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俊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倫理學》教材編寫課題組自2008年7月成立以來,已四月有余。四個多月以來,課題組成員在對倫理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進行充分探討并達成基本共識的基礎上,按照教材編寫的知識規范性暨完備性、學理邏輯性和學術科學性之基本要求,明確了提綱由三大板塊,即基本理論、規范體系、道德實踐構成,包括“導論”和十四章具體內容。除了專門新設計了“道德推理”、“道德建設”等章節之外,教材設計還加強了對學生課后的自主閱讀和延續思考的引導,準備設置“100種基本參考文獻”(其中,必要閱讀文獻10種、建議閱讀文獻30種和研究參考文獻60種)、“典型案例及思考提示”和“倫理學基本概念解釋”三個附錄部分。
在專家咨詢會上,資深專家們充分肯定了這一編寫提綱的設計,認為該提綱在學術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融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較為系統、全面地展示了倫理學的知識理論體系。提綱的邏輯結構合理、思辨性較強,較好地吸取了國內外倫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但是專家們也同時指出,就現有的框架來看,“三大板塊”清楚,但是否合理尚需進一步斟酌完善;全書內容豐富,但也存在一些不夠簡明精練的地方,應考慮學生掌握的難易、教學時數和教學效果;全書還須統一協調各章之間的合理銜接;理論還有進一步創新的余地;等等。同時,專家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必須貫穿教材始終,要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成果。概括起來,資深專家們集中就教材的定位、倫理學的歷史感和時代性、倫理學與諸學科的關聯、道德基本原則等具體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一、教材的定位
教科書不同于學術專著,它的寫作風格自然也有別于學術著作。專著可以彰顯學術個性,教材則不必過于追求學術個性化,更不宜將個人的學術觀點任意發揮,而是應該盡可能充分合理地將中外倫理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所普遍公認、學理充分、理論相對成熟的內容吸收到教科書的編寫中來。教材講究的是知識規范、學理嚴密、內容連貫而先進,能夠較為充分地反映出該學科成熟的知識體系,以便為學習者提供一個進入倫理學知識領域所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系統,這就要求教材編寫既要尊重和恪守已有的知識成果,又要注意理論創新。一本好的教材既要完成學術和知識的傳承和傳播,又要承諾理論創新,如何把握繼承和創新的尺度是擺在課題組成員面前的一個嚴肅和艱巨的課題。
其次,如何看待教材的學術性與政治性?作為一項重大的國家理論建設工程、人才培養工程、思想教育工程和文化創新工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具有鮮明的政治訴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倫理學問題,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乃是保證該項理論工程實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之建設目標的首要前提。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擔負著傳遞國家意識形態的責任。然而,它首先是一項學術理論工程。學術和理論的科學性是任何一項科學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教材必須是學科基本知識成果的科學反映和高度概括。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論指導,就不能確保此項理論工程的政治方向;而缺乏嚴格科學而系統合理的學術支撐和理論力量,作為理論工程的教材編寫就不能作為知識的載體為受教育者提供科學的理論資訊,因而也難以實現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目標,更難以充分有效地表達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成果。因此,教材既要遵循學術性原則,又要遵循政治性原則。如何用學理的語言科學地表達政治的訴求是《倫理學》教材編寫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也是其最大的理論挑戰和攻關難題。
對于是否將有爭論的問題寫進教材,資深專家們表達了不同看法。有的資深專家認為,作為教材的理論和原則,應當有明確肯定的闡述,將有爭論的道德疑難問題寫入教材容易引起學生的困惑,甚至可能使學習者在道德實踐中感到無所適從,將一些道德疑難或問題辯難放在思考討論題中可能更為合適和妥當。也有資深專家認為,任何學科和教材都應是一個開放的知識和理論體系,一些有爭議但卻具有知識理論探索價值的問題也可以寫入教材,以促進學生的思考,啟發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進行理論和知識的創新探究。在當今科學理論和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情境下,很多問題或許暫時難解,但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問題的難解,就讓這些問題游離于學生的思考之外,這種做法不僅會削弱教材的現實感和時代感,而且不利于學生和教師進行有益的理論探索和知識創新。
此外,資深專家們對教材的寫作規范亦提出了要求。作為教材,對基本理論、原理的闡述要立論平實,語言簡潔、生動,盡量做到通俗易懂,切記不可追求華麗的詞藻、復雜的語詞表達式,應該盡量使用學生和普通學習者容易理解和把握的規范語言,當然,確因敘述需要且具有時代創新特征的成熟概念、語匯、語句、表達方式也可以使用,只是應該注意整個教材編寫的規范性和通俗易懂性。
二、倫理學的歷史感和時代性
資深專家們一致認為,倫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從中國古代的老子、孔子等,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以色列的猶太教先知,人類偉大的思想先賢在人類文明早期便開辟了東西方不同的倫理學思想傳統。從“軸心時代”至今,人類的倫理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西方倫理學傳統、中國倫理學傳統和宗教倫理學傳統既有各自特殊而典型的文化屬性和特征,也有作為人類各種文明源頭的相通之處。充分反映中西方倫理學的發展歷程,比較不同倫理傳統的基本特征,汲取多種倫理傳統的思想精華,在此基礎上建立倫理學理論體系,是尊重歷史、傳承歷史的應有之義。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在倫理學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如何體現歷史感和時代性,是一個十分艱巨的理論任務。《倫理學》教材的編寫應當既充分吸收人類已有的優秀道德文化成果,又能立足于時代的高度,敢于創造富于時代精神的先進理論。在每個問題的論證中,教材都應該力求體現出倫理學理論的歷史進展,突破教材的平面感,增強教材的立體感和歷史感,這是幾乎所有資深專家對課題組的共同期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倫理學的理論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道德實踐方面也獲得了豐富的新的道德實踐經驗和新的道德文化理解。資深專家們特別強調,要注意建國以來道德建設的歷史經驗,注意重要歷史文獻的引用,尤其要注意反映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在現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所獲得的新的發展,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倫理學研究的新進展、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的新經驗充分反映到教材中來,以彰顯教材的歷史感和厚重感。
時代性是與會資深專家強調的《倫理學》教材編寫的另一面向。與時俱進是任何一個理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