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明 薛恒新
摘要城市文明是市民道德素質的外在行為表現,市民道德素質是城市文明的內在核心與靈魂。市民是城市的主體力量,推進城市文明建設,必須通過廣大市民去實現。文明創建為民、靠民、惠民,搞好市民道德素質建設,就抓住了整個城市文明建設的根本。城市文明創建活動對于提高市民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推動作用,它一方面可以使廣大市民在參與中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道德素質和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文明創建的過程又是一個調動各方、凝心聚力的共建共享過程。
關鍵詞城市文明市民道德素質文明創建
中圖分類號B8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1-0068-04
21世紀是中國城市化加快推進的世紀,更是提高城市文明,促進城市轉型升級的世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市民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越來越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和追求。如何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質,如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已成為加快城市現代化,提升城市“軟實力”,改善城市“軟環境”,增強城市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因素。市民是城市的主體力量,推進城市文明建設,必須通過廣大市民去實現。文明創建為民、文明創建靠民、文明創建惠民,搞好市民道德素質建設,就抓住了整個城市文明建設的根本。當今全國各城市都在積極參與、努力爭創文明城市,這是一項引導、促進中國乃至世界可持續城市化、現代化的德政工程,是一項造福人類子孫萬代的民心工程。
一、城市文明與市民道德素質互為因果、相互作用
城市文明作為社會文明、社會和諧的焦點,在根本上標示著人類社會發展所達到的一種和諧、文明狀態。文明是與蒙昧、野蠻相對立的概念,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程度和開化狀態。文明城市作為城市化的理想范式,是指市民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同時,當代中國的文明城市又是自然、經濟、社會和諧的復合型生態平衡城市,是富有市民凝聚力、親和力、歸宿感、認同感、自豪指數和幸福指數高的城市。城市文明創建不僅要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優化城市形態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從整體上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市民道德素質,增強市民幸福指數。這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進步的杠桿,更是社會文明的標志。
市民道德素質是指城市公民的內在品質,包括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文化素養、行為能力、生活方式,等等。它在人們長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形成與發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水平。市民道德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既與來自于社會、家庭等方面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有關,也與個人自身內在因素的影響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市民道德素質強調的是市民素質的“文明”本質,即市民的素質應與文明時代的要求相符合,不僅應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等方面具備良好的修養,而且應在生活方式、行為素養等方面養成“文明”習慣,并在城市公共場所、公共交往、公共秩序等方面體現市民所具備的“文明素養”。
城市文明與市民道德素質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兩者互為因果、互相作用。城市文明是市民道德素質的外在行為表現,市民道德素質是城市文明的內在核心與靈魂。一方面,城市的文明程度依賴于市民道德素質的提高。市民道德素質是衡量城市文明發展的標尺。市民群體在城市“公共領域”所體現、所展示的文明素養,構成一個城區、一個城市的“公共文明素養”。“公共文明素養”是市民在城市公共領域活動和交往實踐中慢慢培育起來的共同具有的道德素養,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另一方面,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又促進市民素質的提高。現代城市文明必然要求市民具有與之相應的素質。城市文明對市民個體素質的滲透力、影響力雖是無形的,但卻是很大的并且是長遠的。城市文明建設過程就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過程,既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元素、重要內涵,更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資源、重要力量;抓文明創建就是促發展,抓文明創建就是筑和諧,抓文明創建就是惠民生。
二、提高市民道德素質是深化城市文明創建的關鍵
市民是城市的主體力量。發揮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推進城市文明建設,必須通過廣大市民去實現,而市民的整體素質狀況又極大地影響著整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抓好市民道德素質建設,也就抓住了整個城市文明建設的根本和重點。國內外城市化的實踐也表明,城市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是城市公民現代化的過程,是文明素養傳播共享的過程。單純強調經濟增長不可能帶來社會的全面進步,也不可能自發地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貧富兩極分化、為富不仁、富而不禮、富而不法、環境污染與惡化等都說明,只有全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才是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和關鍵所在。一個城市,只有當它的市民具備了現代文明素質,才能承擔起建設現代化城市的重任,才能使之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理論上講,市民道德素質內在地保證了普遍行為規范的有效結果,但市民道德實踐的外在行為受外部特殊情境因素及內容不穩定因素影響較大。“在現實的道德活動中,在某些有壓力的情境中,道德主體的外在行為可能會與其內在的德性相矛盾。”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即使具有優良的道德素質,也未必能在任何道德踐履中都表現出優良的道德行為。提高市民道德素質就必須抓住關鍵,促使外在行為與道德素質在最大程度上相統一,表現相一致。近年來,溫州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深入開展市容環境大整治、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廣泛宣傳發動,積極引導市民參與,市民的整體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致力于加強全民性教育,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質作為城市文明創建的第一要務,注重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思想教育,把思想道德建設貫穿于文明創建的全過程。堅持從基本素質、基本行為、基本規范抓起,精心設計載體,開展群眾性活動,發動全社會參與,實行全方位推進、全過程滲透。
(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塑造與時俱進的城市精神
深入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的宣傳教育,逐步形成以國家和人民利
益為基礎的義利統一的價值觀,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廣大市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注重塑造與時俱進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既是一個城市政治、經濟和社會諸方面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又是推動城市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既是城市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水平的綜合反映,也是教育和引導廣大市民進一步提高整體素質、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因此,弘揚與時俱進的城市精神,有利于團結和教育廣大市民,增強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在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中提高城市公民素質的有效形式。“敢為人先,民本和諧”的溫州城市精神是溫州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溫州現代化建設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產,也是溫州綜合實力不可忽視的重要標志。要用溫州精神來激勵溫州人的創業創新熱情,促進溫州人培養現代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知識技能、心理結構、情感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同時,溫州城市精神一旦為溫州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就能轉化為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物質力量,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不斷地塑造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
(三)選樹先進典型,推進市民道德建設
香港學者慈繼偉先生在其《正義的兩面》一書中指出:“如果社會上一部分人的非正義行為沒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來具有正義愿望的人就會在不同程度上效仿這種行為,乃至造成非正義行為的泛濫。”“具有正義愿望的人能否實際遵守正義規范取決于其他人是否也這樣做。”良好的道德是現代城市公民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加強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市民素質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推進道德建設要著力加強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大力宣傳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努力在全社會營造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氛圍和輿論環境。在首屆全國道德模范推薦評選活動中,溫州市通過逐級推薦,層層篩選,評出鄭九萬等10名市級道德模范和盧丙會等5個市道德模范提名獎,并推薦李學生、鄭九萬獲得省級道德模范,李學生獲得全國道德模范,鄭九萬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在網上開展道德模范巡講活動。先進典型的樹立有效提升了廣大市民踐行公民道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四)發展文化事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
作為現代城市,只有當它的公民具備了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時,才有可能表現出良好的文明素質。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目前,我國城市公民科學文化的整體素質與一些發達國家公民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因此,大力發展城市文化事業,提高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已是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科技教育和文化事業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促進整個城市發展和市民素質的提高創造良好條件。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城市的區位優勢、人文自然資源優勢,努力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重視和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注重消化和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分,逐步形成和發展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并促使其滲透到城市建設與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環節,以不斷豐富城市的文化底蘊,提高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對于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中蘊含的優秀道德觀念因素,要積極地加以繼承、改造和創新,使之適用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加大投入,搞好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藝術館和影劇院等城市文化設施以及精神文明基礎工程建設,積極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有益活動使廣大市民在實踐中得到教育和提高。
三、城市文明創建是提高市民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
提高市民素質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城市文明創建的細胞工程。它通過文明創建的方方面面來體現,也彰顯文明創建的成效。優美的生態居住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文明意識;經濟繁榮、和諧安定的社會大環境也直接影響著市民文明程度的提升。城市文明創建活動對于提高市民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它一方面可以使廣大市民在參與中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道德素質和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文明創建的過程又是一個調動各方、凝心聚力的共建共享過程,廣大市民可以從城市環境面貌的改善中感覺到城市文明的快樂,可以從城市精神風貌的提升中感受到社會文明的愉悅,從而更加激發文明創建的積極性,更加愛家興業、愛崗敬業、創新創業,更加呵護文明、共享文明、推進文明。近年來,溫州市始終把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作為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載體,常抓不懈。突出“雙重雙強-達標”——既重突擊會戰,更重長效管理;既強調環境優化,更強調素質提升,力爭基本達到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標準,強化創建理念,落實創建措施,營造創建氛圍,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在創建中突出和諧、在和諧中體現文明的良好態勢。逐漸形成了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龍頭,以創建文明縣城(市)、城區,創建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窗口、文明村鎮以及非公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為基礎的文明創建格局;以活動切入、改善環境、倡導新風、重在育人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走出了一條堅持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依靠全民創建、實現共建共享的文明創建新路子。
(一)廣泛開展群眾文體活動,在寓教于樂中提高市民道德素質
市民的文明素養與生活的群體息息相關。按照庫利的理論,人的情感自我是在“首屬群體”中確定的,而“首屬群體”是指成員間有面對面的交往與合作的群體,其特征是親密、面對面地互動、溫情與合作。市民文明素質的培養教育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通過開展“社區文化節”、“社區文藝表演”、“社區鄰居節”、“社區奧運會”、社區卡拉OK大賽、周末聯誼等各種主題廣場文化活動,舉辦剪紙、攝影、繪畫、書法、歌舞、小品等各種家庭才藝比賽,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開展民族傳統文化特色活動,用健康、文明、向上的文體活動來增進市民的互動合作,鼓舞、感染市民,在共娛共樂中提高市民的素質。
(二)建立健全群眾自治組織,在自覺參與自愿服務中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質
廣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揚志愿精神,著力壯大志愿者隊伍,著力完善志愿服務體系,著力建立志愿服務社會化運行模式,使更多的人成為志愿者,使更多的志愿者成為良好社會風尚的倡導者,成為文明的傳播者、實踐者。協會組織、志愿者隊伍的凝聚力、創造力和奉獻精神是提高市民素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發揮各種協會組織、志愿者隊伍的重要作用,整合機關、單位、社區、學校、離退休干部、黨員、青年學生等群體的人力資源,有導向、有組織地成立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攝影、書畫、戲曲、體育等群眾性文體協會的作用,引導市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營造見賢思齊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