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經歷了暴漲暴跌的一年,但在2009新年交替之際,在經濟數據未見好轉以及美元再度走強的背景之下,全球商品市場呈現出連續回升的格局,同時歐美主要股市大幅回升,投資者的信心有所恢復,預示著商品市場可能很快復蘇。但是商品市場真的能夠迅速止跌回升,重新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嗎?影響大宗商品價格既有供需關系(基本面因素),也有投機因素與美元匯率波動的因素,而本文將從周期的角度來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一、從世界經濟周期來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進入下降和調整周期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人們在探索經濟周期問題時,根據各自掌握的資料提出了不同長度和類型的經濟周期:基欽周期(短周期)、朱格拉周期(中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長周期)。基欽周期由英國經濟學家基欽提出,是市場經濟周期波動中持續時間最短的周期,平均時間為40個月,認為周期波動主要是因為庫存變動引起的;朱格拉周期是法國經濟學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種以國民收入、失業率和大多數經濟部門的生產、利潤和價格波動為標志進行劃分的周期,為期7—1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則是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種為期50—60年的經濟周期。后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對各種周期理論進行了綜合分析后提出“三種周期”理論,即每一個長周期包括6個中周期,每一個中周期包括三個短周期。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周期發生了一些新變化,短周期特征變得不是非常明顯,不太容易辨別世界經濟發展的拐點,長周期則需要更加大膽的推斷,因而應用中周期來分析世界經濟形勢更加準確。自1975年以來,按照從低點到低點測度經濟周期的慣例,世界經濟波動可清晰地分出3個完整的周期,每個周期的長度在7—10年。
第一個周期從1975—1982年,跨度7年。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引發全球貨幣金融市場的動蕩,加之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終于給二戰以后全球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劃上了句號,世界經濟增長于1975年降至最低點。此后,在主要國家刺激消費和投資擴張性政策的干預下,伴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回落,世界經濟步入復蘇。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主要國家紛紛提高利率壓制通脹。高利率不僅使發達國家的經濟陷入衰退,還引發了拉美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世界經濟再次在1982年陷入谷底。
第二個周期從1982—1991年,跨度9年。隨著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通貨膨脹率的降低,世界經濟自1982年以后再次步入復蘇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北美、西歐以及東亞區域內貿易自由化的蓬勃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繁榮。80年代末,西方虛擬經濟的繁榮掩蓋了實體經濟的趨弱。到1990年,以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為代表,西方虛擬經濟進入調整,帶動實體經濟出現衰退,世界經濟于1991年達到低點。
第三個周期從1991—2001年,跨度10年。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初的短暫衰退后,美國經濟率先復蘇,帶動全球經濟回升。以IT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催生了新經濟在全球的擴張。1993年底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的順利結束、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更是為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直至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世界經濟快速陷入低谷。
與前兩個周期相比,第三個經濟周期存在明顯的不同:經濟上升期被顯著拉長,下降期卻很短。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兩次經濟周期有一個共性:經濟增長速度從谷底開始經過1—2年便升至高位,而后的下降期卻長達4年左右,呈現“增長期短、衰退期長”的特征。90年代的第三個經濟周期,經濟增速花了3年走到高位,然后一直保持較高水平(如果剔除1998年的短暫沖擊),直到2001年出現突然的、短暫的衰退,隨后回升,“增長期長、衰退期短”的特征明顯。
目前的世界經濟正運行于2001年探底回升以來的新周期中。世界經濟增速在經歷了2002—2004年的回升后,2005—2007年一直保持高位,增長期長達5年。按照7—10年的朱格拉周期,世界經濟2008年應該進入衰退期,且至少要持續2—3年。商品市場與宏觀經濟周期走勢密切相關,經濟處于持續增長時期時商品表現突出,但經濟衰退也必然會導致商品價格調整。因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自去年下半年已經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發生變化而出現逆轉,即進入下降和調整周期。
二、從國際大宗商品周期來看,上漲周期已經結束,下跌周期已經開始
過去30年來大宗商品價格運行軌跡發生了兩次重大變化。
第一次是在1970年代初中期,依據世界市場上17種基本的經濟敏感商品價格編制的CRB指數從60年代的100左右大幅躍升至200以上,升幅超過1倍,此后的30多年及至2006年,CRB指數一直以250為中軸上下波動。
第二次是在最近的2006年,CRB指數從原來的運行上限300左右上升到2008年初的480,升幅達60%。自2002年開始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以來,在供求因素、投機和美元貶值的共同推動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呈快速上漲趨勢,無論是名義商品價格指數還是實際商品價格指數,都大幅偏離了以往的運行格局。特別是2006年以后,大宗商品價格遠遠超出過去30年形成的運行區間上限,使大宗商品價格的長期運行區間趨于上移。
法國興業銀行曾經分析了1975年以來期貨價格大漲的5個周期,其持續時間平均為28個月,價格升幅達35%。相比之下,本輪上漲周期的持續時間到2008年7月為止已超過80個月,價格也翻了幾番。
具體分析,與前面幾個上漲周期不同,本輪上漲周期可以明顯劃分為兩個階段:
需求拉動階段和成本推動階段,這也是造成周期時間大大延長的一個主要原因。在需求拉動階段,由于世界經濟進入30年來最好最快的黃金發展時期,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均保持平穩增長的情況下,新興國家,特別是金磚四國經濟出現的持續高速增長,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對于初級原材料的龐大需求,是單單70—80年代美國和日本經濟發展所不能比肩的,由此引發了商品價格的上漲狂潮,其高峰出現在2006年。之后,經過短暫回調,由于原油作為最基礎的大宗原材料,其價格在前一階段打破一個又一個心理關口,達到此前投資者認為其不可能達到的高價并維持堅挺,使得高通脹情況向縱深發展,包括人力成本、運輸成本、生產成本等的節節走高,配合美元再度貶值至新低的因素,最終引發商品價格出現了又一輪暴漲。
然而,無論上漲周期延長到何種程度,其仍然無法擺脫周期的規律,牛市終究是要終結的。2008年下半年,由于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全球通脹率持續攀升,世界主要國家經濟紛紛出現衰退,新興經濟體經濟也受到波及,國際大宗商品需求迅速減弱,大宗商品價格暴跌。這也預示著商品價格上漲周期的結束和下跌周期的開始。
因此,綜合世界經濟周期和大宗商品周期,2009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仍將在谷底運行,如果沒有大的地緣政治事件爆發,應該不會出現價格的迅速回升。但是,從長期來看,由于前一階段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所導致的大宗商品資源供應問題仍然存在,以石油為代表的原材料低價時代已經結束,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不會回到原來的起點,而是會在新的平臺上起步。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事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