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財富共享,是政府的責任所在,亦是民眾的幸福所倚。責任政府的構建,就是要在利益分化、價值多元的當前環境下,為財富的創造和分配提供合理的制度平臺,讓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作為一種政府形象,創造財富是責任政府的第一要義,公平正義是責任政府的道德核心,關注民生、扶貧濟弱構成了責任政府的基本德性。
關鍵詞財富共享責任政府公平正義
中圖分類號B82-0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1-0018-04
“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我國政府職能作出的明確界定。作為社會的引領者,政府對社會和民眾起著示范和引導作用。一個講責任的政府,才會打造出一個講責任的社會,也才會培育出講責任的公民。財富共享的實現,是政府的責任所在,亦是民眾的幸福所倚。因此,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實現財富共享,應從加強政府責任建設、塑造責任政府形象開始。
一、責任政府:一種政府形象
所謂責任政府,是指一種政治原則,以及建立在這種政治原則基礎上的政府責任制度。政府應把老百姓的利益看成是最高點,真正從公共利益出發,善于傾聽民眾呼聲,了解百姓疾苦,及時解決公眾的實際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對政府的信任感,增強政府的責任心,從而有效的推進政府工作,真正樹立起“創新、務實、廉潔、高效”的新形象。責任政府是一種政府形象。政府形象是構成政府影響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決定政府政策能否為公眾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的一項重要因素。政府形象決定的政府影響力、凝聚力和號召力是一種能力資源。
責任政府是一個近現代的政治概念,是近代民主政治發展的產物,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之一。“1999年國際行政管理學會召開了第一次專題性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主題就是政府管理的負責性。使政府責任問題在經濟全球化、資訊網絡化、權力社會化的大背景下,成為學術研究的理論前沿和各國人民和政府關注的現實問題。”布萊克維爾政治百科全書中認為責任政府是指一種需要通過其賴以存在的立法機構向全體選民負責,行使行政權力,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合法、合理的,并且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的行政機構。從這個概念上來理解,責任政府是與民主制度、法治理念和公民自由相聯系的,并作為政府與人民之間權責關系進行制度性安排的組織形式。人民大學張成福教授則認為“責任政府既是現代民主政治的一種基本理念,又是一種對政府公共行政進行控制的制度安排。作為民主政治時代的一種基本價值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須回應社會和民眾的基本要求并積極采取行動加以滿足;政府必須積極地履行其社會義務和職責;必須承擔政治上的、行政上的、道德上的責任;政府必須接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控制以保證責任的落實”。浙江大學的陳國權教授著重分析了責任政府在建立過程中監督機制所起的作用。其他許多學者也在理論上對責任政府做了很多探討,但在就具體如何建立責任政府的問題上,特別是我們在建立責任政府過程中存在著哪些障礙性因素,則沒有做更多的深入分析。
在我國當前體制轉軌的重要歷史關頭,強化政府責任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責任政府正適應了這一發展趨勢,它是行政權力合理運作的策略,體現出了主權在民、行政法治與行政倫理的理念。責任政府這一理論模式的確立,有助于推動政府為人民服務和“法治”、“德治”行政目的的最終實現,對于轉型期間我國政府轉變思想,實現職能轉變,實現行政方式的轉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財富共享:責任政府的現代訴求
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提出:“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財富共享,這是一個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在社會利益分化、價值多元化的當前環境下,政府首先要做的是為財富的創造、分配提供新的制度平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加快發展的同時,通過體制和政策上的收入分配調整,讓越來越多的人切實體會到發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要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要求政府從具體事務的圈子里解脫出來,而把精力放在制度建設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上。適應我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要形成科學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這些機制彼此之間其實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其中,最為基礎性的是要形成良好的訴求表達機制,缺少了這一支撐,利益協調機制就無法保證公平,權益保障機制就成了一句空話。
建立訴求表達機制,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深刻把握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緊密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而作出的重要部署。當代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發展,整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所有這些變革、變動、調整、變化,歸根結底就是一個結論:中國社會出現了不同的利益群體,每個利益群體都已意識到自身利益所在,并且開始為實現自己群體的利益而努力。社會利益關系日趨復雜,矛盾、沖突、乃至對立已成客觀態勢。但是,我們現有的從計劃經濟體制延續下來的社會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在應對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方面準備不足,使得社情民意表達不暢,利益訴求體現不力,矛盾與沖突的積累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影響著財富的公正分配,影響著財富共享。
因此,提出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訴求表達機制的要求切中肯綮,適逢其時。
第一,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充分反映利益訴求,是確保我們黨在實現財富共享過程中作出正確決策的前提與基礎。實現財富共享是當前我國政府的一項全新任務,加之這一過程正好與我國改革發展關鍵期相重合,改革的攻堅、利益的協調、社會的整合都更加復雜。盡管我們黨堅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從主觀意愿代表到實際真正代表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比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但什么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不能坐在辦公室里面想當然、拍腦袋,一定要深入實際、深入到群眾中去傾聽、去了解。這種傾聽與了解既需要我們有“下得去”的調查研究行動,又需要有“上得來”的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黨獲得最真實、最可靠、最鮮活的信息與情況,使得我們的各項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使得我們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風切合發展實際,避免因決策失
誤和工作不當引起群眾的不滿和抱怨。
第二,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充分反映利益訴求,是及時化解矛盾、消除沖突,實現財富共享的有效手段與重要途徑。這些年來,人民群眾對于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設拆遷、環境保護、企業重組改制和破產、涉法涉訴等過程中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反映很強烈。對于那些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切實解決了,固然會使群眾滿意,得到群眾擁護;但對于那些存在不公正、不合理、不合適,可又不能立即徹底解決的問題,只要讓群眾表達出來,反映出來,我們的黨和政府表明態度,群眾也是會理解的。這可以有效地消除一些群眾的對立和逆反情緒。事實已經表明,讓群眾把話說出來,把氣放出來,矛盾就會緩和很多。群眾看到了實現其利益的可能性,看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希望,自然心氣就會順了,就會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面。
第三,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充分反映利益訴求要有科學規范的機制保障。在現代社會,不同群體實現自我利益訴求的能力是不同的,方式、途徑也是不同的。如果缺少基本的體制和機制規范,一些力量比較大的強勢利益群體,就可能會利用自己或在經濟方面、或在政治方面、或在文化方面的實力,以不正當的行為去謀求過分非正當的利益。這種行為不僅會侵占其他利益群體的正當利益,導致社會不公,還會破壞國家法度,損害政黨形象,降低政府權威,引發社會問題。而一些處于劣勢的利益群體,如果看到自身利益訴求無門、保護無望,就可能會鋌而走險,引發群體性事件,使得社會面臨動蕩與不穩定。
我們要在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系基礎上,統籌兼顧各方面群眾的切身利益,通過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保障群眾利益訴求的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既把一些強勢利益群體的行為納入制度、法律的軌道,讓他們不能為所欲為,又切實保障普通利益群體的利益,引導他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最根本的價值指向實現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成果、財富上的共享。
三、公平正義:財富共享中責任政府的美德
財富共享的過程,是一個在政府的組織協調下,人民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過程。政府的責任就在于把做好的“蛋糕”分好,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建立健全完善的政府責任體系,建立責任政府,是實現財富共享的組織保證。
(一)公平正義:責任政府的道德核心
公平,作為一個含有價值判斷的規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有道德意味、倫理性和歷史性。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一句非常有影響力的話:“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直到現在,這句話還被許多人奉為認識上的“真理”和行為中的“準則”。公平從一般意義上說,它體現的是人們的一種感受:在社會地位上是否被認可,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上是否公平合理。公平的內涵極其豐富,大致說來,有這樣幾個層次的概念:第一,一般公平和機會均等,即公平指的是平等的規則和人人享有同等的機遇和權利,有人也因此把這樣意義上的公平稱之為起點的公平或條件的公平;第二,分配過程或分配形式的公平,是指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每個人獲得與自己投入相稱的收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等量勞動得到等量報酬,等量資本得到等量利潤;第三,結果的公平,是指人們在最終的分配上的平等、平均。
正義則是指社會的是非標準,扶持社會正氣,譴責歪風邪氣,打擊邪惡勢力。在倫理學意義上,正義是關懷弱者,撫平矛盾。美國學者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言:“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義否認為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自由的正當性。”由此他在《正義論》中提出了著名的正義原則。第一,“平等自由原則”,即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是一種橫向的、平均性的公平,用于處理公民的政治權利。第二,“差別原則”和“機會公平原則”,用于處理有關社會和經濟利益問題。有區別地對待不同的人的“差別原則”是一種縱向的、不均等的公平,它突出了在不公平的社會現實中,為處境不利者提供機會或利益的“補償性”。上述原則可以具體表達為:(1)每個人有獲得最廣泛的、與他人相同的自由;(2)應使社會中最少受惠者獲得最大利益;(3)人所獲得不均等待遇的職務、地位應該對所有人開放。“差別原則”和“補償原則”幫助弱勢人群改變不利地位的基本出發點,表現了羅爾斯對于弱者的深切同情,表明了他公平正義理論鮮明的價值指向。《正義論》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建構一個在道德上值得追求,同時在實踐上可行的正義原則,以此規范社會的基本結構,決定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及合理分配社會合作中的利益與承擔。具體點說,羅爾斯希望用契約論及反思平衡的方法,證成(justify)一組較效益主義及其他理論更合理公平的社會分配原則。
公平正義既是人類衡量美好社會的一個標準,也是人們評價社會政治文明的尺度。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財富共享的過程中,公平正義是政府責任的道德核心。
(二)創造財富:責任政府的第一要義
要能有財富的共享,首先要創造出財富,創造財富是實現財富共享的前提。也即是說,發展經濟是政府的首要行政責任。
人類的一切文明,無一不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可以說,在世界各國奉行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的執政理念下,當今世界生產的高度發展和高速進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整個人類社會生產力的整體水平,使人類社會具備了能夠從根本上長期確保和維持所有人的基本生存條件的經濟基礎,使所有國家和民族都能夠進入擺脫貧困和落后的時代。
發展是硬道理,沒有發展就沒有一切。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激烈競爭中,哪里發展得慢,哪里就會落后。時代發展的巨輪飛速前行,各行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小到一個單位,大到一個國家,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牢牢把握“發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沒有對“發展是硬道理”的堅持奉行,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國的經濟繁榮。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財富共享的理想和目標就會失去依托。
(三)關注民生:責任政府的“落地生根”
隨著我國社會現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民生問題逐漸受到關注。一個社會的發展,如果不以全體民眾的生活水平提高為判斷標準,那么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無法實現,政府責任也不能落到實處。今天的中國,民生已經成為政府責任的重要內容。
民生問題是社會發展矛盾的集中反映。中國處在“黃金發展”和“矛盾凸顯”并存的時期,應當承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社會群體的劃分也在發生著變化。解決民生問題,滿足社會各個階層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困難。民生問題解決得好,才會使整個社會實現和諧。每一口干凈水,每一公里的道路延伸,每一個貧窮孩子走進
課堂,都會溫暖一大群人的心靈,使得整個社會的和諧程度更增加一分。因此,民生成為“十一五”規劃的重要指標,實際上不但是“執政為民”理念在具體決策過程中的落實,也為政府提供了一個百姓滿意度的評價體系。民生問題也是檢驗政府管理水平的最準確指標。在中國歷史上,有智慧的政治家也總是以“民生疾苦”形容百姓生活。這說明,人們首先通過百姓生活中的具體要求能否得到滿足,來判斷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政府的管理能力。我們在檢驗政府管理水平的同時,不但要看GDP的增長,還要看每一項政策究竟能夠惠及多少人。
財富共享的意義就在于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和解決,讓財富走進尋常百姓家,讓群眾過上殷實的生活,是政府責任的“落地生根”。我們在“十一五”綱要中,讀出了一系列的“民生指標”。無論是讓1億農民喝上干凈水,還是建設7000公里的客運鐵路專線;無論是城鎮新增就業和轉移農業勞動力各4500萬人,還是改善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降低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特別是女性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和貧困家庭學生的輟學率,關于民生的問題被提到如此高度,又迅速落至細則,對全社會來說無疑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四)扶貧濟弱:責任政府的基本德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財富共享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調整和協調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群體、各個方面利益關系,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的過程。政府在弱勢群體社會支持和社會保護網絡中處于核心地位,應該為社會貧弱群體提供最基本的權益保障,扶貧濟弱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理性的道德加以規范、引導,就會變質,以強凌弱、弱肉強食、你死我活、坑蒙拐騙、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道德現象和非理性行為就會充斥整個社會,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的貧富差距就會日益擴大,從而造成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平等互助、扶弱濟貧,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要通過德治與法治的結合,正確調節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的關系,保障弱勢群體的正當權益。在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過程中,政府無疑是主導性的力量,在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中,政府理應扮演主導性的角色。正如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分析19世紀中葉的法國農民時所說的:“他們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們彼此間形成共同關系,形成全國性的聯系,形成政治組織,就這一點而言,他們又不是一個階級。因此,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弱勢群體及其社會生活的貧困化,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和普遍現象。而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必須首先依靠政府的力量,依靠政府對市場的適度干預和對市場缺陷的彌補,因而必然要強調政府的責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責任在于給強者以‘發展權,給弱者以‘生存權,以有效地防止‘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純生物式的市場競爭。”實現財富共享,政府的責任在于,依法“通過運用公共權力對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給予強勢群體以特別的物質保障;或者運用公共權力,通過創造條件,排除妨礙等方式,給予弱勢群體以特別的精神、道義保障;或者雙管齊下,兩者兼而有之”。
(作者:陳進華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蘇州2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