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宇
摘要:誠實信用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的嚴重缺失,給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了非常不良的影響。我們應大力汲取我國傳統文化精華。與時俱進,在傳統誠信思想指導下推進現代誠信建設。
關鍵詞:誠實信用;榮辱觀;失信;機制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387(2009)01-0206-04
誠信是當今社會大力提倡的一個道德規范。誠實信用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這就是說。“四德”建設都有一個增強誠信意識的問題,而且要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誠信原則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關注,越來越被提到突出的位置。然而當今社會中存在著嚴重地踐踏誠信這一道德基本原則的消極現象。誠信的嚴重缺失,給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了非常不良的影響。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傳統誠實信用思想概述
誠信思想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誠信道德教育和道德規范作用的國家,誠信思想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中就出現了“誠”的概念。儒家的早期文獻《中庸》同樣把“誠”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主要原則,“惟天下至誠為能化。”“君子誠之為貴。”“誠信”到先秦諸子百家那里得到了高度的重視和廣泛而深入地闡發。春秋末年,針對“春秋無義戰”的局面,道家老子倡言“信德”;儒家創始人孔子更是把誠信作為其儒家學說的重要內容之一。他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論語·為政》),提倡“主忠信”(《論語·學而》),把誠信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原則;他提出,“導千乘之國”,應該“敬事而信”(《論語?學而》),“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認為誠信是治國的基本出發點,是成事的前提。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這就是說,誠不但是天道運行的根本,也是做人的規律和訣竅。孟子還進一步把“朋友有信”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孟子·滕文公上》)并列為“五倫”,使“信”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道德評價的基本標準和倫常規范之一。其他如墨子、韓非子、莊子、荀子、孫子、管子等都對誠信有極深刻的論述。《大學》把“誠意”作為八條目之一,“誠”成為圣賢們體察天意。修身養性和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所謂“誠意”,就是要不自欺。要能慎獨。慎獨是一種主觀的道德修養方法,指在個人獨處,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也能實實在在、不折不扣按照道義要求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到了西漢,董仲舒提出了“五常”(仁、義、禮、智、信),其中“信”就占據了一席之地,自此,“誠信”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之一,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成為人們普遍遵循的一種倫理道德規范。
誠實信用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誠信是誠實和信用的簡稱。許慎在《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從人言”,即是說,“信”這個字由“人”與“言”構成。人言必實、必真。“誠。信也,從言成聲。”誠、信互訓。不過誠與信還是有區別的。一般認為,誠主要表現為對道德個體的一種要求,主張通過個人修身來達到的一種道德規范,誠”表現在人的品行、品德之中,體現為真誠、誠實、誠懇,強調“內誠于心”。“信”則指道德主體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或社會整體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及其價值指向,體現為一種社會化的道德實踐,偏重于“外信于人”,表現為講信義、守信用、重然諾,言行一致。信用優良并不說明這個人的品德、品行完全就是誠實的;同樣一個誠實的人,也不見得就能完全承兌他的信用保證。但總體而言,“誠”與“信”的意思十分接近。可以說,誠是信的基礎,信是誠的外在表現形式。“誠”、“信”合起來使用,有誠實守信、表里如一、道德行為與道德品質相統一的豐富內涵。
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的意思有所變化,主要包括三層涵義:一是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信任:二是不需要物質保證,可以獲得資金財務并及時償付的能力;三是銀行的借貸或商業的賒銷、賒購。與傳統思想相比,可以看出,當今人們更多的是作為誠信外在表現形式的信。這是因為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之間的經濟交往大大增多,如果要求人們過多地關注他人內心的誠。那么在市場交易和交往中。他人花費的成本太高。根據人們對誠信的理解,可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即誠是信的基礎,誠實是取信于人的良策。守信的人一般是誠實的。在這樣一種前提下,關注人們外在體現的信則成本低了許多。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誠信的內涵和外延也在發展變化。但這并不是說現代社會就不需要誠信。恰恰相反,誠信是人類永恒的道德尺度與基本準則,無論社會如何變化。誠信是不可缺少的。誠信的缺失,只能證明當代人智慧的受蔽與理性的受阻,它所導致的后果是難以設想的。對誠信,我們要與時俱進,在充分吸收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將其發揚光大。
二、誠信思想的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認為?誠信原則是建立個人之間、行業企業之間以及國家與其公民之間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動關系的道德杠桿。對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而言,“誠信”是治理國家的一個基本準則。對于一個社會主體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于單個社會成員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寶。
1、傳統修身觀念對培育個人誠信修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今社會個人誠信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價值觀念的出現了嚴重的偏差,誠信原則的是非榮辱觀出現顛倒與顛覆,他們認為那些善于詐騙、能夠輕易發財致富的人是能人、靈人:而誠實守信、勤勞致富的人則是愚人、笨人;許多人不以欺騙為恥,反以為榮;不以誠信為榮,反以為羞;“誠信吃虧論”甚囂塵上。要將人們這種顛倒了的價值觀念扭轉過來。首先應從思想上牢牢樹立起遵從誠信的道德律,要大力開展誠信的宣傳和教育。通過宣傳教育,培育孔子所說的“信以誠之的君子”。
誠信雖然是個人修身的必備內容,但并不是說單獨靠個人力量就能達到誠信的目標。宣傳教育對個人的誠信道德規范的修煉極為重要。我國封建社會的法律體系中對誠信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但社會生活秩序在以誠信為基礎的道德規范的調整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封建社會的讀書人在讀“四書”“五經”時即已飽受了誠信思想的熏陶,因而在以后的為人處事時刻以誠信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因此。可從以下幾方面人手:其一,應從小就培育起人們的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對每個社會成員的誠信教育應從小就開始做起,要讓誠信教育走進大、中、小學的教堂,乃至幼兒園,同時也讓誠信教育成為企業員工培訓、再教育的課程之一。讓每個社會成員時刻都能接受到
誠信的教育。教育時應重點宣傳以誠待人、重諾守信、言行一致的人文精神,把誠信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重大意義和基本要求灌輸到全體社會成員的頭腦中去,引導人們牢固樹立誠信觀念,強化誠信意識,遵循誠信道德規范。經過長期系統的宣傳教育。用誠實守信將人們的道德行為、經濟行為、政治行為有機地統一起來。使誠實守信真正成為人們所認同與遵循的行為準則。其二。宣傳中。還應確立符合大眾期望的榮譽感。對誠實守信的典型行為要及時宣傳表揚,增強誠信者的美譽度,能夠更加受到社會的承認和尊重。對失信者。堅決及時地向全社會予以曝光,使他們無處隱形藏身,成為人們唾棄的對象。其三。在對誠信宣傳教育中還存在一個將誠信教育的內容朝通俗化、具體化和大眾化方向努力的問題。我國現有豐富的誠信的思想和相關的表述,但對今天的老百姓并不一定能一看就知其意。比如孟子說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它的意思是,誠是自然界和人事社會最高的道德范疇,是宇宙的自然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規律,人道之誠是天道之誠的效法。如果不把它翻譯成白話文,恐怕很多人難以準確地理解它的意思。我們宣傳誠信,要讓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得明白、聽得明白、記得住、用得著,象我國古代的啟蒙教材“三字經”之類的,這就要求誠信的提法進行綜合、匯總,在語言上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瑯瑯上口。這樣才比較容易認可和認同,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可和遵從。
其次還可通過外部力量來促進個人誠信道德的修養。如建立“個人信用信息檔案”就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可由公安、工商、社保、銀行等多部門合作,整合這些與個人信用有關的信息資源,建立“個人信用信息網”。據報道,我國近年來在信貸征信體系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人民銀行建成了集中統一覆蓋全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并投入運行。截止到2007年8月29日止。人民銀行已為5.86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也就是說國內絕大多數有收入的人都建立了信用檔案。此數據庫的建成,對個人增強社會的信用意識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傳統誠信思想對提升企業競爭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許多以儒家道德觀和價值取向作為行為準則的大商人,人們稱他們為儒商。古代儒商以范蠡、白圭和曾子為代表。近代則有晉商、徽商、豫商等。這些大商人或商幫在當時中國非常困難的環境之中能夠做大做強,主要一條就是他們能夠始終堅持誠實守信的原則,堅決不取不義之財。積極承擔自己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義務。“儒商精神”的核心是“以義取利”。“以義取利”要求人們以合符道德的途徑、手段、方法去獲取正當利益,力求做到義利統一。儒家并不反對必要的經濟活動,儒家認為,越是復雜的經濟活動,越要依靠信用來維系。在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大量的經濟活動的調整也主要依靠以誠信為基礎的道德來進行規范和調整。而且在這種道德調整下,社會的經濟活動一直能夠正常運轉。可以說。我國傳統的大商人以誠實信用原則為所有市場參加者樹立了一個“誠實商人”的道德標準。這體現了誠信具有的調節社會經濟利益關系有序運行的功能。
當今社會,經濟領域有所謂“經濟學是不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經濟學”的思潮,在這種思潮影響下,不誠信的各種行為大行其道,主要表現為:經濟合同的履約率很低,各種制假販假活動猖獗,知識產權侵權現象非常嚴重。經濟欺詐現象橫行。據統計,這些不誠信的行為給國家經濟帶來的損失每年高達幾千億之巨。我國古人能夠做到“義利并舉”,“一諾千金”,難道我們的智慧和操守還不如古人?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傳統倫理形態需要向現代形態轉換,我們要根據時代需要對誠信思想作些“協變性”調整,也就是說,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應在傳統思想的指導下,加入相關制度與相應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經濟。特別是現在誠信缺失非常嚴重,道德調整明顯陷入困境的情況下,可借鑒西方一些理念和方法來推進我國的誠信體系建設。
與中國傳統誠信理論注重德性和自律不同,在西方社會,維護誠信原則的力量首先是法律。違背了誠信原則,所遭受到的懲罰也主要是經濟和法律上的。現代西方社會的誠信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和契約關系的基礎上的,是一種契約信任關系,普通公民之間的經濟往來是契約關系,政府與公民之間也是一種契約關系。政府必須守信于民。“誠信原則”在西方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中被列為“帝王條款”。在誠信原則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許多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法律和制度。如對普通公民、法人、政府等社會主體,各國也都頒布了相應的法律和相應的制度來調整他們的行為規范,使他們的行為能基本符合誠信的要求。可以說,嚴密的制度、法律、法規體系成為市場主體遵從誠信規則有效的外部制約機制。我們也可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建設:
其一,建立企業和行業信用信息檔案,對行業企業的各種失信行為進行預警、記錄、約束、終止和懲罰。一是建立一個公共性的“企業資信信息網”。由法院、公安、工商、質檢、環保、社保、銀行等多部門合作,把社會經濟生活中各類經營者和管理者的主要經濟活動(包括環保和產品質量方面的相關信息)、各企業的經濟業績和經濟行為等信息納入企業信息數據庫。尤其對經濟活動中的各種違紀、違約和違法活動必須記錄在網。使那些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有劣跡的不良記錄者永遠烙上一個“缺德”印記,在市場經濟中無處遁形。相關企業和社會公眾只要上網就能快速、準確地獲取他們需了解的企業的資料信息。企業一旦有違反誠信的情況,其他人就可迅速從網上了解到。這有助于落實企業帳戶實名制,能有力打擊詐騙、洗錢等金融違法犯罪活動。據報道,截止到2007年8月29日止,人民銀行已為1232萬戶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二是建立“行業誠信信息網”。可通過由地區性的行業管理協會來建立公布行業內各企業信用狀況的“行業誠信信息網”,讓行業成員共同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促進行業健康快速發展。
其次,應加大立法力度,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嚴密的法律法規體系。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誠信的規定大多比較原則,如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這種規定比較籠統、抽象,不利于執行。為此,可考慮出臺配套的可操作的法律法規,如可考慮制訂《誠實信用法》、《反腐敗法》、《信貸法》、《道德行為法》等相應的法律法規,與現行的憲法、民法、行政法和刑法等一起,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嚴密的誠信方面的法律體系。
再次,還必須加大執法力度,讓失信者為失信付出慘重的代價。對失信者的嚴厲打擊就是對大多數誠信者的保護和鼓勵。現在我們對失信的懲罰過于寬容,甚至對于惡意失信、嚴重破壞經濟秩序的失信行為也往往是以罰款代替懲罰,失信成本低。這就使得一些惡意失信者在計算所失與所得的比例之后,往往會改頭換面。重操舊業。而且更容易鉆法律的空子。再好的法律如果不得到很好
的執行,那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加大執法力度,對失信者,視其情節予以懲處:情節輕微的,可用民法、行政法的手段予以懲罰,如可采取罰款、追究經濟責任、市場禁入等手段對其進行懲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同時根據情況可追究其經濟責任。
(三)傳統誠信思想為治理政府失信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國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訓。那么,國家的領導者依靠什么去團結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誠信”就是一則基本的取信于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儒家認為,誠信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孔子曾說過“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唐代魏征認為誠信是“國之大綱”。
政府失信問題也是近年來議論頗多的一個話題。政府失信是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不誠信現象。在我國,政府失信雖只是少數和局部現象,但因為政府信用居于社會信用的核心地位,民眾普遍對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員抱有較高的心理預期,認為他們是誠信的典范,因此,政府失信對社會有極強的侵蝕與傳染作用,其不良后果影響十分惡劣。政府失信主要表現為:其一,各種統計數據虛假;其二,決策朝令夕改;其三。在地方保護主義思想作祟下,踐踏市場經濟規律;其四。國家公務員的以權謀私。玩忽職守、濫用職權、貪污受賄等失職和違法犯罪行為。在傳統思想指導下,根據現代特點,政府要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可考慮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建立獎勵誠信和懲戒失信制度。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誠信監督機制。監督的目的就是要防范于未然,在政府及其公務員作出行動前,就要考慮到誠信問題。通過監督也可全面掌握人們誠信的狀況和信息,以便及時制約和調整:二是建立科學的公正的評估系統,對政府及公務員行為的誠信度進行定期的及時的評估,并把這種評估記錄與懲戒制度結合起來運用。在對公務員進行考核時,可將誠信納入人們考評體系。將其平時不誠信的記錄,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有不誠信記錄的人們不應該得到晉升。
其二,建立政府失信追究制。建立政府失信追究制可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政府決策失誤追究制,以此來遏制政府和公務員決策的隨意性;二是建立政府決策失誤賠償機制,明確政府決策失誤給投資者造成重大損失的,應由做出決策的政府依法承擔賠償責任:三是建立公務員糾錯改正機制,公務員對在履行公務中出現的過錯、失誤和失職等行為,要敢于承認錯誤,及時糾正。此外還可建立公務員的財產申報制度、痕跡管理制度、績效評估制度等,提高政府及公務員的誠信度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