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突尼斯特派記者 吳文斌 本報記者 黃培昭
阿拉伯人將北非地區稱為“馬格里布”,意為“日落之地”。在全球經濟江河日下的今天,這塊“日落之地”卻展現著不一樣的景象。美國《商業周刊》日前報道稱,歐美企業紛紛進軍馬格里布地區,開工設廠,該地區正成為全球新興的制造業基地。突尼斯大學經濟學教授穆罕默德·拉杰布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位于馬格里布中心、被譽為“北非綠洲”的突尼斯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比較健全的法律法規,成為歐美企業眼中的寶地。
“日落之地”吸引歐美企業
據美國《商業周刊》報道,柏林墻倒塌后,日本住友電工開始在東歐國家建分廠、辦企業,如波蘭、保加利亞等國都有日本公司的分號,迄今住友電工在這些國家已建有10多家工廠。然而現在,住友電工決定不在這些國家開設新廠了,而是改在歐洲的南部,即北非國家建廠。
住友電工并不是唯一在北非地區設廠的外國公司。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眼下在北非地區有1萬多雇員,生產從機身壁板到高壓管道等多種飛機配件。空客還打算明年在突尼斯建立一個總投資為7600萬美元的工廠,工人將多達1500人。同時,高科技跨國集團公司、世界500強企業之一法國賽峰集團在北非地區也設有6家飛機零部件生產工廠,有1400多名員工,僅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的工廠就有600名工人,月薪為315美元。
此外,法國雷諾汽車公司也即將在摩洛哥丹吉爾建廠,雖然金融危機使開廠儀式推遲了一年,但雷諾表示,公司將恪守承諾,在馬格里布及其周邊地區生產低價位汽車,“我們對該地區市場前景充滿樂觀”。
地理位置、人才優勢突出
地理位置優越,是馬格里布地區吸引歐美企業得天獨厚的條件。馬格里布是歐洲后院,像摩洛哥北部港口城市丹吉爾與西班牙只有一條直布羅陀海峽之隔,兩地距離約13公里。
工資便宜,勞動力廉價,是這些國家引起西方國家辦廠興趣的第二個優越條件。這些國家月平均工資只有195美元至325美元,而雷諾在東歐國家如羅馬尼亞的分廠工人工資至少要670美元以上。此外,北非地區工人教育素質很高。摩洛哥在一些地區開設美國式學校,所有課程都用英語授課,學生至少要在國外留學一個學期。突尼斯更是以開放而著稱,《環球時報》記者在當地采訪時發現,突尼斯女性很少戴面紗,而且記者所接觸過的女性都受過高等教育。正因為這樣,世界經濟論壇把突尼斯的數學和科學教育質量列為全球第7,遠高于美國的第48位。
突尼斯受沖擊相對較小
這塊“日落之地”的欣欣向榮也在被譽為“北非綠洲”的突尼斯身上得到體現。2008年,突尼斯外來投資創下新記錄,達33.258億第納爾(1美元約合1.4第納爾),同比增長54%。直接投資項目344個,創造了1.6303萬個就業機會,其中主要集中在工業和制造業,從而使突尼斯去年GDP保持了6.3%的增長率。
突尼斯大學經濟學教授穆罕默德·拉杰布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面前,沒有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突尼斯也受到沖擊,一方面,突尼斯的工業產品、紡織品主要出口歐洲,金融危機發生后,突尼斯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突尼斯是旅游國家,主要客源來自歐洲,經濟危機使歐洲游客數量大幅減少。因此,突尼斯政府將今年GDP增速調低到5%,但也有分析人士預計會降到3%左右”。
拉杰布教授也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突尼斯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突尼斯作為地中海自由貿易區和地中海聯盟成員,享受各種優惠政策和待遇;此外,突尼斯沒有大型國際性金融投資銀行和公司,而且政府對銀行和金融業監管較嚴,因此并未受到金融風暴的沖擊”。▲
環球時報200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