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鷹
2008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部署,戰勝了南方低溫雨雪冰凍、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局部地區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克服了農資價格上漲、生豬市場波動、三鹿嬰幼兒奶粉沖擊等諸多困難,保持了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良好勢頭。糧食總產和單產再創新高,總產量達到10000億斤以上,預計超過1998年的10246億斤,為歷史最高,單產首次突破650斤。糧食連續5年豐收,是40年來的第一次,單產連續第五年創歷史新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棉、油、糖、菜、肉、蛋等主要農產品全面增產。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4600元以上,比2007年增收400多元,增幅連續第五年保持在6%以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事業加速發展,農村黨群干群關系繼續改善,農村社會保持穩定。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為黨和國家成功辦好大事、妥善應對難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但自下半年以來,受宏觀經濟變化的影響,農業農村發展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各級發展改革部門要高度關注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的變化,認真落實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全力做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提供堅實基礎。
一、高度關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總的發展形勢是好的,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主要有:
(一)農產品價格全面下行
從國際市場看,10月份,國際市場小麥價格(美國現貨FOB價)降至每噸1213元,比3月份最高點下降57.9%;玉米價格降至每噸1216元,比6月份最高點下降39.1%;大米價格(泰國現貨FOB價)降至每噸4611元,比5月份最高點下降28.2%。從國內市場看,10月份,三種糧食平均價格比9月份最高點下降1.51%,其中除小麥價格基本穩定以外,稻谷價格下降1.49%,玉米價格比8月份最高點下降3.84%;大豆收購價格比7月份最高點下降32.3%;籽棉收購價11月下旬每擔489元,比6月份最高點下降22.3%;雞蛋價格比9月份最高下降6.4%;菜籽油價格比3月份最高下降23.3%;豆油價格比3月份最高下降30%;橡膠價格比6月份最高下降40%;柑橘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8%。
國內外比價逆轉。國內小麥、玉米價格,已經大大高于國際市場;稻谷國內外差價明顯縮小。大豆、棉花、食糖、豬肉、豆油的國內價格均高于國際市場。加之受質量安全事件的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困難。2008年1—9月農產品貿易逆差161.5億美元,同比增長444.3%,預計2009年農產品出口有可能出現自入世以來首次負增長。
農業比較效益呈下降趨勢。10月份比1月份,國產尿素價格上漲15.3%,塑料薄膜價格上漲9.6%,而三種糧食收購價格上漲7.8%,大豆下跌19.4%,棉花下跌9.6%。預計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擴大趨勢可能會進一步發展,近幾年農業比較效益特別是畝均效益較好的局面有可能出現逆轉,對此要未雨綢繆,早做籌劃,主動應對。
(二)農村就業和農民增收形勢嚴峻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沿海出口企業訂單減少,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停產歇業企業增多,導致農民工提前回流。據國家統計局前不久對四川、河南、安徽、湖北、湖南五省的快速調查,提前回流的農民工占整個農民工總量的5-7%;據農業部固定觀察點最近對10個省的數據調查,農民工提前回流量占整個農民工總量的6.5%。目前,全國共有1.3億外出農民工,按6%計算,已有780萬人提前回鄉。預計到春節前,農民工的回流量還會漸次增加。現階段的農民收入結構中,40%來自農業,近50%來自非農產業,10%左右來自財產性收入和政府補貼;從增量看,非農產業收入的增量要占到整個農民收入增量的70%以上,農民非農就業形勢惡化將對農民增收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
(三)質量安全事件對農業產業的沖擊不可低估
2008年以來,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事件頻發,對產業發展造成嚴重沖擊。這些事件暴露出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監控體系存在漏洞,暴露出農業生產過程不規范、標準化低。農業部最近又對全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的風險進行評估,評估結果依然不可樂觀,表明全面整頓和提升農產品質量已刻不容緩。
金融危機的沖擊與農業自身存在的深層次矛盾相互交織,矛盾和問題還會進一步顯現。總體來看,2009年將是農業農村發展極為困難的一年,保糧食穩定發展難,保農產品價格在合理區間難,保農民收入繼續持續較快增長難,保農村社會穩定難,要繼續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大好形勢,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二、切實做好2009年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
根據中央部署,結合發展改革部門職責,發展改革系統農經部門2009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切實發揮投資效益
按照中央的要求,近年來,我委預算內和國債投資安排大幅度增加了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在2008年的中央預算內投資中,用于農業農村建設的比重達到49.9%,在新增1000億元國債投資中,涉農投資比重達到48.9%。今明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和新增國債投資安排,仍要重點用于農業和農村。在大幅度增加對農業農村投入的同時,要把管好用好投資、切實發揮投資效益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一是明確責任,嚴格程序。中央項目的責任人是行業主管部門、中央企業,地方項目的責任人是省級人民政府,責任人要對投資安排、項目管理、資金使用、實施效果等負責。越是在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的情況下,越是要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二是改進方式,落實資金。對于農口點多面廣、涉及千家萬戶的小項目,中央只負責確定建設任務、安排原則、補助標準和管理要求,打捆下達投資計劃,具體項目由地方政府負責安排。按照中央要求,這次新增1000億投資中安排的病險水庫加固、灌區改造、農村飲水安全、農村沼氣、水土保持等項目,已經提高了中央補助比例,下一步,將逐步取消中西部地區公益性建設項目的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三是落實條件,加快進度。省級政府要盡快將投資分解下達,并落實好各項建設條件,力爭早開工、快開工,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使新增中央投資盡快發揮拉動效應。四是嚴格紀律,加強管理。地方要切實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健全制度和管理辦法,加大檢查、稽察和審計工作力度,確保工程建設質量,確保資金使用效益。
(二)切實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把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市場調控,力求避免五年豐收后農產品市場大起大落,這是當前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一是加大臨時收儲力度。要認真落實國家已下達的稻谷、玉米、大豆、菜籽油、棉花、糖的臨時收儲計劃,最近還準備進一步加大收儲力度,通過臨時收儲,一方面充實中央庫存,一方面起到托市的作用。要優化儲備布局,充實銷區庫存。要合理安排儲備糧油輪換和競價銷售的節奏和力度,保證市場供應和價格穩定。二是加快制定2009年的最低收購價。根據近期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大、生產成本上升較多的實際,為引導市場糧價合理上升,國家已決定2009年再次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每50公斤提高10—11元,提價幅度為13—15%。同時要抓緊制定2009年稻谷最低收購價,并擇機公布。三是加大對農民的各種補貼。2008年中央“四補貼”的總量是1028億,比2007年翻了一番。2009年要統籌考慮農資價格和農產品價格水平、比較效益下降趨勢,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增加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規模,提高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范圍,完善補貼方式。四是加快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肥價格形成機制。擇機取消化肥價格限制政策,同時建立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上漲與提高農資綜合補貼聯動的機制,確保農民種糧收益不因農資價格上漲而下降。五是控制住生豬價格下滑趨勢。發改委已經制定了生豬市場調控預案,總的考慮是設置警戒線,當豬糧比價跌破警戒線時,適時啟動應急機制,增加凍豬肉的臨時收儲。六是完善進出口調控。在合理引導大豆和食用植物油進口,滿足國內供應的同時,要根據國內外市場形勢變化,酌情安排供求相對寬松的糧食品種出口,以拉升或穩定國內市場糧價,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七是加強對農產品的監測預測。目前,受多種因素影響,農產品供求形勢變化較快,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市場、庫存等的監控,及時、準確地掌握農產品供求和價格等動態情況,對搞好農產品市場調控至關重要。
(三)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擴大農村消費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僅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而且對于當前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農村內部的增收空間。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增加農民的農業收入。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增強農民向農業廣度深度進軍和非農就業轉移的能力。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壯大縣域經濟。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積極扶持勞動密集型企業,采取靈活用工、組織培訓等措施穩定就業崗位。加大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和就業的政策支持,吸引農民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強化工資支付監控,抓緊制訂農民工社會保險關系異地轉移接續辦法。三是努力擴大農村消費。加快農村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繼續推進家電下鄉。繼續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四)打牢產業發展基礎,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2008年的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這是八年來第一次實現當年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有幾點要注意,第一是產品結構不平衡。大豆缺得多,小麥、玉米產需基本平衡,水稻仍然是緊平衡。第二是中央糧食的庫存仍然是偏低水平。第三是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求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因此不能因為2008年達到了糧食總供求平衡,就放棄在糧食上的努力和下的功夫,尤其是在5年豐收后,要警惕出現忽視糧食生產的傾向。
要抓緊編制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并盡早付諸實施,三中全會《決定》對此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編制千億斤糧食工程規劃,要體現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要體現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糧食生產方針,二要體現穩定面積主攻單產的技術路線,三要體現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向糧食生產主產區特別是核心區傾斜的布局原則,四要體現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這一戰略指向,五要體現建立促進糧食穩定發展長效機制的根本要求。要按照這五方面要求,把規劃編制好,并盡快付諸實施。
打牢產業基礎的另一項工作,就是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這方面有三件事要抓好。一是標準體系、檢測檢驗體系的建設。沒有標準不行,有了標準沒有檢測檢驗手段也不行。二是在生產環節上,要在標準化、規模化和良好生產規范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市場準入和質量監管體系建設上下功夫。把這三個關口把好,農產品的質量就會上一個新臺階。
(根據作者在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