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2008年,世界經濟發展變化深刻。在連續5年保持4%以上的增速,創下上世紀60年代以來持續時間長、增長速度快的上升期之后,受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世界經濟發展遭遇了最嚴峻的挑戰。目前看來,世界經濟金融形勢惡化的趨勢短時期內尚難以扭轉,有可能要經歷一個較長的低迷和調整期。2009年,經濟增速下行及其引發的各種矛盾將進一步顯現,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我們需要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嚴峻復雜性有充分的估計和足夠的準備。
一、國際經濟環境的總體分析
首先,發達經濟體受到重創,日益滑向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相互交織的惡性循環。作為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經濟形勢逆轉,增長率由正變負。2008年前兩個季度,美國經濟仍然表現出一定的韌性,加上為應對次貸危機實施的“政策刺激”,美經濟增長率分別達到0.9%和2.8%。但9月份以來,次貸危機愈演愈烈,最終釀成全球性金融風暴,美整體經濟顯露頹勢,GDP增長率三季度環比下降0.5%,為7年來的最大降幅。各種宏觀經濟指標也明顯惡化。消費方面,個人消費開支三季度下降3.7%,為28年來的最大降幅;商品零售額10月份環比下降2.8%,創下歷史最大單月跌幅。投資方面,三季度國內私人投資僅增長0.4%;企業設備和軟件投資下降5.7%。工業方面,9月份工業生產下降了3.7%,是1974年12月以來的最大降幅;制造業活動指數11月份僅為36.2,比10月份下降2.7點,創下26年來的最低水平。就業方面,11月份失業率達6.7%,是自199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非農就業人數減少53.3萬人,為34年以來最嚴峻的形勢。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經濟面臨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要到2009年底或2010年才能出現復蘇。IMF預計,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由上年的2%降至1.4%。
歐日成為金融危機連鎖影響的重災區,實體經濟衰退已成定局。英國、瑞士、愛爾蘭、德國、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的重量級金融機構先后陷入流動性或信用危機。據統計,在全球現已沖銷的6000億美元的金融虧損中,歐洲金融機構約占40%。受銀行不良債務劇增和信用環境緊縮的影響,歐元區經濟已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IMF預計,2008年歐元區經濟增長1.2%,比上年回落1.4個百分點。日本再次陷入衰退。由于其他發達經濟體衰退和日元升值,日本出口受到嚴重打擊,2008年10月份出口額下降6.1%,為6年來最大降幅,貿易赤字同比上升161.5%。受出口形勢惡化的影響,日本經濟二、三季度連續下滑0.9%和0.1%,7年之后再度陷入衰退。
其次,新興市場經濟體在貿易和投資等渠道的傳導下,遭受金融危機擴散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從貿易來看,一些外貿依存度高的亞洲國家的出口受到較大沖擊。比如韓國,2008年11月份出口同比急劇下降18.3%,前11個月貿易逆差已經達到133.4億美元。與此同時,受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大幅回落影響,俄羅斯、中東、拉美等一些能源和初級產品出口國也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沖擊。IMF預計,新興市場經濟體出口增速將由上年的9.6%降至2008年的5.6%。從投資來看,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出現了外資抽逃現象。比如“金磚四國”中的俄羅斯,2008年第三季度外資凈流出167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為凈流入70億美元,10月份外資凈流出量擴大到500億美元。巴西2008年10月份資本凈流出也近50億美元。資本外逃,直接導致相關新興市場經濟體國家股市急劇下跌、貨幣大幅貶值。俄羅斯股市幾度跌停休市,俄盧布、巴西雷亞爾、印度盧比和印尼盾等貨幣匯率都跌至歷史新低。據國際金融協會估計,2008年流入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將下降30%,許多國家因外資抽逃會面臨嚴重困難。IMF預測,2008年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率將由上年的8%降至6.6%,其中,巴西、俄羅斯、印度今年的經濟增速將分別由上年的5.4%、8.1%、9.3%降至5.2%、6.8%、7.8%。
第三,金融危機何時見底還很難預料,全球性經濟衰退的風險越來越大。從目前全球經濟運行的情況看,世界經濟不可避免地面臨深度調整。美國等國和國際金融機構采取的穩定金融、刺激增長的一系列緊急措施力度雖然較大,范圍也較廣,但尚未穩住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危機還在蔓延,觸底尚需時日。實體經濟真正的拐點可能要到2009年底或2010年后才能看到。IMF預計,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由2007 年的5%降至3.7%,2009年進一步跌至2.2%。根據IMF對世界經濟衰退的定義(即增速低于3%),2009年世界經濟會步入衰退期。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全球貿易和投資活動明顯萎縮。根據IMF的預測,2008年全球貿易增長率將由2007年的7.2%滑落到4.6%,2009年進一步下滑到2.1%。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估計,2008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資總額為1.6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0%。而且,隨著企業倒閉和失業人員增多,社會矛盾將更為加劇。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全球失業人數將由2007年的1.9億人升至2009年底的2.1億人,貧困勞工將增加4000萬人。
二、全球經濟金融動蕩的擴散效應
國際金融危機深入發展,全球經濟衰退風險通過各種市場渠道擴散蔓延。當前,“四大市場、一個壁壘”的問題比較突出。“四大市場”就是住行消費、初級產品、股票和外匯市場矛盾有所激化,“一個壁壘”就是貿易壁壘可能重新強化。
一是住行消費市場陷入困境。住房、汽車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從美國來看,2008年全美平均房價已比最高峰時下跌近20%;待售房屋積壓嚴重,三季度美國辦公樓空置率上升至13.6%,創近兩年新高;住宅性投資大幅下滑17.6%,2008年10月份新屋開工量比上月下降4.5%,為1959年設立該指標以來的最低水平。多數業內人士預計,美國房價下跌可能才走了一半;穆迪公司預計,美國房地產市場可能要到2010年才能觸底。從歐洲來看,房地產市場也進入了冬季。英國11月份的平均房價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13.9%;法國第三季度的新房銷量同比銳減44%。從全球來看,房地產市場已明顯變冷。環球房地產指南發表的報告顯示,2008年有21個國家的房地產價格比去年同期下滑。在房地產市場持續萎縮的同時,汽車市場也陷入困境。2008年11月,全美汽車銷量僅為74.7萬輛,為26年來的最低月銷量。其中,美三大汽車公司福特、克萊斯勒和通用公司的銷量同比分別下滑31%、47%和41%。歐洲的汽車巨頭境況也不佳,寶馬公司已宣布減產2—2.5萬輛,戴姆勒公司宣布減產4.5萬輛。
二是糧食、原油等初級產品市場跌宕起伏。2008年以來,全球初級產品市場震幅之大、轉折之快、影響之深,出人意料。2003年以來初級產品市場行情持續攀升,特別是原油與糧食市場更為火爆,有專家說,瘋狂程度甚至超過2000年的網絡泡沫。從原油市場看,2008年上半年掀起了一輪漲價旋風,由年初的每桶90美元左右,一路沖高到7月中旬的每桶147美元的歷史高位。但在隨后的幾個月里卻出現了高臺跳水,12月5日,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1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至每桶40.81美元,是自2004年12月14日以來的最低水平,與7月11日每桶147.27美元歷史高點相比已經下跌了72%。從糧食市場看,國際市場價格也是先揚后抑,大起大伏。2008年上半年,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大豆期貨價格同比分別上漲91.7%、47.5%和79.7%,特別是大米價格出現暴漲,同比漲幅達到109%;但下半年以來,各類糧食價格一路下滑,至10月份,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大豆和大米價格比6月份的平均價分別下降33%、41.1%、38.6%和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