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武
[摘要]通過分析高速公路設計與美學理論、文化理念、景觀生態學理論的關系,闡述高速公路景觀設計與生態、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速公路 景觀設計 美學理論 文化理念 生態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220096-01
一、高速公路景觀設計與美學理論
公路美學理論一直在探討之中,公路景觀設計理論也有論著,縱觀國內外高等級公路景觀綠化成就,可吸取以下美學設計手法:
(一)線形美的設計。公路線形美是設計之魂,須提供行車視野的多樣性,可視性,選線盡量與周圍自然風景有機地融為一體,車行影移,引人入勝,避免單調。
(二)動態景觀設計。動中取景,行車觀景,從駕駛員和乘車人視覺角度出發,公路應是優美的三維空間動畫,是順暢的、連續的和可預知的,沒有間斷或扭結的線形。眾所周知,合理的公路曲線可防止駕駛疲勞,提高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
(三)視覺焦點設計。景觀感受是心理學上人類主觀空間對外界客觀空間的體驗和反映。在動態景觀中有意識地設立視覺焦點,不但起到強化視覺刺激的作用,也調節動、靜景觀的節奏感,形成公路景觀的亮點。
(四)綠化是景觀的完善或修復。采用喬、灌、花、草綠化公路,不僅是用形態與色彩美化景觀,提高公路等級和服務質量,而且用行道樹形成大通道的心里感應,阻斷隔絕了公路外側不佳景觀對乘車人的刺激,還可通過適當的種植修復不連貫、不協調的公路景觀。
(五)適應地形保護生態。在選擇公路走向和幾何線形時,盡量避免大挖大填。高速公路應與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保持一定距離。
(六)滿足交通功能需要。無論主道、匝道還是立交區、服務區、收費區等附屬設施,景觀綠化均有交通功能方面要求。
二、高速公路景觀設計與文化理念
(一)在設計理念上。中國建筑其可貴之處在于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公路的規劃與建設中,避讓自然保護區、生態脆弱敏感區,或生態恢復、生態整治等措施,力求與周圍生態環境的協調及維持生態平衡。
(二)在公路建設中。應該充分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協調統一,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擾動,使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得到永續維護和利用,確保沿線景觀資源的建設保持持續的、穩定的、前進的態勢。公路景觀是展示在公路使用者視野中公路線形、構筑物和周圍環境的組合體,同建筑景觀一樣,講求空間秩序。所以,只有將公路與景觀空間聯系起來進行統籌規劃設計,才能創造出整體而有機的公路景觀作品,公路景觀的特點還在于引入時間成為一種四維動態空間景觀,在三維線形空間的基礎上更強調欣賞過程中時間的連續性、韻律感和美感。
(三)公路景觀的設計受到一定功能的限制。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始終貫穿于設計的始終。公路景觀的設計是園林和建筑景觀審美內容的集合,包括了對動態美和靜態美的雙重體驗。所以,一般對公路景觀的評價圍繞行人對公路景觀感知的決定因素來進行。公路景觀是自然景物和人工景物交織而成的,自然景物與人工景物各自的比重、位置關系,公路環境區域、氣候、風俗習慣等,將形成公路景觀本身的特征和風格。
(四)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作為一個以人行為主體的交通系統,公路是一條安全高效的流動和聯結通道。人們對公路景觀的感知,是借助于公路無數視點對人們心理所產生的觸動來完成,它存在于空間,也存在于時間之中。因此,以人為本,從人的精神狀態出發考究景觀設計,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以及對空間的反應與評價,對于公路景觀規劃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五)公路美學特征是對公路的實用美和環境美的創造。公路實用美的設計,給公路的使用者創造一個舒適安全、賞心悅目的動態視覺環境,是創造人們在心理感受方面的美;而要使公路有優美的外觀,并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成為大自然中一道獨特的風景,是對環境美的創造。因此公路設計者應充分考慮公路的自身特征,通過線形的含蓄變化促進景觀的多樣化,在有限空間里面引發一種無限的聯想;線形通過緩和曲線之間的關系來制造一種柔和感,并制造驚喜的感覺,使人們從汽車上看到的公路景觀是一種連續的印象流,力爭將每一次公路旅行變成一次愉快的審美體驗。
三、高速公路景觀設計與景觀生態學理論
(一)景觀生態學原理的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在道路工程中應用較多的是生態護坡和道路綠化。道路兩旁的邊坡為景觀生態學上的邊緣和邊緣地帶。它屬于誘導邊緣,過渡顯著,在工程上會有邊坡不穩定的效果,在景觀上它是一個不連續的邊緣地帶。因此,采用綠色植物材料對斜坡和山體進行覆蓋,以防止坡面和山體的侵蝕、風化。有其在工程上的效果,同時豐富道路景觀,而且公路本身也需要綠色植物的平衡和調節。綠色植物能增加道路建筑藝術效果,豐富道路景觀,使駕駛員和乘客在綠的世界中得到享受,有利于消除旅途的疲勞。
(二)公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公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自然植被斑塊、河流水系、地形和稀有生境及物種以及不同位置其生態影響的性質和程度都不同。在自然植被中,道路穿過斑塊之間。如高速公路與通道相交或者阻礙通道時,將會導致使用這個通道的動物失去原有的生活條件,破壞了該區域的生態資源。公路位置是評價道路多種生態影響的重要測度指數,道路和自然保護規劃中要重點考慮道路與大型自然斑塊、河流水系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
(三)道路工程對原有景觀結構的干擾。道路工程在修建前,所經之處本來可以定義為本底,它與周圍的環境是具有連續性的。在修建后,會形成廊道,起運輸作用。這個新形成的景觀要素基本上不存在生物量,則該系統與周圍聯系在一起時,該系統的物理特性和易發生變化,而談不到生物學的穩定性。簡而概之,道路工程的修建會降低景觀生態學功能的穩定性。道路工程明顯可以看作是對景觀結構的干擾。其一,它會改變景觀要素結構,對物種運動形成造成障礙物。其二,它會影響本底周圍的生物多樣性,所以在道路工程修建前,就應當進行在景觀生態學的穩定性,景觀結構功能變化的評價。
(四)道路景觀與周圍景觀的協調。道路工程修建后,形成的廊道既是景觀結構中的鑲嵌體,他鑲嵌于整體景觀中,顯示出明顯的空間異質性。鑲嵌的特征是對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邊界,連續空間發生中斷和突變。道路工程形成后,在所經之處就會形成一道很獨特的景觀,但是也應當把景觀效果納入其中。一方面,道路中公路、鐵路橋梁等是否能與周圍的景觀合適地融合,能否滿足其美學規律,能否創造出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對這些要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在道路中,也要注意道路這個小而狹長的景觀環境,在道路中高速行駛的道路工具如汽車和列車中的人,視線狹小,道路的生態綠化也顯得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林瑛,《高速公路環境設計中景觀、生態、地域文化的整合研究》,高層論壇論文集,2006.
[2]胡敏,《彰顯人文生態特色重現水上景觀走廊》,揚州日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