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發展改革委
江西是南方集體林區重點林業省份。2004年9月份開始,全省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這場改革涉及面之廣、惠及林農之多、對江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之深遠,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被廣大農民稱之為“第三次土改”。
一、林改是農村改革的拓展和深化
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是深化林業體制改革、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整個農業和農村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對于加快林業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全省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是進一步理順和明晰林業產權,保護農民合法權益,調動全社會發展林業積極性的根本措施。改革開放以來,全省各地為穩定、落實和完善林業產權制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對促進我省林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林業產權尤其是占全省森林資源85%以上的集體林業產權,仍然有許多不完善、不落實的問題。通過改革,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讓農民群眾更多地從林業經營中得到實惠,真正形成“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的良好氛圍。
第二,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是破解當前林業發展難題,加快林業發展,實現我省林業率先跨入可持續發展新階段的迫切需要。當前,林業改革的重點在兩大塊。一是分類經營改革。也就是在將森林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以后,明確如何嚴格保護公益林,維護生態安全;如何放活商品林,提高林業經濟效益。二是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明晰林地、林木的權屬,依法嚴格保護林權所有者的財產權,維護其合法權益,從而調動社會各方面造林積極性,促進林業更好更快發展。
第三,深化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是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我省既是一個農業省份,同時也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省份。全省2/3的人口在農村,2/3的國土面積在山區,85%以上的森林資源也集中在山區。當前,綜合開發山區資源主要有兩大障礙因素。一是思想觀念還沒有從過去以木材生產為主的傳統觀念上轉變過來,認為開發山區資源就是砍木材,沒有把開發的重點放到毛竹、油茶、森林旅游、森林蔬菜、森林食品、森林藥材等這些既不破壞生態環境、又極具市場前景和開發潛力的產業發展上來。二是體制機制不活。山區林業經營中公有的比重較大,非公有制林業發展較慢。開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在明晰權屬的基礎上,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大力發展股份林業、民營林業、個私林業,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形成市場帶企業、企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市場化開發、產業化經營的山區資源開發格局,做大山區經濟總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二、林改的核心是徹底還權還利
林改工作紛繁復雜,但核心問題只有一個,就是還權還利。
所謂徹底還權,就是把能夠分到戶的山全部分到戶,凡是能夠單獨區分開來的山場,一律不搞聯戶發證。為了切實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對此,我省提出了以縣為單位,分山到戶率、分戶發證率、糾紛調處率、群眾滿意率必須達到80%以上的要求,并把它作為林改檢查驗收的最低控制指標。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堅決分山到戶,把經營自主權徹底還給林農,充分調動廣大林農的積極性。到目前為止,我省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已基本結束,全省分山到戶率達到82.5%。
所謂徹底還利,就是從2004年9月1日起,將除育林基金外的所有涉林收費項目全部取消,并且不允許出臺任何其它收費項目。省委省政府態度非常堅決,把利益徹底還給林農,財政面臨的困難由政府承擔。為此,僅省財政就拿出6個多億的轉移支付資金,分別安排給縣、鄉、村,確保取消涉林收費后基層組織能夠正常運轉。
三、林改使江西農村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一是林地林木全面升值,林農收入大幅度增加。根據省統計局抽樣調查統計,通過減負增收和發展林業,2005—2007年,全省農民來自林業的現金收入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由于林改政策的拉動,全省木材價格大幅上漲,主要木材產地的木材收購價均上漲了1倍以上,毛竹價格上漲了3倍。林木林地的流轉價格也隨之大幅攀升,得到林改實惠的農民個個喜笑顏開,齊聲稱贊黨的富民政策好。
二是林業經營者積極性空前高漲,全社會辦林業的格局開始形成。通過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有效地激發了社會各界投資林業的熱情,企業、個人造林育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05—2007年,全省每年完成人工造林都在320萬畝以上,2008年將有望突破500萬畝,其中企業和個人投資造林將超過2/3,創歷史最好水平。按照每畝投資250元的標準計算,2008年全省投入造林的社會資金將達到8.3億元以上。
三是大量糾紛得到妥善化解,農村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林改中,許多積怨多年甚至經地方法院判決都難以執行的糾紛得到了妥善解決。由于產權明晰到戶,老百姓護林積極性大大提高,森林案件連年下降,農村社會秩序井然,林改對和諧平安江西建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是促進了農村民主法制建設,鞏固了基層政權。林改的基本做法是充分發動群眾,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整個改革過程尊重了民意,體現了民主,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極大地提升了基層組織依法理政水平。同時,廣大基層干部在林改中兢兢業業,歷盡千辛萬苦、踏遍千山萬水、深入千家萬戶,感動了群眾,鍛煉了干部,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林改后的村級換屆,干部連選連任的比例大幅度增加。
五是林業管理體制得到理順,依法治林取得實質性進展。通過林改,全省林業行政事業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從此不再靠向老百姓收錢過日子;過去靠壟斷經營養活的林業公司,改為承擔行業管理和服務職能,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390多家森工企業完成了改制,改制面達到73%。全省建立了一批林業產權交易中心和森林資產評估、木材檢量等中介服務組織,將部分非行政職能從林業主管部門剝離出去,實現了政府職能轉變和林業執法環境的優化。
四、鞏固和發展林改成果必須不斷深化各項配套改革
(一)鼓勵和規范森林資源流轉
加快建設林業產權交易中心,通過交易中心的規范流轉,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導林業要素向大戶和能人集中,實現資源變資本,提升林業發展水平。目前全省共有35個縣(市、區)建成了林權交易中心,共實施1169宗、面積達69萬多畝的林權轉讓交易,涉及金額達7億多元。另有13個縣(市、區)的交易中心正在建設中。林權交易中心正在成為一個集林權登記、信息發布、交易實施、中介服務、金融辦理、綜合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林業管理與服務平臺。
(二)完善林業法律法規
完善林業法律法規是確保林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前提。在已經出臺《江西省森林條例》的基礎上,加快制定相關配套的單項地方性法規。目前已列入省人大和省政府立法計劃的有:《江西省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江西省森林公園管理條例》《江西省濕地管理辦法》,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必將會促進我省林業的發展。
(三)積極推進林業投融資體系建設
林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為了破解融資難的問題,一方面,依托現有的投資渠道,繼續爭取國家在長江防護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血防林、林業種苗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強與金融部門的聯系,主要是與農行、農發行、農村信用聯社等金融機構聯合,開發適應林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完善貸款和抵押、擔保等政策。到2008年底,全省新增林權抵押貸款30億元。同時,針對林業的自然屬性和風險的不確定性特點,積極探索開辟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和林業自然災害的政策性保險業務,著手建立林業救災準備金制度,有效利用社會保障機制來化解林農的經營風險。
(四)建立更加有效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
要改革木材采伐管理制度,確保采伐指標到戶,在全省全面禁伐天然闊葉林。與此同時,完善公益林補償機制,提高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直接受益單位補償為輔”的籌資機制,不斷提高生態補償能力,縮小林農收益差距,充分調動林農保護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一方面爭取國家和省財政提高對生態公益林的補償額度;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開辟公益林的社會化補償途徑,如從礦山、旅游、水電等部門提取補償資金等,以減輕財政補償的壓力。
(五)組建“三防”協會等林業合作組織
組織和引導林農在自愿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組建各種形式的林業合作組織,在政策扶持、信貸融資、采伐指標分配、科技服務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有效提高林業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林農抵御風險的能力。到2008年底,全省組建“三防”協會等林業合作組織突破1萬個,成為我省林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六)創新科技體制,為林農提供良好的科技服務
大力實施科教興林戰略,努力提高林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推進林業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促使林業科技工作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適應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七)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富裕廣大林農群眾
富裕林農必須依靠發展林業產業。完善林業發展專項資金制度,在做大做強木材精深加工產業的同時,依托我省現有林業資源優勢,突出抓好毛竹、油茶兩大特色產業,抓好毛竹、油茶林的低改,大力培植森林食品、森林藥材、花卉苗木等產業,不斷壯大森林旅游業,進一步增強山區縣的自身發展能力,帶動群眾致富。