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峰 呂 速 李秋萍
隨著春節的腳步,賀歲片蜂擁而至,2008年的國產賀歲片果實豐碩。國內著名導演執導的如陳凱歌《梅蘭芳》、馮小剛《非誠匆擾》等有強大宣傳攻勢的電影也已經悉數登場。各個電影制片廠為了票房都想搶占先機,于是乎由馬儷文執導,葛優,段奕宏等十多位紅星主演的影片《桃花運》11月20日正式在全國上映。由于對導演原來片子的喜愛,對為數不多的女導演的女性的主體性別身份的關注,筆者對這部女性導演的首部重要商業賀歲電影還是頗為期待,于是上映當天就抽空去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對于馬儷文來說,賀歲喜劇是一個尷尬的領域,在她之前的作品《我叫劉躍進》等就已經流露了她對電影的定位和側重點,這樣的都市愛情喜劇,顯然并不是馬儷文的強項。而且賀歲片的大基調以及“調侃近幾年國產大片”的影片熱點,注定劇本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適度的夸張和荒誕,甚至要有抱著游戲人生的心理。因此筆者是在比較期待和擔心的狀態中看完這部電影的?!短一ㄟ\》的故事是由五個完全不同女人的愛情展開,一言以蔽之,是一出老中青三代“剩女”拼命把自己嫁出去引出的悲喜劇。導演以戲謔嘲諷的方式來對所謂的大齡“剩女”生活百態進行一翻剖析。在拍攝手法上導演通過五條線索來進行,但是故事的架構的確有些混亂,虎頭蛇尾,這五條線鋪到最后真的有些收不回來的感覺,結局相當倉促,讓人覺得這電影的時間要到了,該結尾了,但這種結尾并不是順理成章,或水到渠成的結局。同時,在看《桃花運》有時我真的能感受到導演想說什么,想告訴我們什么,但遺憾的是在看的時候只有笑,想不起更多術語。
賀歲片的主要功能似乎就是引人發笑,作為女性導演執導的愛情片會有其獨特的視角。因此喜劇因素是電影的一大賣點,電影是以喜劇加上國內頗有觀眾緣的演員來吸引觀眾的眼球,票房是導演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但除此之外似乎導演還想表達點什么,揭示點什么。至少在和許多朋友聊天的時候,雖然對該片褒貶不一,但似乎都比較贊同的是,導演想最直白地反映都市“剩女”的問題。事實上近年來都市“剩女”一直引起相關人員和大眾的關注,但是從社會學的層面上來進行研究的并不多見,因此作為女性導演通過影響較大傳媒對此社會現狀進行反思,具有一定的社會現實意義和影響,但是從電影的拍攝手法或者電影的結局來看,導演的意圖是否實現還是一個較大問題。另外本文關注的并不是這類社會問題的解碼,看電影直觀感覺和思考之后,發現電影和近年來頗為熱門的女權主義尤其相關,女性的愛情電影,女性的獨特視覺,主角女性,反觀整部電影,男性似乎是配角了,似乎導演以某種方式反映了女權主義的特征,即女性在電影中的主導地位。但是整部電影觀看下來,雖然是從女性的視角陳述女性的愛情,但從電影的實效來看(各個女性尤其是年紀大的女性在愛情中都是處于被支配地位,都是處于弱勢群體一方,她們的愛情都是帶點詼諧的悲哀),導演是不折不扣的以男權中心來描述女性的愛情的,骨子里女性導演是反女權的。
女權主義(Feminism),源自西方,女權主義一詞,從理論可以追溯到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啟蒙運動以后;中國的女權主義運動是從五四運動以后,隨著西方文化的傳人而進入中國的,起初主要是婦女解放運動,民國時期破除封建禮教,維護婦女的生存權,提高女性地位。新中國成立之后,從制度上維護女性權益,促進女權運動健康發展,廢除妓女、童養媳、買賣婦女等丑惡現象,推進男女平等,對于推動婦女解放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優化了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提高女權意識。因此,女權主義的理論的表達和訴求的內涵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進一步促進女權主義訴求層次的提升,而女權主義訴求層次的提高,又進一步促進婦女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向著男女平等的社會發展。
不論在中西方,女權主義所以引起爭論是很多的。在中國作為中國女權主義代表人之一的李銀河,每一個觀念、每一篇文章都會引起較大爭論,當然這些爭論多數都是缺乏理性的。把女權主義用正確與否觀點來討論本身就是有問題的。當然要理清女權主義那是學者的事情,女權主義又有各種流派,表面上復雜紛繁,其中的溫和派和激進派思想差別還是很多,但如果從簡單的角度來看女權主義,理論上講,女權主義的基本目標確實應該是男女平等,在家庭、社會、情感、勞動、就業、政治、文化等方面,就是應該倡導平等、和諧、尊重、寬容。女權主義是不咬人的,女權主義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力求眾生平等。女權主義要解決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女權主義要關心的主要問題是女性自覺意識的喚醒,女性教育問題、女性就業和再就業問題等問題。但最為重要的是女性權利意識的覺醒。但令人驚奇的是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女權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非但沒有朝前的趨向,相反有明顯后退的趨向,女權主義在中國所引起的爭論還是非常巨大的。一些女權主義的某個觀念都會引起軒然大波。女權主義與中國特定的文化相遇和碰撞。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變異,尤其是對“女權主義”這一外來詞語形成的種種曲解或誤解,造成了眾多女性學者對于“女權主義者”立場的不認同,把女權主義等同于后女權主義,把女權問題推向極端,認為女權主義就是推翻男權大山,把男權壓倒在女權腳下。由于對女權主義的諸多誤解,加之中國勢權文化傳統本身存在的深遠影響,在男性自身的男性霸權受到侵害時,在現代社會消費文化的影響下,淑女文化蔚然成風的大眾文化把女性的權利意識壓制到較低點,表面喧囂的女權主義也停留在討論而已,女性的自我意識還處于比較淺的層次,甚至大眾的意義有某種回復女性的男性附屬地位的趨勢,這從以《桃花運》為代表的反映女性愛情的電影可見一斑。
《桃花運》是一位女導演寫兼導的,她把女人往弱者方向靠,影片中女人都是弱者!在與男人斗智斗勇的過程中,電影里的女人基本都流露出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無以為繼的一面。電影的意識形態在塑造女性的愛情附屬性,而把女性主體意識取消。在導演的鏡頭下,女性的角色都是荒涼的、無奈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該電影通過女性角色的軟弱化為男性霸權的合理性滲透于大眾領域,通過電影的方式宣傳了女人如何在25歲之前把自己嫁出去,成為“剩女”的代價是非常巨大的,大齡“剩女”幾乎沒有可能成就美好的愛情和婚姻。在導演一個個鏡頭中,對大齡“剩女”的鏡頭都是悲涼的、可憐的。但問題是對大齡“剩女”的形成原因和生存狀況和是否已婚的直接聯系是否是比較霸權的觀念?即女人要幸福趕緊嫁人吧,這種思想其實已經暗含一個基調即女人只是附庸。女人是為愛情而活。不可否認不結婚也許是不完善的,但誰又能說結婚就能代表幸福?凱爾凱廓爾不是明察秋毫地說過,結婚和不結婚的都是錯誤的。顯然電影的輿論作用還是大的,從電影院出來之后,旁邊的二十一二歲的小女孩和同伴大聲嚷嚷要發揮各種魅力快速地把自己嫁出去,當然這只是部分人的想法,但聯系起平常報刊媒體(尤其是時尚雜志的)對女人的美貌和結婚狂轟濫炸的造勢??偟挠^點是女人不漂亮是有罪的,女人25歲不出嫁就很難有幸福。那么導演的選題和拍攝確實有警示作用,導演懷有女性特有的慈悲來警示大齡“剩女”放下身段面對現實吧。問題是,嘲諷也好,溫情也好,女人的角色在哪里?獨立的女權文化在哪里?女性的存在只是為男性,女性還是男性身上的一根肋骨嗎?我不是女權主義者。但是還是強調女性作為大自然的恩惠,有其獨立存在的意識和獨立的存在價值,并不是與男性作為參照標本的女性才是所謂的女性。你可以否定極端的女權主義。但是不能否認女權主義是一種行動的方式,一種存在的方式,一種思維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種存在方式,女性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來存在,女性不能以男權的方式來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是對女性權利的背叛,是對當前流行的庸俗的淑女文化的思想的迎合。該電影反映了所謂精英女性對女性權利的反叛和不屑,女性反對女權主義,中國的女性權利意識和權利現狀。所以眾多人對李銀河非??瘫〉目谡D筆伐也是情理之中。因為大眾文化就是反女權文化的。不信你去看看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