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有明 吳 駿
對《紅樓夢》中薛寶釵性格的研究,大約經歷了兩百年的歷史,爭議頗多。觀點主要分為兩類:一,對薛寶釵的性格持貶抑態度,全盤否定薛寶釵,具有代表性的學者是王昆侖先生[1]。王昆侖先生認為,寶釵的性格特征是:虛偽、陰險、奸詐[2]。二,在后來的研究中,有很多學者為薛寶釵平反,具有代表性的學者有周思源、李希凡等[3]。筆者歸納周思源的觀點如下:一方面,寶釵有一些很好的性格:善于言談,且說話幽默風趣;安分守己,比較內向;理智、美麗、博學多才且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但另一方面,寶釵也有一些不好的性格:缺乏生命意識,恪守封建禮教;謹小慎微而過于隱藏個人情感。[4]特別一提的是,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薛寶釵的性格進行了探討。比如,王如意認為,薛寶釵的性格特征有:與人為善、穩重平和、善解人意、恃才不傲等。[5]本文則試圖探討薛寶釵“喜勸說”的性格特征。
一、對輩分和地位比自己高的長輩的勸說
在地位比自己高的長輩中,寶釵分別對薛姨媽和王夫人進行過11次和2次勸說。在這些勸說中,最大的特征是:大量使用對比或類比的方法。她在對薛姨媽和王夫人的勸說中,8次運用到了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使得事理和觀點更加清晰明了。下面,我們按照勸說對象,對寶釵“喜勸說”的性格特征分別進行探討。
(一)對薛姨媽的勸說
寶釵和薛姨媽的對話共有約16處,其中寶釵對薛姨媽的勸說共有約10處,按照勸說的內容,寶釵在兩個方面對薛姨媽進行過勸說:一是與薛蟠相關的問題;二是自己的親事問題。薛姨媽經常為薛蟠擔心,與薛蟠相關的問題主要有:惹是生非;娶親;出門做生意;媳婦金桂胡鬧、撒潑、污蔑香菱。寶釵在這些問題上對薛姨媽進行過9次勸說,其中有7次運用了對比或類比的方法。此外,在自己的親事的問題上,寶釵對薛姨媽進行過一次勸說。下面,我們選取一例進行詳細地分析。
寶釵笑道:“哥哥果然要經歷正事,正
是好的了。只是他在家時說著好聽,到了外
頭舊病復犯,越發難拘束他了。但也愁不得
許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
改,媽媽也不能又有別的法子。一半盡人
力,一半聽天命罷了。這么大人了,若只管
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門,干不得事,明年還
是這個樣兒。 他既說得名正言順,媽就打
量著丟了一千八百銀子,竟交與他試一試。
橫豎有伙計們幫著,也未必好意思哄騙他
的。二則他出去了,左右沒有助興的人,又
沒了倚仗的人。到了外頭,誰還怕誰?有了
時吃,沒了時餓著,舉眼無靠,他見了這樣,
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薛姨媽聽
了,思忖半晌說道:“倒是你說的是。花兩
個錢叫他學些乖來也值了。”(第四十八回)
在上例中,薛蟠要到外面去闖蕩,薛姨媽非常擔心,便找寶釵商量。寶釵運用對比的方法對薛姨媽進行了勸說:從長遠來看,若哥哥出去闖蕩,把性格改了,即使花點錢也是好的。若只顧眼前,怕他出門干不了事,把他關在家里,那么他永遠都改不了。經過這樣的對比,寶釵便說明了讓哥哥出門的好處,薛姨媽也聽取了寶釵的勸說。
(二)對王夫人的勸說
寶釵和王夫人的對話共約有4處,其中對王夫人的勸說有2次。在這些勸說中,有1次運用了對比的方法。下面選取例子進行詳細地分析。
王夫人自是喜悅,因說道:“‘賣油的娘
子水梳頭,自來家里有好的,不知給了人
多少。這會子輪到自己用,反倒各處求人
去了。”說畢長嘆。寶釵笑道:“這東西雖然
值錢,究竟不過是藥,原該濟眾散人才是。
咱們比不得那沒見世面的人家,得了這個,
就珍藏密斂的。”王夫人點頭道:“這話極
是。”(第七十七回)
在上例中,王夫人感嘆過去自己家的人參多分給了別人,等到自己要的時候,反而要各處去求人。寶釵便對王夫人進行了勸說。首先,她說,這些東西雖然值錢,但是究竟是藥,分給別人是慈善之舉,是應該的。然后,她又運用了對比的方法進一步勸說:沒見過世面的人家有這些東西才會珍藏密斂,不愿分給別人。王夫人這樣的大富人家,見過大世面,有這些東西,自然會仁慈地分給別人。經過這樣勸說,寶釵便說明了一個道理:不必為人參都分給了別人的事情而后悔。王夫人聽后點頭稱是。
二、對同輩分、同地位的人的勸說
寶釵對與自己同輩分、同地位的人的勸說共有40次左右,勸說對象包括寶玉、黛玉、湘云、詩社其他的姐妹、尤氏、王熙鳳、岫煙、寶蟾、寶琴、薛蟠、賈環等人。在勸說中,寶釵30次運用了對比或類比的方法。按照勸說對象和勸說次數的多少,我們將寶釵勸說對象分為四類:對寶玉的勸說;對黛玉、湘云的勸說;對王熙鳳、岫煙、寶蟾、寶琴、薛蟠、賈環的勸說;對眾人的勸說。
(一)對寶玉的勸說
寶玉是寶釵勸說得最多的人物。寶釵和寶玉的對話共約有40處,其中寶釵對寶玉的勸說共有約19次。寶釵對寶玉的勸說中,有14次左右運用了對比或類比的方法。下面,我們選取一個例子進行詳細地分析。
(寶釵)因問著寶玉道:“據你的心里,
要這些姐妹都在家里陪到你老了,都不為
終身的事嗎?要說別人,或者還有別的想頭。
你自己的姐姐、妹妹,不用說沒有遠嫁的;
就是有,老爺作主,你有什么法兒?打量天
下就是你一個人喜姐姐、妹妹呢?要是都
像你,就連我也不能陪著你了。……這么
說起來,我和襲姑娘各自一邊兒去,讓你把
姐姐、妹妹們都邀了來守著你。”寶玉聽了,
兩只手拉住寶釵、襲人道:“我也知道。為什
么散的這么早呢?等我化了灰的時候再散
也不遲。”……(寶玉)說道:“我卻明白,但
只是心里鬧得慌。”(第一百回)
在上例中,寶玉聽說了探春要遠嫁的事情,便哭得說不出話來。于是,寶釵運用類比的方法對他進行了勸說。她把自己、襲人同探春進行了類比:自己、襲人同探春都是女人,到了一定的時候都得出嫁,并離開自己的親人。設若只是因為寶玉舍不得探春出嫁,探春就真的能夠永遠陪在他身邊了。那么,若親人舍不得自己和襲人,自己和襲人便也只能永遠呆在父母身邊,而不可能陪著寶玉了。寶釵通過運用類比的方法進行勸說,證明了寶玉想法的荒謬性,也使寶玉明白了探春出嫁是必然的道理,從而取得了勸說的成功。
(二)對黛玉、湘云的勸說
寶釵勸說次數較多的還有黛玉和湘云。寶釵與黛玉和湘云的對話共約有19處,其中她對黛玉的勸說有6處,對湘云的勸說有3處,同時對黛玉和湘云進行的勸說有1次,共10次。在這些勸說中,寶釵有9次運用了對比或類比的方法。下面選取一例進行詳細分析。
寶釵道:“……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
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件。其
余詩詞,不過是閨中游戲,原可以會,可以
不會。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倒不要這些才
華的名譽。”(第六十四回)
在上例中,黛玉在閨中寫的詩被寶玉看見了,她擔心寶玉抄下來拿給別人看。寶釵首先肯定了黛玉的想法,然后運用遞進對比的方法對黛玉進行了勸說。她首先說,女子要以貞靜,即女子之德為主。然后說,女工相對于女子之德來說還是第二位的。最后說,詩詞比起前面兩者,不是什么正經事情,只不過是閨中游戲,本來就可以會可以不會。經過這樣的對比勸說,寶釵就告訴了黛玉要以女子之德為重的道理。
(三)對王熙鳳、岫煙、薛蟠、賈環等人的勸說
寶釵與其他人的對話共約有11處,在這些勸說中,有4處運用了對比的方法。我們選取一個例子進行詳細的分析。
寶釵點頭笑道:“她見人人皆有,獨你
一個沒有,怕人笑話,故此送你一個。這是
她聰明細致之處。但還有一句話你也要知
道,這些妝飾原出于大官富貴之家的小姐,
你看我從頭至腳可有這些富麗閑妝?然七
八年之先,我也是這樣來的,如今一時比不
得一時了,所以我都自己該省的就省了。將
來你這一到了我們家,這些沒有用的東西,
只怕還有一箱子。咱們如今比不得她們了,
總要一色從實守分為主,不比她們才是。”
岫煙笑道:“姐姐既這樣說,我回去摘了就
是了。”(第五十七回)
在上例中,寶釵見岫煙裙子上有一個碧玉,顯得很奢侈,便勸她要從實守分,注意節儉。首先,寶釵運用了類比中的反比的方法進行勸說:只有大官富貴之家的小姐才戴這些裝飾,岫煙并不是大官富貴,戴這些就顯得奢侈浪費了。然后,寶釵又運用了類比中的正比的方法進行勸說:自己因為家境并不富貴,所以非常樸素,岫煙也不富裕,故也應該樸素一些。最后,寶釵又運用了類比中的反比的方法進行勸說:自己過去富貴的時候,也是這樣奢侈的。如今,家里比不上從前了,就應該節儉一些,該省的都省下。岫煙聽后,馬上接受了寶釵的勸說,她承諾回去后就把玉摘下來。
(四)對眾人的勸說
寶釵與眾人說話的地方共約有16處,其中寶釵對眾人的勸說有5處。在這些勸說中,有3處運用到了對比或類比的方法。下面,我們選取1例進行詳細的分析。
寶釵道:“這也罷了,倒是讓媽在廳上
歪著自如些,有愛吃的送些過去,倒自在了。
且前頭沒人在那里,又可照看了。”探春等
笑道:“既這樣,恭敬不如從命。”
(第六十二回)
在上例中, 在寶玉、平兒等四人的生日宴會上,薛姨媽自稱不合群、太拘束了,要回到廳上去躺躺。尤氏等眾人執意不肯。于是寶釵運用對比的方法對眾人進行了勸說:在這里媽媽感到很拘束,若到廳里去休息,愛吃的東西都送去,也沒有受虧待,反而自在一些。經過這樣的對比勸說,寶釵便說明了讓媽媽回廳里的一個好處:自在。緊接著,她又說出了第二條好處,即媽媽到廳里去可以順便到前頭去照看照看。眾人聽后自然接受了寶釵的勸說。
此外,寶釵與地位比自己低的下人的對話共約有31處,其中寶釵對平兒、襲人、鶯兒、香菱、李嬤嬤這些下人進行過勸說,總共有11處左右。在這些勸說中,有8處運用了對比或類比的方法,這種手法的運用使得事理和觀點更加清晰明了。
通過對寶釵的對話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勸說占她的總對話數的近一半,且其勸說對象的覆蓋面很大,寶釵在勸說中的最大特點是:大量運用對比或類比的方法,使得事理和觀點更加清晰明了。可以說,“喜勸說”是薛寶釵的一個顯著的性格特征。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白盾,汪大白.紅樓夢爭鳴二百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李希凡,李萌.傳神文筆是千秋——《紅樓夢》人物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周思源.周思源看紅樓(圖文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王如意.紅樓紛華話處世[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彭有明,黃岡師范學院教師;吳駿,黃岡師范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