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曉莉 韓 鵬
摘 要:加拿大現代高等教育制度中充分體現聯邦制特點、民族和宗教的包容性的特點及多元文化的影響,其主要歷史基礎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加拿大聯邦制度的確立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英國和法國作為殖民國對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影響,土著人、殖民者和移民的多元民族及文化對高等教育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加拿大 高等教育制度 民主 包容性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2-128-02
加拿大是八國集團國家之一,人均收入位于世界前列。其高等教育比較發達,全國有90多所大學(Uni2versity)、120多所學院(College),全部為省轄公立,主要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50%,已進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階段。在僅有140年建國史中創造出如此奇跡,不能不使人們對它的獨特之處及其歷史基礎大加關注。加拿大富有鮮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有其深刻的歷史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加拿大聯邦制度的確立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英國和法國對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影響、多元民族及文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加拿大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
加拿大最早是印第安人、因紐特人生活的土地。15世紀末以來成為歐洲海外殖民擴張的目標。1534年受法王委派的法國探險家雅克·卡蒂埃首次抵達加拿大圣勞倫斯海灣,在今魁北克省北部豎起木十字架,以示他所“發現”的這片新土地屬于法蘭西王國所有。17世紀中葉,英國就開始了與法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爭奪。1763年10月,英國政府頒布《皇室公告》,希望以此促使這塊殖民地盡快“英格蘭化”。由于法裔居民的頑強抵抗和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浪潮興起,19世紀60年代,隨著殖民地內部各省之間經濟貿易聯系的加強,南北戰爭后美國領土擴張的外部威脅出現,以及英帝國殖民地自治政策的流行,殖民地各省聯合建國的條件日趨成熟。1864年,加拿大的“聯邦之父”們三次在加拿大和英國召開聯合會議,經過協商和妥協,達成了一系列協議。“聯邦之父”們以這些協議為基礎,起草了《英屬北美法案》,并提交英國議會。1867年3月29日,英國議會正式通過了這部法案,同年7月1日,法案正式生效。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新斯科舍省和新不倫瑞克省共同組成統一的加拿大自治領,以約翰·麥克唐納為總理的第一屆自治領聯邦政府同時宣布成立,這標志著加拿大聯邦制的正式確立。
自1867年聯邦憲法從法律上賦予各省教育立法權和管理權,至今未有改變。加拿大聯邦政府和省政府是分權的。聯邦政府負責外交、國防和國際貿易等,省政府負責教育、健康、醫療和相關的社會服務等。因此,加拿大聯邦政府不設教育部,沒有全國性的統一教育政策和規章制度,高等教育同其他教育層次一樣由各省和地區負責。各省和地區共同關心的教育問題由“加拿大教育部長委員會”負責協調處理,還就廣泛的問題與聯邦政府協商和合作。各省法律規定,省政府直接負責高等教育,根據本省立法審批設立公立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規范大學的名稱使用標準,批準授予學位,監督大學依據法律設立董事會、評議會。省政府負責制定全省的高等教育方針、計劃和向高校的撥款。高校實行自治管理模式,學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學事務由學校自行決定和實施,各大學有高度的自治權和學術自由。
加拿大高校雖然分別隸屬各省管理,但大學的管理組織的基本架構大同小異,一般分為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司法機構”,三方面各有分工,相互協作,相互約制。加拿大大學依據各省政府制定的《高等院校辦學法案》,都設置了董事會、評議會(校務委員會)、學生會、研究生會、教師聯合會、非教師聯合會,并且還有下屬的許多專業委員會,幫助一同處理學校的各類行政事務。決策機構為董事會和校務委員會。董事會負責處理戰略性、預算性、管理方面的政策問題或對大學將產生重大影響的事務。校務委員會負責學術事務、學生事務以及任命和解雇教學人員和各級管理者,下設學術計劃委員會、大學獎勵委員會、設施發展委員會、學習環境委員會、學習標準委員會等各種委員會。學校的執行機構即行政管理,包括校長、兼管學術的常務副校長、主管科研的副校長、主管財務的副校長、主管外聯的副校長、主管設施運行的副校長。學校的“司法機構”獨立于行政及決策(立法)部門,即學術會、研究生會、教師聯合會和非教學人員聯合會四大團體。除以上管理機制外,學校運行中還有大學評議會、院長委員會、校長的系主任顧問委員會、校友會四個顧問團體。
各大學的預算和財務管理工作,均按省政府《高等院校辦學法案》要求獨立進行。通常由校長和董事會預先制定預算總則,另外根據大學章程,由董事會委任審計師,對學校的各學院(系)的支出進行定期審計。
加拿大高等教育的歷史基礎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加拿大聯邦制度的確立、英國和法國對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影響、多元民族及文化的影響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二、加拿大聯邦制度形成的歷史必然性
英屬北美殖民地各省經濟的發展的要求和分散的經濟聯系之間的矛盾是加拿大聯邦制度形成的主要動力。19世紀上半葉,英屬北美殖民地各省已經形成了新的生產與貿易體系。加拿大省居民從事農業生產和森林砍伐,小麥、面粉和木材成為主要的出口商品。然而過度依賴英國市場的出口型經濟很快陷入窘境,與美國的市場也不保險,1854年加拿大與美國簽訂互惠條約,但在1866年被取消。外部市場的不穩定性更顯示出了內部市場的重要,殖民地各省要想抵御英國采取的自由貿易政策和美國推行的進攻性策略,就需要創造一種比各自為政時的經濟更穩定、更集中的經濟結構。另一個不容忽視推動聯合的因素是鐵路的建設。為彌合運河運輸缺陷,抵御美國鐵路運輸沖擊,修筑加拿大鐵路勢在必行,但卻碰到了區域性、地方主義的障礙。由此可見,要統籌跨省的建設行動,首要條件便是殖民地的聯合。分散的經濟聯系難以統一也難以實現生產資料、財產和人口的集中,更難以實現政治的集中和各部分居民的整合。而聯邦制以其較大的包容性,既能廣泛代表整體利益又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各地方差異性,從而成為產業結構存在差異時構建統一的民族國家的一種務實選擇。
法裔與英裔的分歧是加拿大之所以是一個聯邦制而不是單一制國家的重要原因。政治文化是有關公民心理態度和觀念傾向的一個綜合概念。聯邦制既可以建立一個中央政府而又能保留新斯科舍省、新不倫瑞克省、安大略省,尤其是魁北克的特色。這里特別強調魁北克,不僅因為它與其他各處一樣代表了傳統的政治單元,而且它還代表一個迥異于其他各處的文化單元。在時而同化或安撫,時而分化或合并的搖擺政策中,法裔的民族意識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日漸增強。聯邦制是必然的,也是最佳的選擇。
美國的入侵加推動了加拿大聯邦制度形成。19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的領土擴張、軍事入侵和經濟封鎖等方面的威脅使英屬北美殖民地各省普遍認為,為了維護殖民地的生存,共同抵御外來的侵擾,必須聯合起來以加強防衛力量。英國政府用自己的權力支持了“聯邦之父”們的行動,這種幫助在關鍵時刻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加拿大的聯邦制在其反對殖民統治中萌芽,在獨立過程中發展,在建國自治中形成的道路,是由其國情和外部影響所決定的,既體現了加拿大的獨特性,也深刻影響了加拿大高等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礎。
三、英國征服對加拿大高等教育奠基的影響
英國征服對法國殖民統治帶來巨大的挑戰,并對后來加拿大高等教育制度形成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政治基礎方面,英國征服推動了加拿大民主政治的發展,為加拿大高等教育能夠取得自治奠定了基礎。法國被迫放棄加拿大之后,英國征服者們引進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763年10月,英國政府頒布了“皇室公告”,規定在加拿大推行英國本土的代議制度,實行傳統的英國議會統治。其目的就是要盡快按照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模式,將采用落后封建專制制度的新法蘭西改造成“英國化”的殖民地。根據公告,羅馬天主教徒不能獲得政府職位,實際上這就將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法裔加拿大人全部排斥在新殖民地的政治生活之外。1774年,英國議會頒布了“魁北克法案”,這是英屬加拿大憲法史上的第一個重要里程碑。法案規定,取消在魁北克建立代議制度的規定,代之以民事政府,即除總督外,成立一個由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組成并由英國王室指定的立法委員會;繼續實行魁北克原來的法國民法傳統和其他制度,但同時保留英國的刑法。“魁北克法案”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安撫法裔居民的根本作用,使魁北克在美國獨立革命中沒有參與反抗英國的斗爭,從而鞏固了英國在加拿大的統治地位,也為后來加拿大高等教育發展的民主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英國征服促進了宗教包容,為加拿大高等教育對各種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特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征服者們在宗教問題上采取了容忍的態度,并未禁止新殖民地的羅馬天主教,只是計劃通過引入和發展英國教會以削弱羅馬天主教對殖民地人民的控制和影響力,因此禁止耶穌會之類的宗教機構再招募人員,只有修女們例外,因為她們主要從事一些醫院和社會救助工作,有利于社會生活的安定。這一措施大大減少了教會的辦事人手。后來的“魁北克法案”明確保障魁北克法裔居民的宗教自由,由此羅馬天主教會從英國殖民地政府那里獲得了自己的合法身份。
四、多元民族及文化對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影響
多元化是加拿大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主要特色之一。加拿大高等教育多元化是與加拿大國家歷史上產生的多元化社會背景密不可分的。加拿大建國民族包括印第安人、英國人和法國人在為本民族求生存的前提下摸索出了多民族包容共發展之道,奠定了加拿大高等教育多元化和民族包容的特點。同時,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來自各國和各民族的移民極大地推進了加拿大現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加拿大本是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即愛斯基摩人)的生息之地,在法英殖民者入侵之前已有相當長的文明史。隨著殖民的擴張、鐵路的修建及現代文明的侵入,印第安人慘遭殺戮和迫害,到了19世紀末葉,土著文化瀕臨消失。保存自己的文化、繁衍自己的民族并適應越來越具競爭性的現代化社會一直是土著民族苦苦奮斗的目標。值得慶幸的是,在長期的摸索過程中,土著民族已逐步意識到了自身素質提高的重要性。1972年,全國印第安人兄弟會向印第安人事務常務委員會提交由印第安人管理印第安學校的申請,教學大綱視本民族、本地區的具體情況而定。1976年在薩斯喀徹溫省成立的印第安聯合學院就是很好的例證。它不但設置了“印第安研究”、“印第安藝術”、“印第安語言”、“印第安社會工作”、“印第安行政管理”、“印第安醫療保健職業”、“特殊案例”、“科學系”等專業和學科,還和中南美、亞洲的土著民族院校簽訂了七個國際協定,和澳洲的土著人建立了聯系,和許多國外的民族院校建立了學術交流,接待了各國留學生,在國際上享有越來越高的聲望。與此同時,土著民族也爭取著政治上的權利。20世紀40~50年代,分布在各省的印第安人先后獲得選舉權,出現了印第安人政治組織。60~70年代,他們的口號是保護土著文化遺產,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80年代,他們的目標又向更高層次邁進:自主和自治。經過長期努力,他們終于被公認為“建國民族”之一而與英國、法國移民齊名,并由此而獲得政府資助的大批基金,同時也贏得了法律意義上的平等地位,有了自己的議員。
法裔加拿大人的民族憂患感和生存危機感促成了魁北克社會幾乎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社會價值觀念:正視外部威脅,保持團結,求取生存。60年代的“平靜革命”,1976年魁北克人黨省級大選的獲勝及1977年的《101法案》、1987年的“米奇湖協議”、1992年的“廈洛特城協議”、1995年的魁北克人黨僅以1%票失利的“全民公決”,直到1998年11月31日魁北克人黨在大選中獲勝,法裔加拿大人已逐步從文化地方主義轉為政治民族文化,從維護法語文化的生存轉為要求政治上的解放,魁北克問題正越來越棘手地擺在加拿大國家面前,成為多元文化中最醒目的拼色。
19世紀90年代,隨著美國的邊境關閉,加拿大經濟的改善及維爾費里德·勞里埃政府積極開展的移民運動,大量移民開始涌入新開發的加拿大西部。1900—1920年間,300萬移民來到加拿大,其中1/3來自中、南歐和東歐,但因其文化同北歐不大一樣,不容易被英化或法化,因此,這些較早時期的移民普遍受到歧視。但二戰以后,人們對希特勒納粹主義的反感減弱了人們頭腦中的種族優劣觀念,更重要的是戰后移民加拿大的人中有很大的比例是受過教育和有所專長的人,他們正好彌補了當時加拿大對工業發展人才的需求。到了80年代,亞洲移民占移民總數的41%,成為第一大移民民族。隨著這些移民經濟和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自身力量的不斷壯大,他們的民族意識越來越強。在法裔加拿大人長期不懈的民族主義影響下,他們充分意識到種族性能夠在一個非人格的技術社會里為本民族的個人和文化提供一種根本性的鑒定。因此,各民族都在為保持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做著不懈的努力,加拿大文化呈現多元的拼色。但由此產生的種族極端主義也是多元文化政策實施中消極的一面。
綜上所述,加拿大聯邦政治制度的建立為加拿大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民主與自治原則奠定了基礎;作為最后殖民統治國的英國和前殖民統治國法國在經濟、文化、宗教上的塑造,進而深刻地影響了加拿大現代高等教育的格局;土著人、殖民者和移民在歷史的進程中共同締造的馬賽克文化造就了加拿大高等教育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顯著特征。
參考文獻:
1.Thomas Thorner."A Few Acres of Snow":Documents in Pre- Confederation Canadian History[M].Toronto:Broadview Press Ltd.,2003
2.Desmord Morton.A Short History of Canada[M].Alberta:Hurting Publishers Ltd.,1983.16
3.李劍鳴,楊令俠.20世紀美國和加拿大社會發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4.唐納德·克賴頓.山東大學翻譯組譯.加拿大近百年史(上冊)[M].山東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上海 200062,中國金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1)(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