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嵐
我國從1950年代開始建立物資儲備制度。多年來,國家投入相當多的物力、財力和人力,建設儲備倉庫,采購儲備物資。目前我國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物資儲備管理體制,儲備了一定數量和一定品種的戰略物資,并在保障我國國防安全、經濟平穩運行和應急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2008年各類重大公共危機仍凸顯出我國物資儲備投入不足,倉儲設施差、面積小、輻射能力弱、建設標準低;儲備物資結構不合理,規模小、數量少、品種單一,儲備實力薄弱;缺乏系統的物資市場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體系,抗突發事件能力弱;現有物資儲備管理體制沒有與時俱進,發展方向不明,運行機制不順等問題。
我們不得不承認,近年來,由于管理者思想上的麻痹和對物資儲備的重視程度不夠,已經嚴重弱化了“儲備”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面對市場經濟短期利益的誘惑,全社會儲備意識嚴重缺乏,各級政府沒有從基礎上的“長遠”考慮、打算和投入,直接導致我國政府儲備和商業儲備能力明顯不足。實際上,中國物資匱乏的形勢相當嚴峻。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0.1%,但耕地只占世界資源數量的8.6%,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保障全民大災之年不出現嚴重饑荒的任務就不容樂觀。在經濟建設發展上急需的能源資源領域情況更甚。我國石油、天然氣、鐵、銅、鋁、鎳、鉀鹽等重要礦產探明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比例均小于5%,主要金屬礦產探明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即使較為豐富的煤炭資源,我國可采儲量也只有世界人均值的54%。目前我國鐵礦石、銅、鋁、鎳、鉀鹽、礬土等重要原料的一半以上依賴進口,價格談判能力相當弱小,經濟發展極易受外部世界的人為干擾。近年來國際市場頻繁發生的糧食、石油、鐵礦石、食用油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的價格不正常波動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國家各類儲備物資的不足,將嚴重降低中國未來發展的穩定性,大大削弱中國抗御世界經濟風險的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綜合國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地位的不斷提高,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平穩運行,避免經濟社會發展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過大影響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在當前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我國急需重新確立物資儲備的國家發展戰略,做好“有備無患”這篇文章。
國家物資儲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國防安全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物資需求數量浩大,種類繁多,不可能全部儲備,也不可能缺什么儲備什么,必需確定選擇的原則。物資儲備一方面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的影響,另一方面取決于一國的綜合國力和國家意志。嚴格準確地確定每一種物資的儲備數量目標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比如,對于調控經濟目的的儲備,它既取決于對需求增長趨勢、對外依存、風險及其發生概率、世界能源資源供需趨勢以及儲備風險效益的評估,也取決于國家抗御經濟風險的決心和實力等因素。此外,國家儲備物資的品種、數量也決定于儲備的目的和物資自身的特性。許多災害、戰爭、重大經濟事件中需要的物資,或是在平時無法儲存,或是平時儲存數量不足,或者干脆是平時壓根兒就未想到儲存,這其中大部分都是非?;A的必需品。一般而言,國家應當儲備即使用巨大的金錢的力量,也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大生產能力的那些重要、關鍵、不可或缺或預期不可或缺的物資。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防患于未然。2008年11月26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擴大內需遏制國際金融危機在我國蔓延和幫助企業克服困難、促進宏觀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政策措施時,就提出“加大重要物資、資源的國家收儲和商業收儲力度,增加和充實物資儲備”的政策措施,可見國家物資儲備在穩定市場、改善預期、增強信心、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性。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以及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軍事環境的新變化,進一步健全國家物資儲備機制,有目的有計劃地積累更多的物資基礎,不斷壯大國家物資儲備的規模,增強國家物資儲備的實力,奠定經濟安全平穩發展的基石。
(作者單位:國家物資儲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