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鷹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出發,系統地總結了3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戰略措施,是新時期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決定》內容豐富,論述精辟,在理論上有創新,在政策上有突破,是對豐富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是全黨智慧的結晶。下面,重點就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建設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問題談點學習體會。
一、關于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問題
《決定》指出,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進一步指出,“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是破解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難題的根本出路,是推動城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舉措,是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共同繁榮的根本途徑,必須作為根本要求認真落實。”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一)《決定》的有關論述是我們黨對城鄉關系理論的新概括、新發展
消滅城鄉差別一直是共產黨人的追求。早在130多年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里就勾畫了消滅工農差別、腦體差別的共產主義社會藍圖,恩格斯在著作里也專門談過城鄉融合問題。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進一步發揮和豐富了馬恩的思想,將消滅三大差別,即消滅工農差別、腦體差別、城鄉差別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重要標識。這一思想的核心是人的解放,正像馬克思所講,共產主義社會是個人能力得到充分施展的社會,在那個社會里,人不再被分工所奴役。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都始終高度重視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告誡全黨:“城鄉必須兼顧,必須使城市工作和鄉村工作,使工人和農民,使工業和農業,緊密地聯系起來。決不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如果這樣想,那是完全錯誤的。”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小平同志多次講到城鄉關系的重要性。小平同志指出,經濟發展比較快是1984—1988年,這5年,農村改革帶來許多新的變化,強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的發展,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這是一個非常生動、非常有說服力的發展過程。小平同志把工農兩大產業、城鄉兩大部類的良性互動視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這一深刻論述使我們黨對城鄉關系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世紀之交,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地提出要逐步扭轉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提出了把“三農”放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位置的基本方針,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兩個重要趨向”的重大判斷,極大地豐富了我們黨的城鄉關系理論。到黨的十七大,又第一次明確提出“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標志著我國城鄉協調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與時俱進地對城鄉一體化做出了全面的、精辟的、集大成的論述。《決定》首先指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這就指明了城鄉二元結構是阻礙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矛盾。正因為是基本矛盾,所以《決定》鄭重指出,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決定》進一步指出,我國已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明確了到2020年基本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奮斗目標。《決定》還闡明了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內涵,就是“盡快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進而提出了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統籌城鄉勞動就業、統籌城鄉社會管理五大重點任務。《決定》關于城鄉關系問題的論述,從基本矛盾到根本要求,從階段判斷到奮斗目標,從基本內涵到重點任務,完整而深刻,與馬克思、恩格斯到毛澤東、鄧小平的論述一脈相承,是我們黨的又一理論創新成果,在實踐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歷史沿革和改革進程
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傳統經濟發展戰略和體制的產物。建國之初,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推進工業化,只能依靠農業、農村來完成原始積累的任務,逐步形成了以統購統銷、城鄉分割和人民公社為支柱的行政性分配資源的城鄉管理體制。通過統購統銷,壓低了農產品收購價格,同時抬高工業品價格,由價格剪刀差形成了源源不斷的工業化資金積累;通過二元戶籍制度,限制了城鄉人口流動,保證了城市低價福利分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過人民公社體制,把農民納入集體管理,實行平均分配,保證了農產品的統一收購。統購統銷、城鄉分割、人民公社,這是傳統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和高度集中的行政性分配資源的計劃經濟體制的三大支柱。正是靠這三大支柱,才使特殊的積累方式得以實現,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也由此而來。它與發展經濟學描述的勞動力等要素從勞動生產率低的農業部門向勞動生產率高的工業部門轉移的自發過程是很不相同的。
建國將近60年了,現在回過頭來評價這個戰略、這個體制,應該采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如果沒有這樣一套體制,我國就不可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那么短的時間內這么快的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農民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工業體系逐步建立之后,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的弊端暴露得愈來愈明顯,它不僅造成了微觀上的低效率與宏觀資源配置失當,而且將眾多的農村人口排除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之外,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到改革開放之初,農業生產力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整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
30年的改革首先在農村突破。農村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有力地推動了整個發展戰略的轉變和整個經濟體制的變革。30年的農村改革,依我看,實際上就是不斷破除三大支柱的過程。農村改革的第一階段是包干到戶,農戶成了真正的經營主體,取代了人民公社體制,1983年中央決定撤社建鄉,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農村改革的第二階段從1984年改革統購統銷制度開始,這個改革的進程非常曲折,但是經過十幾年的努力,134種農產品的統派購基本上全部取消,主要農產品價格由市場確定,破除了統購統銷制度;農村改革的第三階段從90年代中期開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不斷沖擊著城鄉分割體制,城鄉壁壘被進一步打破。進入新世紀以后,農村改革又進入了新階段,國家不僅免除了農業稅,而且反過來還給農民補貼,昭示著城鄉關系發展進入了新時期。
(三)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必須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盡管我國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方面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但長期形成的城鄉失衡狀況并沒有根本轉變。這不僅表現在城鄉收入、消費差距,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差距上,更重要的是,城鄉二元體制尚未從根本上破除。比如,統購統銷雖然沒有了,但由于分散的小農戶與統一的大市場供求雙方力量不均衡,工農業產品交換的價格剪刀差仍然存在。又比如低價征地制度,通過低價征地,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數額并不比產品不等價交換少。還有低價使用農民工,農民進城打工,但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同工不同福利,同工不同權利。這些都表明城鄉二元結構及其體制現在依然存在,正像《決定》指出的,我們現在處在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既是一個改革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經濟發展的過程,本質上是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
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例,現在有13個省份宣布取消了城鄉兩類戶籍,乍一看,這就是城鄉一體化了,但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實際上,戶籍制度只是一個符號,它背后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福利體制。城里人是非農業戶口,就可以享受國家的種種福利,而農民是農業戶口,就不能享受這些福利。在兩種不同的福利體制沒有消亡之前,說取消兩類戶籍制度,事實上是辦不到的。戶籍制度改革的本質是消滅兩種不同的福利制度,使兩種不同的福利制度合二為一。城市福利體制改革要把暗補改成明補,福利不再附著在人身上,促進人口的自由流動;農村要不斷提高福利水平,不斷完善新型合作醫療、免費義務教育、農村低保、養老保險等等制度。只有當城市的福利體制完全社會化了,農村的福利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城市戶口的含金量趨于零了,戶籍制度改革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所以,改革戶籍制度,功夫要下在改革兩種不同的福利體制上,而這是要付出長期努力的,不可能靠宣布取消了事。由此可見,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只有認準方向,加快經濟發展及發展成果的公平
分配,才能促進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形成。
二、關于農村土地制度問題
(一)關于“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
土地承包是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核心內容。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十分重要,因為在土地承包情況下,土地所有權是集體的,農民只有使用權,如果農民心里不踏實,不知道哪天使用權還會被收回,家庭承包制就不能長期穩定,農民也不會下力氣向土地投入。在這個問題上,中央的政策經歷了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先是1982年中央第一個1號文件,肯定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是一種責任制的形式,指出不是權宜之計,要長期不變,這在當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之后,1984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應在15年以上;1993年,15年的承包期就要到期了,當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文件又明確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不變”;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決定進一步明確,要“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2002年,國家頒布了《土地承包法》,明確賦予土地承包經營權用益物權的法律地位。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明確指出“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請注意,過去講“長期而有保障的”,這次是講“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過去講“長期不變”,這次是講“長久不變”。只字之改,指向更加明確。我們知道,用益物權屬于財產權的一種,它不是一個權利,而是一束權利,只有把占有、使用、轉讓、收益等一束權利結合起來,才構成充分的用益物權。《決定》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新的詮注,就是要進一步充實和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用益物權的屬性,這就給農民吃了長效定心丸,對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講到家庭承包經營長久不變,有一個理論問題要搞清楚,就是農業實行家庭經營不是由生產力水平決定的,而是由農業產業的性質決定的。農業生產的特點是經濟過程與自然過程的結合,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這就要求它的生產主體要像關心自己的孩子那樣去關心生產對象和生產過程,而很難像工業那樣進行流水線上不同崗位的分工,同時要求必須把經營努力同生產結果直接掛鉤。農業的這一性質決定了家庭經營這種方式最適合于農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例如美國,農業雖然很發達,但現在依然是家庭農場。這個道理告訴我們,我們堅持家庭經營,并不是因為生產力水平落后,農業的家庭經營不會也不應該因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改變。《決定》講家庭承包經營長久不變,道理就在這里。
(二)關于穩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土地流轉的關系
由于人多地少的國情所限,我國農戶的經營規模很小,而且非常分散。大家都知道,土地經營講究規模效應,大規模經營土地可以使用機械和先進技術,可以提高效率。例如一個村500個勞動力、1000畝地,500人每人經營2畝地的效率當然沒有50人每人經營20畝的效率高。但問題在于,多出的450個人干什么?土地對農民而言,既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又是他的生活保障。農民要沒有了土地,又沒有就業崗位,就會成流民,社會就沒有辦法安定。所以,中國土地制度的安排一定要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結合的原則,一定要明白提高土地經營效率是有條件的,絕對不能輕易去動農民的地。
《決定》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很多同志都主張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現代化。這種認識的方向是不錯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核心是自愿,不能搞行政強迫,不能因為急于擴大經營規模,就采取行政的辦法去推進。我們一定要尊重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任何時候都不要犯侵犯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的錯誤。《決定》針對土地流轉講了“三個不得”,即“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就是這個意思。事實上,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愈穩定,土地流轉的基礎才愈是堅實,反之,欲速則不達。
(三)關于農村宅基地問題
《決定》指出,要“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嚴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這是多年來中央文件第一次直面農村宅基地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農村宅基地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粗放使用,二是隨意侵權。
首先看粗放使用。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宅基地1.5億畝,戶均占地400平方米,人均占地120平方米,大約是目前各地出臺的宅基地使用標準的2倍。違法占用宅基地現象也比較突出,一戶兩宅,一戶多宅,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建新不拆舊等情況比較普遍。村莊的發展模式似攤大餅,新戶需要宅基地,紛紛到村子周邊建房,而村子中間老戶的房子沒人住,形成了“空心村”。這是宅基地管理失缺、管理不嚴格的結果。
再看隨意侵權。現在有些人,打不了農民承包地的主意,就打農民宅基地的主意。典型做法是打著新農村建設的旗號搞舊村改造,那邊把農民都搬到新村去住,這邊把老村子拆掉后土地復墾,再利用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政策,把復墾土地多于新村占地的差額作為用地指標出讓,賣地的錢除用于新村建設,還有利可圖。表面上看,這種做法既實現了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又幫助農民住進了新房,何樂而不為?但其中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難免侵犯農民利益。第二,把置換出來的土地指標出讓,規避了國家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控制。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農村宅基地問題上要講兩句話,一方面要嚴格管理,解決粗放使用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有些人打著各種旗號,侵犯農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權。《決定》把這兩方面的道理都講了,非常全面,非常到位。
(四)關于“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決定》提出,“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經批準占用農村集體土地建設非公益性項目,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并保障農民合法權益。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必須通過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這是一大突破。它的含義是什么呢?我們的建設用地分為兩類,一類是國有的建設用地,一類是農村集體的建設用地。過去在管理上是兩種辦法,城市國有的建設用地的出讓執行“招拍掛”規定,而對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流轉則有很多限制,不允許進入土地一級市場,但實際上底下私自轉讓的情況比較普遍,結果造成建設用地總量失控,土地的使用效率低下。針對土地要素市場在城鄉發展不平衡、不統一的這種現狀,《決定》這次明確,將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城市建設用地實行一個規則,按照初次分配基于產權,再次分配基于市場,有償使用收益歸所有權人,流轉收益歸使用權人的原則,統一城鄉建設用地市場。
(五)關于改革征地制度
這對于維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至關重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要按照保障農民權益、控制征地規模的原則,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決定》又做出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一是明確了征地范圍,嚴格區分公益用途和經營用途,只有國防、水利等少數幾類保留公益性用地的性質,其他的都屬于經營性用地,一律要通過“招拍掛”取得,這就有效保護了農民的權益。二是完善征地補償機制,按照同地同價的原則,及時足額給予補償。三是要求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
三、關于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
農村金融制度是農村改革相對滯后的領域。這次《決定》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的論述,是多年來講得最到位、最透徹的一次,很令人鼓舞。
首先,《決定》指出要“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村金融要滿足農民、農業的需求,只有商業性金融是不行的。因為農戶的貸款需求分散,每一筆貸款額度小,經營農村金融產品的成本高,而商業性金融營利性的規定性,決定了它服務“三農”有局限性,這就必須建立三元的金融體系。在三元體系中,商業性金融主要服務于龍頭企業、鄉鎮企業;合作性金融主要服務于小農戶,包括低收入戶;政策性金融主要滿足從長遠來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背后如果沒有財稅政策的支持,是辦不下去的。比如政策性金融,這次《決定》明確提出要“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支持”,這就規定了農發行政策性金融的性質。政策性銀行不吸收存款,但可以發政府債,籌資成本低,有能力向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設立農村政策性金融非常重要。比如發改委安排政府的農業投資,力量終歸有限,如果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僅僅由政府投資特別是中央政府投資來支撐,渠道過于狹窄,而如果政策性金融的投入能夠和中央政府的農業投資、地方政府的農業投資有機地銜接起來,那么政府投資的作用就可以幾倍的放大出去。
第三,《決定》第一次提出,“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政府引導金融支持農村的辦法,一是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二是國家規定,或是兩種辦法的結合。比如,可以采用比例控制的辦法,就是國家規定縣域內金融機構、信用社在當地吸收存款的百分之多少必須用于當地貸款,并且把實績與減免稅收、利率補貼掛鉤,激勵和引導其往農村放款。這種做法是符合國際慣例的,比如巴西、印度、泰國都規定,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百分之多少必須用在農村。
第四,《決定》提出,“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為解決農村金融體制單一性的問題,國家從2005年開始在山西等5省進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從2007年開始發展村鎮銀行、農村金融互助合作社,這次又提出發展微型金融服務。微型金融服務是從國外引入的概念,指專為低收入人口提供的金融服務。以上這些新的農村金融組織發展起來,一是可以和農村信用社構成競爭,打破壟斷,提高服務水平,降低收費標準;二是可以改善對中小企業和農戶的金融支持,滿足多種多樣的農村金融需求。
第五,《決定》提出,“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這樣,將來“四荒地”、林權、應收賬款、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都可能用于擔保,從而進一步搞活農村金融市場。
四、關于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問題
第一次提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是在黨的十七大報告里,這次《決定》又進一步把它明確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向。在中國諸多現代化里,推進農業現代化是非常難的事情,我們與發達國家在農業現代化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首先,從農戶的經營規模看。中國農戶平均經營規模是0.47公頃(也就是7畝地),日本是1.2公頃,韓國是1.3公頃,我國臺灣地區是1.4公頃,法國30公頃,美國187公頃,美國農戶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是我國的400倍。其次,從單位面積的機械總量看。2003年每千公頃使用的拖拉機數量,中國是7.1臺,美國是26.9臺,法國是68.5臺,以色列是72.5臺,韓國128.5臺,日本最多,是461.2臺。第三,從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GDP的比重是0.45%,僅比印度的0.43%高一點,巴西是0.95%,日本是4.32%,美國是4.36%,德國是4.54%,法國是4.76%,澳大利亞是5.08%。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基本都在4%到5%,而我們只有0.45%。第四,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看。據有關專家測算,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中國大約是49%,日本約是70%,美國約是80%,以色列是96%。第五,從主要糧食作物的單產看。2006年每畝的單產,稻谷中國是831斤,美國是1026斤;小麥中國是607斤,法國是899斤;玉米中國是719斤,美國是1248斤。最后,從農業勞動生產率看。2001—2003年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創造的農業增加值,中國是368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875美元;巴西是3002美元,是我們的8倍;韓國是9948美元,是我們的27倍;澳大利亞31218美元,是我們的85倍;美國是36216美元,是我們的98倍;荷蘭是37337美元,是我們的101倍。
中國農業一定要實現現代化,否則不足以支撐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問題是,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怎么走?我認為,從自己的國情出發,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不可能學美國模式,可能比較像以色列、荷蘭,即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但不是土地密集型。具體講,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應該把握下面五個要點:
第一,要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逐步擴大經營規模,同時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業的裝備水平。我國農業將來的要素投入結構要改變,不能老是勞動密集型,將來也要慢慢走向資本密集型、走向技術密集型。我把中國和以色列、荷蘭的資源情況進行了對比,以色列和荷蘭連我們都不如。從人均耕地面積來看,中國是1.38畝,以色列是0.7畝,荷蘭是0.8畝;從水資源來看,中國人均淡水資源是2150立方米,以色列是116立方米,荷蘭是674立方米。再比較單產,我們又遠遠不如人家,我們的小麥單產每公頃是4.6噸,而荷蘭是8.5噸;我們的玉米單產每公頃是5.2噸,而以色列是15.2噸。還有前面提到的勞動生產率,差距更大。資源比我們少,勞動生產率比我們高,原因就在于他們農業人口非常少,我國的農業就業比重現在還是40.8%,而以色列只有2%,荷蘭只有2.8%。荷蘭、以色列都是世界公認的農業現代化國家,他們能現代化,我們也能現代化,我們要有這個信心。
第二,要從中國人多、地少、水更少的國情出發,在現代化的目標設計上,始終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放在突出的位置。中國的農業現代化應該是土地產出率很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很高,這才符合中國國情。為此,我們就要在精耕細作、良種良法、加強基本農田建設上下功夫。
第三,從我們特殊的資源稟賦出發,要始終把推進技術進步放在優先位置。提高土地產出率,就要把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進一步加大品種選育力度,發掘種質資源潛力,培養高產、高抗、廣適的優良品種,從而實現《決定》中提出的“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應大力推進轉基因工程,在這方面要下大功夫。
第四,從我國區域差異性大的特點出發,要注重發揮不同地方的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比較優勢理論講了一個道理,就是不同地區各自生產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再進行交換,這樣總的收益要比樣樣都自己生產要大的多,這兩種不同生產方式的差額就是比較優勢的收益。中國發揮比較優勢的潛力巨大。以前我們長期搞小而全、大而全,不講究區域分工,不講究區域之間的比較優勢交換,效率損失很大。隨著交通條件、信息條件的改善,將來一定要推進形成優勢帶,形成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優勢交換的局面,正如《決定》指出的,要“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
第五,從中國農戶經營規模小的實際出發,要始終把推進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放在重要位置。依我看,可能的方向就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途徑,它可以在不損害家庭承包經營的同時,又把農業的產業鏈條拉長,實現小農戶、大群體的規模效益。還要發展社會化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體系,把它與產業化經營緊密結合起來。
(根據作者在全國發展改革系統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