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發展改革委
近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始終把加強“三農”工作作為全省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落實措施,高端推動,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突出特色優勢,統籌城鄉產業發展
(一)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
加快“十大玉米深加工企業”、“十大畜禽產品加工企業”、“十大特產品深加工企業”建設,延長產業鏈條,培育著名品牌,形成競爭優勢。全省基本形成了以玉米、大豆、水稻、蔬菜、中草藥、瘦肉型豬、肉牛、肉雞、肉鵝、參茸等為代表的龍型產業格局。近幾年來,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都在20%以上,到2008年底有望達到2000億元,與傳統的汽車、石化兩大強勢產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二)產業化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通過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化基地建設呈現出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和現代化發展模式。農產品企業輻射帶動的糧食種植面積占全部耕地的60%以上,有一半以上玉米面積實現訂單生產。建設了中部玉米帶牧業經濟區、西部草原牧業經濟區、東部山區半山區牧業經濟區和環城牧業經濟區,標準化牧業小區建設有了長足進展,畜禽優質品率顯著提高,農畜產品生產開始向優質、安全、綠色方向轉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已遍布各地,實現了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
(三)科技支撐帶動能力增強
育成并通過審(認)定的農作物新品種達1000多個,85%在生產中得到推廣應用,良種普及率為95%以上,增產幅度達12%左右。實現了牧業實用技術組裝配套化、畜產品質量優良化和經營管理規范化,牧業科技普及率達到90%,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0%以上。產加研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
二、發揮市場基礎作用,統籌城鄉資源配置
(一)新型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強農業科研體系建設。目前,全省有農業科研機構2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1個,科研人員3000多人。建立轉基因植物中試及產業化基地,設立國家玉米、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玉米、大豆、水稻改良分中心,以及農業部大豆遺傳育種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科教資源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二是創新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在每個市州選擇一個縣(市、區),開展“區域建站、雙軌運行、垂直管理”的改革試點,實行科技推廣和經營服務于一體、政府投資和自身創收于一體。將區域站直接劃為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探索出一條適應發展現代化農業要求的、運轉靈活、服務高效的科技推廣新機制。
(二)農業信息體系建設快速推進
建設現代水平的省級農業信息網絡平臺,全省九個市(州)、54個縣(市、區)在省級平臺上建立動態網頁,648個鄉鎮建立信息服務站,有近1622個鄉鎮、農業企業及涉農部門注冊使用“一站通”全國農村供求信息聯播系統。在基礎網絡建設上,深入實施了“金農工程”,以“四電合一”為載體,進一步整合各類信息服務資源,擴大農業信息覆蓋面。在服務手段上,繼續完善和擴大服務功能,開通的“12316”新農村熱線,幫助農民解決種植養殖、市場信息、政策咨詢、法律服務等各類問題,信息服務網絡正在向村、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種養、加工和經營大戶延伸。
(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不斷加強
我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分為三種形式:專業協會型,以農產品和技術為紐帶組建的合作組織,為會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專業合作社型,以農民利益緊密聯系,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民平等持股,自我服務、民主管理、入股有息、利潤返還;股份合作型,農民在興辦龍頭企業和進行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儲藏等方面采取這種合作形式。目前,全省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4510個,共帶動農戶126萬戶。
同時,農產品市場體系日益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使大批勞動力從土地中轉移出來,從事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糧食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
三、加大政策資金傾斜力度,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一)圍繞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加強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在支持糧食生產方面,建設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項目,建成600萬畝優質玉米、水稻和大豆生產基地。建設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產出水平。建設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建設標準化水田方條田700萬畝。全面開展以江河堤防整治、城市防洪和水庫除險加固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主要江河堤防長度已達4300多公里。37座城市的防洪工程完成建設任務。同時,實施種子工程,省農科院培育出的高產、優質、抗病的超級稻“吉粳88號”,比普通水稻增產15%以上;“雜交豆1號”單產則提高20%以上。組織實施現代農業、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示范等重大農業示范項目,對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競爭力,發揮了引導、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支持生豬擴繁場和養殖場(小區)、奶牛養殖場和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建設,全省養殖業得到健康發展。動物防疫體系建設得到加強,重大疫病防治水平不斷提高。
(二)圍繞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累計完成退耕還林74.2萬公頃,從2008年開始,組織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全省森林覆蓋率已達到43.4%,有林地面積達到810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達到8.6億立方米,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加大了主要江河重點水土流失區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整治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00萬畝。
(三)突出抓好“水、氣、路、電”,解決農民最急需的生活設施
一是農村安全飲水。我省列入國家農村飲水安全規劃的農村人口659萬人。目前,全省共解決農村23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尚需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428萬人,計劃到2010年解決220萬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二是農村沼氣。建設戶用沼氣池6.51萬戶,其中“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模式4.03萬戶,年處理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100多萬噸,使20萬多戶農民受益。三是農村公路。從2003年開始實施“村村通”工程,建成53266公里農村公路,實現了全省98.7%的鄉鎮和70%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四是農村電力。全省建成小水電站153座,總裝機38.62萬千瓦。24個縣(市)有了地方中、小水電,完成了12個縣農村水電電氣化縣建設。五是農村扶貧。2002年以來,共組織實施3000多個扶貧項目,較好地解決了當地貧困群眾就醫難、子女入學難的問題。
(四)加大農村社會事業投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一是努力改善農村教育條件。支持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覆蓋面已達到100%。實施農村初中改造工程,積極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百強校”建設計劃。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加強對青年農民和農村后備勞動力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二是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以縣(市、區)為統籌單位100%全覆蓋的目標。實施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公共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四是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五是農村低保。我省2004年建立與全省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城市社保相銜接的農村低保制度。到2007年底,省級農村低保資金已達到1.8億元,人均補助標準由180元提高到360元,保障人數由最初的53.5萬人擴大到了8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