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震紅 毛 紅 劉春玲
[摘要]后殖民文學其實涵蓋了“后殖民地文學”和“宗主國關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文學”。最為經典的英國后殖民小說應該算是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本文試圖通過英國經典文學作品在文本中折射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擴張和衰敗的過程來分析其帝國意識的延續和流變,并揭示西方作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經典作品中塑造的“他者”形象,為帝國神話的合理性、鼓吹帝國秩序、強調服從白人殖民者的思想提供文學依據。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殖民話語,他者
一、“后殖民主義”與“殖民話語”
“后殖民主義”一詞出現并流行于20世紀晚期。作為一種新興國際文化思潮,它與后現代主義等西方主流文化密切相關,而且其影響正在日益擴大。后殖民主義又稱為后殖民批判主義。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是對當今世界出現的后殖民社會狀態的反映,其實質是要反對歐洲中心主義,反對當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這些發展中國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權主義,力圖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從世界文化的邊緣狀態回歸到應有地位,甚至成為新的文化中心。
所謂“殖民話語”,是指大量存在于18世紀晚期以來西方學術和修辭文本中控制和重構東方(或廣泛意義上的非西方)的特定話語,它們把東方想象或表述成—個異樣和落后的“他者”,并借助一種制度化了的知識與權力體系,為西方主宰和利用東方提供了強大的理論與道德支持。薩義德對東方主義話語的剖析旨在顛覆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一個定見。也就是對純知識的追求是超越政治與功利的。在他看來,這些實踐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權力運作和技術操作之中——“所有的表述,因其是表述,都首先受表述者所使用的語言,其次受表述者所屬的文化、機構和政治氛圍的制約。”在此基礎上,薩義德將福柯的“話語權力”理論和葛蘭西的“霸權”理論引入到他的分析中來。
二、殖民話語在《黑暗的心》等后殖民主義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后殖民文學其實涵蓋了“后殖民地文學”和“宗主國關于殖民和殖民地的文學”。可見,后殖民文學包括了英國文學中的部分有關殖民與殖民地的作品。
最為經典的英國后殖民小說應該算是約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侯維瑞先生指出:吉卜林的作品中滲透大英帝國的殖民主義意識和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優越感……在同一時代的作家里,只有康拉德以誠實的態度對待帝國主義,并因此成為一個杰出的藝術家……他雖然在性格氣質上傾向保守,對大英帝國也不乏忠誠,但藝術家的誠實與良知常常占上風。《黑暗的心》是他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最徹底的揭露和最無情的譴責。他對殖民主義的奉行的痛惡是顯而易見的。“另外,還有人說過,在這部小說中,康拉德雖然表現出對西方特別是比利時帝國主義的擴張,以及對民族剝削和壓迫的不滿,但是也流露出明顯的殖民主義的潛意識。其實,《黑暗的心》既有反殖民主義的一面,又有殖民主義的一面,反映了殖民主義話語。總之,該小說多方位、多角度地涉及了英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的狀況,是后殖民文學的—個典型。
另外一部引人注目的有關殖民的小說是《印度之行》。小說中,主角是代表兩個對立世界的英國殖民者和殖民地印度的居民。故事是關于殖民者和當地居民的對立沖突,反映出作者福斯特既有西方殖民主義者的種族偏見,又不乏對印度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事業的同情。因此,有人認為這部小說“不僅蘊含著鮮明的反殖民主義思想,而且還具有濃厚的殖民主義意識”。此外,還有人認為《印度之行》中除了歷史而客觀的印度和東西互動關系中的印度形象外,還有非常隱晦的“東方學”印度的一面。這是一種另類的東方。有人認為“作為人道主義者的福斯特當然無法完全超越他的年代,于是,非常不幸地,《印度之行》里也就留下了一些東方學的臉譜”。
小說《簡·愛》同樣也蘊含著豐富的后殖民主義與英國的后殖民小說的后殖民主義解讀因素。這部小說寫于殖民帝國大肆擴張之時,當初強大的帝國主義意識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因此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也就帶有濃厚的殖民主義意識。正如有學者所言:作為宗主國的女性,勃朗特絕對沒有意識到她在用羅切斯特的邏輯把伯莎·梅森關進閣樓,又從簡·愛的視角把她描寫成野蠻的動物時,使用的是具有壓迫性的殖民主義話語。對于勃朗特來說,伯莎·梅森只是個道具,一個無足輕重的他者。然而耐人尋味的是,這個他者卻恰恰是來自大英帝國的女人。勃朗特這一看似隨便的人物安排卻流露出了她作為宗主國臣民的無法掩藏的優越感和對殖民地人民理所當然的貶低。除了以上三部小說外,《魯濱孫漂流記》、《名利場》、《遠大前程》等眾多作品也蘊含著豐富的殖民解讀的意義。我們相信,一旦擁有了后殖民主義的新型批評方法和視角。我們可以進一步發現更多類似的后殖民小說,并對其重新解讀和詮釋。
三、結語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擴張和衰敗歷史過程中,通過分析著名英國作家的作品,能了解其中帝國意識的延續和流變,這些文本中因循的帝國話語以及歐洲中心、西方先進,白人優越的帝國意識,以及在不同歷史階段這種思想的流變和不同的體現形式來揭示西方作家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在經典文本中塑造的“他者”的形象。在帝國語境的建構中,為了證明帝國神話的合理性,作家們塑造了東方的劣等民族的形象,證明白種人認為他們賦有天生的優越性和改造世界的歷史使命,鼓吹帝國秩序、強調服從白人殖民者的思想貫穿于英國文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