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象形文字為其藝術語言的中國文學,與電視藝術有著內在的相通之處,電視藝術能否具有雋永的韻味、精美的形式以及吸引人心的魅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要依靠于文學的。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而小說更是文學的“大戶”,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社會生活的矛盾。正因為它具有的這種特性和價值,因此許多的時候也就成為戲劇、電影和電視劇改編創作的文學母本。
一、電視藝術與文學的聯姻式滲透
電視劇是電視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種表現形態,談及的文學性對于電視藝術的意義,主要就是文學性對于電視劇藝術的意義。從劇本的文學創作開始,就決定了電視劇接受文學滋養的先天性,各種文學手法的借鑒也是電視劇從文學中吸取營養的主要方式,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一種文學傳統、文學精神的傳承,這才是電視劇最應該感恩于文學和文學性的地方。文學作為所有藝術形式中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藝術形式,它的超越性的精神氣質融入電視劇的血脈,將是文學性對于電視劇藝術的最大意義。
電視藝術和文學,雖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它們的外在特征、內在品質、表現媒介以及接受方式也有著很大區別,但是,作為文藝大家族中的兩個相近門類,它們在創作方法、審美形態和藝術趣味上又存在著很多的共同性。許多優秀的電視劇都是從優秀的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許多優秀的編劇也都有過從事文學創作的經歷,甚至其中有不少編劇本身就是文學作品原著的作者。正是內在的共同的文學性訴求將電視和文學兩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果說電視藝術從文學中汲取了養分,而文學對電視的再度青睞卻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底蘊。
電視成為文學藝術的一種傳播和接受手段,文學這一概念也隨著藝術傳播媒介形式的更新而不斷發生著變化。文學是一切電視劇目創作的基礎,電視離不開文學性。電視屏幕上出現最多的電視文學形式還是諸多經過改編的影視劇,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被搬上熒屏,變得膾炙人口,曾經內斂含蓄的文學內涵也越來越讓人“明察秋毫”和“一目了然”。從文學作品到電視文學,就其傳播手段來說,這是從閱讀“文學作品”到觀賞“電視文學”,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電視文學是大力普及文學,進一步發揮其社會功效的最好方式和途徑。
二、電視劇改編與文學創作之間的區別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藝術體裁,與電視劇劇本這種為表演和拍攝工作服務的文字工具自然存在著諸多差異,電視劇改編與小說創作這二者的表現手法是截然不同的,其一,小說表現手法以敘述為主,電視劇本表現手法以對白為主 ,這是小說和電視文學劇本寫作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寫小說,自然離不開刻畫人物、講述故事、描寫人物肖像和心理、描繪社會和自然環境、交代相關人物和歷史背景等等,表現手法是以敘述為主;寫電視文學劇本,同樣也要刻畫人物、講述故事、剖析人物心理,但表現手法恰恰不能使用敘述,而是以人物對白為主。
其二,小說作為敘述性文體,自然要以敘述為主,但并不是涵蓋所有的小說,有些刻意追求的小說除外。改編電視文學劇本,除了少量的旁白,小說式的敘述幾乎一丁點兒也用不上了。如果將小說改編成供拍攝用的電視文學劇本,必須要把小說通過敘述表現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心理活動,想辦法變為人物對白。
其三,小說表現手法以敘述為主,電視文學劇本表現手法以人物對白為主,是兩種文體所決定的。作者在面對兩種文體時,創作的思維狀態和微妙感覺也完全不一樣。寫小說時,感覺似乎自己在與自己心靈交流,作者猶如當事者;而改編電視文學劇本時,感覺似乎劇中人物與人物直面對話,作者仿佛是旁觀者。
再者,小說塑造人物可以調動一切手段,劇本塑造人物只有靠臺詞和動作。寫小說塑造人物、刻畫人物性格可以調動敘述、白描、對話、動作、心理描寫、肖像描寫等一切文學手段,隨心所欲,十八般武藝盡顯神通;而改編劇本,在塑造人物、刻畫人物性格上只有臺詞和動作這兩種外化的基本手段,同時還得要肩負推動情節、講述故事,甚至搭建結構的重任。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最終根植于讀者心中,一百個人心中可能有一百個林黛玉,一千個人心中可能有一千個賈寶玉。電視劇就不一樣了,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通過演員二度創作,最終活生生地映入觀眾的眼睛,一百個人眼里往往只有一個林黛玉,一千個人眼里往往只有一個賈寶玉。
最后是人物關系問題,小說中人物關系可以不大講究,而劇本里人物關系遵循三角鐵律,電視文學劇本要求戲劇沖突,這是這種文體唯一的價值取向。電視文學劇本應歸屬于戲劇,戲劇必須要有戲劇沖突,而生成戲劇沖突的土壤和點燃炸藥包的導火索,很大程度上依賴和仰仗于人物關系。
三、文學名著與電視劇的改編
將文學名著改編成電視劇,不僅是將以文字作為表意符號的文學作品,變成以聲音和圖像為表現手段的電視作品,而且應看到兩者間的不同。文學靠語言的魅力,可以調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而電視劇不可能將文字所描述的全部細節,特別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和評論性語言盡數變成屏幕上的圖像,但是它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盡現動態的形象體系。文學名著的改編能夠提升電視劇的文學基礎和文化內涵。
改編自名著的電視劇本身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名著的高超的藝術價值和魅力,可有效地保障電視劇的質量。名著的普及效應和人們對改編效果的心理期待,可明顯地增強其傳播作用。這都是提高收視率的重要前提。
我國電視劇只有短短20多年的發展歷史,它的生長和發展更多地依賴于改編其他藝術門類的作品。中國是文學大國,有豐富的文學資源可以利用,從《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到《聊齋志異》和“三言兩拍”中的故事,都可以在屏幕上找到它們的身影。現當代文學中的名著也是電視劇改編者熱衷的題材。
要想將文學名著改編成優秀的電視劇,首先要在劇本上下功夫。編劇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扎實的藝術底蘊,深刻挖掘原著的內涵,忠實自己對原著的認識和理解,不為利益驅使。其次,導演、演員等主創人員也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更好地把握劇本的角色。最后加上嚴肅的拍攝和后期制作,才能拍出好的作品,三者缺一不可。
對文學名著改編電視劇的關注,不僅僅是理論上的一個起點,也是藝術創作實踐中的一個起點,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再一次確認了文學作為藝術母體的特殊位置和重要作用。文學,作為營養藝術的大樹,作為催生藝術新芽的沃土,將為新生的一切藝術媒體提供著不竭的源頭活水。
四、夯實電視劇的文學基礎
近幾年來,中國電視劇空前繁榮,它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影響最廣泛,受眾最巨大的一種文化樣式。然而,我們也不無憂慮地發現,大量充斥熒屏的,卻是一些觀眾“不愛看”和“不好看”的非審美化的電視劇,其藝術含量與文化內涵少之又少,這說明中國電視劇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有待于電視人對文學性的重視和電視劇作品中文學價值的提高。電視劇藝術品位的高低與它本身文學性的強弱、文學價值的高低有著極為密切和直接的關系。
文學的繁榮為電視劇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文學作品與電視作品作為一種敘事藝術,具有共同的規律,因此,電視劇的發展離不開文學的支持。近年來,電視發展的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脫離文學的滋養所致。文學是需要潛心創作的,電視劇的創作與改編也是如此,要改變目前的現狀,更應該夯實文學的地基。
(作者簡介:解寶林,甘肅電視臺公共頻道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