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
[摘要]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已經并將會越來越發揮其重要作用,結合自己工作,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地位、規劃需要研究的重點以及檢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效果等問題進行探討,不斷提高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合法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關鍵詞]綠地系統規劃 范圍 指標 綠線管制 特色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220092-01
一、確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地位
我們在工作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城市園林綠化不僅是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環境建設的主要內容、實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重要法規依據。這項工作體現民心,順應民意,對城市園林綠化以及社會、經濟和環境建設都具有牽引和拉動作用,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聯系點和結合部,對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特別是在現階段,根據學習和落實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制定科學的城市園林綠化的規劃,實施區域可持續發展,實現統籌城鄉發展,尤其重要。
(一)法規層面
如果把城市總體規劃看成是“依法用地”的過程,那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就是一種“合法用地”的行為。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和安徽省人大常委頒布的《安徽省市政設施管理條例》中,進一步明確了城市各項專業規劃的合法地位。因此,編制并實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貫徹法規的要求。
(二)政策層面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城市綠化工作,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城市綠化政策,對城市綠化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首先,明確城市園林綠化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職責,而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則完全是城市政府進行公共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其次,對城市綠化的載體(主要是指城市綠化用地)作出了明確規定,城市園林綠地是城市建設用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給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提供了政策保證;近期,高度重視和強調走符合我國國情的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的發展道路。
(三)技術層面
國家出臺了《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以及城市公園、城市道路、城市居住區等技術規范、標準,對不同地域、不同規模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提出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主要市政基礎設施指導性指標,對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植物配置作出原則規定,有效的保證了綠地系統規劃的技術要求。
二、把握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重點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一門發展中的學科,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態環境領域的各個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方法體系。作為規劃編制單位和從事綠地系統規劃的技術人員,著重要研究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與相關規劃的關系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專業規劃,是對《城市總體規劃》的深化和細化。因此,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首先要接受《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城市總體規劃》確定城市的城市性質、發展目標、用地布局等規定,科學指定各類城市綠地的發展目標,合理安排城市各類園林綠地建設和市域大環境綠化的空間布局,達到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目的。同時,還要處理好與城市社會經濟、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其它規劃的關系,處理好與城市交通、城市防洪、文物保護等其它專業規劃的關系,做到相互協調。必須注意的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履行相關程序后,應當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二)規劃范圍的劃定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范圍的確定,既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我們認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范圍可以和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區范圍相一致。但是,從地域生態的完整性和市域環境的整體協調性方面來深入分析,這個范圍根據地域環境因素特征(如水系、山體等),可以大于城市總體規劃范圍。具體范圍應根據每個城市的實際情況而確定,以維護地域地形地貌的相對完整為原則,可考慮以城市規劃區外圍的自然河流、山體作為邊界。
(三)規劃指標的確定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指標,雖然國家《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用地標準》中對綠地只規定了下限,相關的規范、標準以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也沒有明確的指標控制要求;但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根據城市所處的位置、發展規模、城市性質、以及用地條件等進行分析,結合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參考國外同類型城市的綠化指標,我們可以在城市規劃區內,在總體規劃人均用地不突破的前提下,盡量爭取更多的綠化用地。在城市規劃區外,在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城市外圍的綠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大地景觀環境。
(四)綠線管制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指標確定后,關鍵是落實綠化用地,國家要求并在我省部分城市已經實行的綠線管制制度十分有效。根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將現狀和規劃的各類城市綠地(主要是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風景林地、重要道路綠化和街頭綠地等)以平面坐標將其邊界和拐點劃定,可以分類成為圖則,并通過合法的程序進行確定,從而保證綠化用地。
(五)特色的體現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方案的優秀與否,重要衡量標準是對城市總體規劃的理解、深化的程度和城市特色的體現兩方面,后者顯得格外明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僅能夠保護城市自然地貌,創造獨特的城市空間,美化城市環境,而且可以通過適當的表現形式和手段,在地方歷史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等方面,具有其他各類規劃無法比擬的作用。因此說,文化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靈魂。
合肥市利用舊城墻和護城河建設開敞式的公共園林環城公園,全長8.7公里,面積137.6公頃,像一條“翡翠項鏈”鑲嵌在舊城新市之間,以“國文化和包公文化”為主線,構成了合肥“園在城中,城在園中”
的獨特城市風貌。馬鞍山市是一座冶金為主的重工業城市,河流、湖泊、山地較多,城市環境問題尤為突出。五十年代建市以來,以長江岸線、雨山湖四周及城區九座山峰為綠化重點,以“李白文化”為核心,形成了“九峰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獨特的山水園林城市特色。
(六)老城區的界定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老城區的綠化規劃。老城區相對于新城區而言,它是有一定歷史、一定的空間地域、一定的建筑和城市基礎設施、一定的居住人口規模的城市建成區。老城區不完全等同古城區,二者在保護的程度和更新的力度上是有本質區別的。綠地系統規劃中采取的對策也是不同的。
老城區的界定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同歷史、不同規模、不同布局形式的城市有不同的界定方式。首先,古城區一定在老城區范圍內;第二,新老城區分散布局的城市,可以在總體規劃時確定;第三,在老城區基礎上發展的城市,應該根據建設年代、設施狀況、文化價值水平等多角度進行分析,提出方案,廣泛征求意見后劃定。
三、檢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效果
(一)為創建園林城市提供技術支撐
1992年,合肥與北京、珠海等成為第一批國家園林城市,1996年,馬鞍山也成為第三批國家園林城市,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有符合地方實際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之后,安徽省政府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契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我省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意見的通知》,在全省城市布置開展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活動,將城市園林綠化作為任期目標的一項內容,進行年度和任期考核。2000年以后,蕪湖、淮北、安慶、銅陵、黃山、淮南、池州等城市相繼獲得安徽省級“園林城市”稱號,全省形成了濃厚的創建園林城市氛圍。由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目標明確,布局合理,指導建設有力,淮北、安慶、黃山、銅陵、淮南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的殊榮,其中最重要的技術保證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二)為政府民生工程提供工作幫助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和管理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各部門的協同工作。就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區而言,注重和全民義務植樹相結合,和安徽省實施“五年消滅荒山,八年綠化安徽”規劃建設活動相結合,和“為綠色通道工程”活動相結合,和農田林網建設相結合。提高全民綠化意識和區域綠化水平。在城市建成區內,以水系整治和水環境建設、老城區改造、城市公園、游園、道路廣場等為重點,保障年度建設計劃的落實,鞏固城市園林綠化成果,成為政府民生工程的主要內容。
(三)為廣大群眾參與提供有效途徑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規劃編制的過程往往與規劃的成果同樣重要。這是因為,編制的過程不僅分析問題,提出方案,更重要的是通過專家與領導的溝通,社會各界的參與,充分檢驗規劃方案的先進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特別是規劃成果,正因為有了居民的知情、社會的關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內容必須公開展示,廣泛接受社會監督。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無論是城市重點建設工程,還是居民生活小區的開發,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建設越來越得到市民廣泛的理解、支持和重視,這就是檢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最有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