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
[摘要]近幾年,韓國電視劇在國內上演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達到了頂峰。獲得好評的同時,異議也隨之而來。暫且不論孰是孰非,韓劇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順利地占領了中國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近期這一“韓流”難以延續下去,日暮西山似乎已成定局。從文化接受的角度分析韓劇的成功與走向可以認知當代電視劇創作狀況的一隅。
[關鍵詞]文化;接受,大眾化;求新
從1997年中央電視臺第一次播放韓劇《愛情是什么》開始,各個電視臺相繼大量引進韓劇,到現在有家庭倫理劇《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看了又看》、《人魚小姐》、《黃手帕》等,青春偶像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巴黎戀人》、《浪漫滿屋》等,迷你連續劇《順風婦產科》等,在各臺一輪又一輪不斷熱播。可見,韓劇作為一股文化熱流已如火如荼地涌入中國。
一、韓劇成功地打入中國市場的原因
從文化接受角度來看,韓劇成功地打人中國市場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獨特的民族風情引發了接受者的好奇心
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對娛樂內容的需求實為眾口難調,但對于韓劇的接受卻有相當的普遍性。不去考慮韓劇導演如何挖空心思編撰劇情,選取演員,怎樣拓展市場,單純審視韓劇的民族風情就足以引起人們的好奇。朝鮮半島有著與中國不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民族性格,以現實的手法描繪本民族的魅力風情就會形成韓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韓劇中,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活場景比比皆是,再配以夸張色彩的肢體動作給人新鮮好奇的感受。比如:排骨可以用來接待尊貴的客人,甚至作為禮品贈送。裝飯用一個很大的碗,甚至是盆,把飯送到嘴里后用勁地含住勺子,再用力把勺子拉出來,吃面不用碗,直接用鍋蓋接著吃,而且總是吃得津津有味。每個人過生日都要喝海帶湯;喝酒的時候總是用手擋著嘴,如果是和長輩一起喝酒,還要側過身去-女人說話時的面部表情極為夸張,聽到問題的第一個反應是:“啊?”,眼睛和嘴巴會張得很大,平時溫柔可親,一生起氣來就大聲地喊:“呀!”有的時候還會鼓著腮幫子,朝自己的劉海吹氣,或者瞪大眼睛指著別人的鼻子說:“你死定了!”這樣的民俗風情是國內觀眾沒有領略過的。此外,如飲食文化中的“泡菜文化”,婚禮場面中的服飾文化等等,如此豐富多彩的韓國民族文化帶給中國觀眾與眾不同的感受。
韓劇所表現出來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細節顯示了獨具一格的民風民情,而當今的中國人對異域文化已經形成敏銳的感受力和強烈的探知心理,如同曾經的港臺劇、日劇的成功,都是因為新鮮的氣息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受。也正是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好奇心理,給了韓劇足夠的生存空間,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2相近的文化底蘊生成了接受者的親近感
由于開放的市場和商品觀念的不斷更新,后現代主義觀念及其文化現象滲透到全球文化的方方面面,對藝術創作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影視藝術也面臨這一挑戰。但是,在經濟和文化發達的背景下生產出來的韓劇中并沒有滲入花哨、不確定性、多元化、零散化、大眾化等支離破碎的后現代因素,相反是在劇作中著力表現傳統的文化精神。如此,韓劇給人的感受是消解了現代人內心世界中的緊張、壓力,以及人際關系的疏遠、冷漠、懷疑,從而帶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回家”的感受。
歷史上,朝鮮半島與中國陸海的往來便利,文化交流頻繁,韓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這在韓劇中得到了豐富的展示。韓劇善于自然而然地反映社會生活的原生態,演繹的多是日常化、平民化的生活場景,創作者甚至有意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細碎化,更加細致地關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劇中表現的相知相愛、夫妻情感、家長里短、婆婆媽媽的生活狀態濃濃地滲透著儒家文化的中庸、孝悌、長幼有序、本分仁愛、崇尚節儉等觀念,這與中國人歷來注重家庭的穩定與和諧的觀念是相一致的。可以說,在面對現代生活的種種壓力下,韓劇帶給中國觀眾的是清新松緩的精神享受。在相近的文化內蘊的感召下,觀眾會產生濃厚的歷史感、懷舊感,以及對古老傳統文化的遙想,使接受成為必然。
3以真情實感為本的美學追求激發了接受者的共鳴
觀眾的欣賞水平受多種因素制約而參差不齊,接受心理的具體情況又是復雜多變。一部作品能夠贏得普遍的接受,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情。以情為本,把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的情感真切地表現出來,表達蕓蕓眾生的內心世界是韓劇得以接受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在種種情感中,韓劇尤其著重表現溫情,以人情、愛情、友情和親情為主要內容的脈脈溫情來連接情節,這些細微的情節常常是浪漫溫馨的片段或內心深處涌動的回憶。表現手法上描述細膩、含蓄浪漫,真實親切。溫情加之簡單而又觸動人心的對話,娓娓道來,滋潤心田,使平淡的情節事件牽動人心,感染觀眾與之一同歡喜悲傷。
韓劇在表現此類情感的時候往往追求一種凡俗的美,這種美真誠地描摹世態人情,充滿人類真摯的愛、質樸的同情與關懷,生成了追求真情實感、返璞歸真的審美價值。所以韓劇劇情簡單,卻蘊含著濃濃的人情味,它以平常心呼喚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不追求思想上的深度,不做過多的挖掘、詮釋、折射,遠離英雄主義、使命責任、崇高偉大,以相識相知、感同身受的敘述使接受者與劇中人物一起體會生活的浪漫或溫馨、淡淡的憂傷和無奈,使觀眾獲得了尋求真切情感的機會,也找到了對生活產生共鳴的伙伴。韓劇的這種特點與這一階段中國觀眾的期待視野是相一致的。
綜上所述,韓劇反映的生活現象,體現的價值觀念、文化品格和審美追求都為其成功加上了沉甸甸的砝碼。它以新的視角和新的敘述方式,把生活輕松化、溫情化,自然而然地傳達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一樣的面孔結合相近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追求給中國觀眾帶來別樣的、新鮮的心理感受,迎合了口味多元化的需求。
二、韓劇已經式微
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經歷發生、發展、高潮、衰亡,如今的韓劇正在走向沒落。關于其式微的原因有各種評說,一般認為是情節拖沓、劇作冗長,模式老套,劇情單一,人物雷同等等。但是,如果把這些缺憾換一種方式來表述,其實就是韓劇的長處:簡單的情節、細膩的情感。注重細節的描繪,有條不紊地展現生活……這如同情侶之間的長處與短處常常是相對的,愛你,短處會變為長處;恨你,優點會轉變為缺點。其實,藝術的模式或者主題是難以改變的,比如愛情主題中三角戀愛模式,古今中外各種藝術形式對此做了無數的闡釋,平庸者屢見不鮮,但其中也不乏經典,如《亂世佳人》、《泰坦尼克號》等。其成功就在于自身所展示的獨特魅力和全新品格。
那么,韓劇式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在后現代文化的語境下,造成了審美觀念的通俗化、大眾化、流行化、多元化,而影視藝術的接受者是平民大眾。這就在無形中加大了其創作的難度。客觀地說,新鮮感是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歷數曾經在國內引起轟動的影視精品,美國的《大西洋底來的人》、《神探亨特》,日本的《阿信》,港臺的《霍元甲》、《上海灘》,都紅極一時,為人們津津樂道,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求新。追求新的形式,如新科技、新的場景、新的動作帶給大眾的是全新的畫面、全新的感受,追求新的內容,如新的情節、新的個性、新的理念會帶給觀眾新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品格,如此才能滿足觀眾的視覺享受和心理需求。但是這種“新”難以尋求一個恒定的標準,時代快速發展,事物日新月異,接受主體的認知、感受,以及審美追求都在時時刻刻地發生變化,而且這種轉變難以預期,常常導致今日的經典瞬間會成為昨日的黃花。
所以,客觀地說,這一段韓劇的興盛不過是快餐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迎合了后現代文化的需求。其成功是必然的,它表現的文化內涵、審美理想既有民族的特殊性,又具有東方文化的普遍性,帶給觀眾的是全新的感受,從而形成了一種開放互動的文化氛圍,廣泛地引起觀眾的共鳴。其沒落也是必然的,一方面,快餐文化的特點是通俗的大眾化,產品制作周期短,講求速成,善于造成轟動效果。但是短期流行是它致命的弱點,這是后現代文化現象的普遍規律。另一方面,接受者長期地面對大量的一成不變的審美對象,興趣必然會減弱,必然會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難以產生審美愉悅,甚至會表現出對對象的厭棄。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當我們對韓劇揮手說再見時。期望韓劇會有新的起點、新的創意,展示新的面貌,再次給中國觀眾獻上影視娛樂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