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友人從美國來,問及美國的經濟情況,他說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可以明顯感受到的,但各個州的情況不同,受到的影響也不同,得克薩斯州的產業結構好,就沒受什么影響,得州現在正借機大肆吸納人才。有一些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堅持不住了就會倒閉,有的公司要裁人,許多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為飯碗憂慮。美國是高度市場化的國家,但三大汽車巨頭發生危機,政府就不能視而不見,至少要救兩家,出發點之一也就牽涉到就業和社會穩定。對眾多的小公司,美國政府不會直接伸援手,主要是通過政府出臺的一攬子政策來刺激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現在美國的公眾都對新總統寄以期待,可是,從選出新總統到就職,從新總統拿出振興方案到國會批準,耽誤了兩個多月,很多人會在期待中失業。
中國就不同。面對突變的國際經濟形勢,中央政府及時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重大調整,采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以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2009年的首要任務,將經濟增長的目標確定為8%左右。在2009年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可能出現負增長、新興國家經濟增速將要放緩的同時,中國8%的經濟增長預期令世界刮目相看,似乎“風景這邊獨好”。
實事求是地看,2009年的中國,依然面對著諸多的困難。2008年9.3%的增長以及2009年8%的增長預期,與2007年的13%的增長相比下降的幅度是很大的,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使得就業、農民增收等方面的矛盾更加突出。2008年10月份,國內幾年來首次出現了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同比增速下降的情況,而全國企業用工需求在三季度就開始明顯下滑,由于外向型企業所占比重較高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企業關閉停產減產,一些農民工提前返鄉,這種狀況在2009年還將保持,而當年新成長的勞動力仍會持續增長,僅高校畢業生就超過500萬人。
就業是民生之本。在世界經濟衰退蕭條之際,中國經濟很難做到獨善其身。當前,失業下崗的城鎮職工,離開城市工廠返回家鄉的農民工,應屆的高校畢業生以及新成長起來的勞動力及其家長們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據有關統計,我國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可以提供100萬個新增的工作崗位。隨著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農村有大量的勞動力閑置要找出路,農民收入提高的途徑,也主要在于進城務工。即使我國經濟保持8%的增長速度,也不可能吸納如此多的農業人口向二、三產業轉移。如果國家的經濟增長長期低于8%,我們的農業收入,我們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如此看來,保增長在一定意義上是保就業,保民生。而保了就業也可以更好地保增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保就業就要少關停企業,就要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就要投資更多的項目,開辦更多的企業,同時還不能搞重復建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效率的提高,即使是在經濟景氣的情況下,許多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增人,而是可以大大的減人。企業是就業之基,而效率和用工是一對矛盾,怎么辦?
在這樣非常的時期,保就業、保民生、保穩定就要提到講政治的高度?;仡櫽媱澖洕甏?,就業機會不足的情況下,兩個人的飯三個人吃,犧牲了效率,換取了相對的公平。現在時代、制度、情況都不同了,不能也不會回到計劃時期那樣。但是,在當前特殊的經濟環境中,我們應當提倡企業為社會解憂。不久前,國資委的領導同志就表態要求國有骨干企業盡量不裁人,不減員。有的企業則是寧可降低薪酬也不減人。這些都體現了同舟共濟、為國分憂的精神。
當然,有人會認為,對于那些頂天立地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他們有一定的實力和回旋余地,應該這么做。而更多的、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呢?是的,許多實力弱小的企業,在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的打壓下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起伏中難以自保和生存,各級政府決不能等閑視之。占企業總數95%以上的中小企業,它們雖然不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卻承載著國家就業的重擔,所以,一定要從金融、稅收、土地、勞動等政策制度上給以切實的扶持,并且絕不能只是作為權宜之計。保住了廣大的小企業,就保住了就業;企業多吸納一個人就業,社會和農村就減少了一戶困難戶。民生安定了,國家就永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