城市雕塑,如果再添一座屈原雕像,則城市的文化內蘊可能會更加深厚久遠。關于屈原與昆侖,栗凰教授有論文《論屈賦與昆侖神話的關系》(《青海社會科學》1995年2期)值得一讀,對打造文化昆侖很有幫助。

四、重視昆侖生態環境的保護。昆侖山和昆侖文化是格爾木擁有的一份珍貴文化資源,分有形和無形,都需大力呵護,方能永續利用。昆侖圣潔原始,大美無言,臺灣鐘氏兄弟游昆侖之后,在西寧北山土樓觀刻石記事曰:“一入昆侖便為仙。”筆者因公多次進入昆侖腹地,深有同感。這并不是說人一進入昆侖,就成了騰云駕霧,袖筒陰陽的神仙,而是心靈得以慰撫,靈魂驟然升華的一種情感體驗,這正是昆侖魅力的所在,昆侖精神力量的體現。所以認知和保護昆侖的原始生態,研究開發原生態文化價值,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關鍵的一條是加強對昆侖原生態環境的保護。近三十年來隨著昆侖山各類資源的開發,原生態環境受到巨大破壞,上世紀六十年以前,野牛溝的野驢、野牛、藏羚羊等少說也有數萬只之眾,現在連兔子也十分罕見,看見得是無處不在的垃圾。

野牛溝巖畫的發現者和最早的研究者湯惠先生,在其野牛溝巖畫調查記中寫到:“偷獵者和淘金者連續十多年的大規模破壞,使昆侖河混濁不堪;原來一道梁便可隨處見到的藏羚、黃羊、狼、野牛等動物,到七道梁都不見蹤影;沙漠化日益嚴重,原來不時可見的黑刺叢林早已砍伐殆盡。這種對自然的破壞,悲哀已變成了很深的痛楚。如此下去,野牛溝將變成一片荒漠。”筆者認為破壞昆侖生態環境就是破壞昆侖文化本身,殆患無窮。因此,要在有關昆侖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上,都要有足夠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大保護生態投資力度,狠抓有效的保護措施,保護昆侖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昆侖文化。

湯先生把野牛溝巖畫稱為史前之風,我們應該通過昆侖文化的打造和推廣,讓這股史前的勁風吹徹四方,譽滿五州。

參考文獻:

[1]湯惠生,張文華.《青海巖畫》.本文插圖除圖五外,均采之此書.

[2]尚杰民.《神鬼分離與巫祝流源》載《青海社會科學》1993(1).

[3]何新.《諸神的起源》.

[4]袁珂.《中國古代神話》.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久久黄色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久|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青青草91视频|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在线看AV天堂|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久久一级电影|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免费欧美一级|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AV老司机AV天堂|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99re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男人天堂|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va视频|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欧美影院久久| 97在线免费视频| 在线播放国产99re|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欧美福利在线| 欧美在线黄|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久久超级碰| 亚洲美女一区| 毛片在线播放a|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一区二区偷拍美女撒尿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无码日韩视频| 伊人色在线视频|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